抽象(合集13篇)
叶自飘林
2023-12-20 02:53:50
初二
写人

抽象(1)

我和老妈来自世上两大派,我是“唯美”,妈妈则是“抽象”。

“哇哈哈哈,笑死我啦!要我形容你们,真是‘枯藤老树昏鸦,饭菜有鱼……’阿不,是‘表演搞笑钱拿’啊!”我像一只抽了风的小鸭子,“嘎嘎”地笑。

阳台上,妈妈正在演练着自己的剧本,而作为被老妈硬拉来充数的监工-我,也不得不“顶风作案,冒死苦谏”。唉,我这前是狼,后是虎的,进退两难啊!

只见,琳琳姐穿着一身睡袍就走上了台,起初,我还有些不知所谓,不过后来我明白了。“我是铁扇公主,我们家那头蠢牛又不晓得跑哪儿去逍遥快活了,人都找不到。还有,我不是怕冷,我是爱露。”琳琳姐一下子敞开睡衣,里面全是扇子。我一下子得了羊癫疯:“妈……妈,这是铁扇的衣服?好、好奇葩。”

妈妈只是白了我一眼,并未理我,然后转过头,对自己的剧本的效果很是满意。

“琳琳姐,你这个娇娇淑女的晚节也要不保喽!”我看玩笑似的打趣琳琳姐,“呵呵,我打赌,这里一定是这部戏的重头戏,一定会让观众笑得人仰马翻。”

三天后……

“妈妈,我求求你了,不要在炫耀你那副百灵鸟嗓子了!还有啊,你为什么要唱《神雕侠侣》的歌啊?”我很不满的读了嘟嘴。

“因为我要cos‘小笼包’啊!所以要常他们的歌嘛~”妈妈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回答我的问题。

突然,一个念头闪入我的脑中,我一下没控制住说了出来:“妈妈,那你岂不是要cos成一个大包子啊!”完了完了,太兴奋了,一下说了出来死定了。谁知道妈妈并没有说我而是意味深长的一笑:“嗯,孺子可教也!”

太震撼了!我一下变成了植物人,被妈妈的回答雷到了。唉,真是没想到,我只是瞎猜猜,居然蒙对了。

“唉,节操诚可贵,矜持价更高,若是为奖金,两者皆可抛。”我暗自叹了口气,这句话用来形容老妈这种没节操的生物真是最适合不过了。不过我可不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会像上次惹怒妈妈的的样子,我可不想在好奇尝鲜了。

“哈欠!好冷。”我的脸上挂着鼻涕,暗自为妈妈的同事们祈福,往他们不会被妈妈的节目折磨死。


抽象(2)

1

我在灵感触动时

花费心血造了月

它与世界撞击

发出巨响

巫婆与鸟禽都惊动了。

2

我用伞支撑堕落的天穹

看着月亮深深的裂痕

犹如丝一般

巫婆为我酿了一杯荆棘花做的酒

它格外粘稠浓郁

我一饮而尽

这个夜晚,连寂寞也笑我太堕落。

3

原来,世上还有一颗大树,树下是王的座位

我沉思,为何世界一直是黑夜?

醉人?罪人?

我醉了。

4

巫婆在云的彼端消失,拿走了我的伞

我爬上月亮眺望她

终于,巨人的我把月亮压碎了。

云海淹没了我,是云是雾?

幸好,大树支撑这沉重的天穹

5

我用荆棘花血液般的酒修补我的月亮

我用尽心血,修好它深深的裂缝

看着补好后的图案,许愿

月—请你苏醒!

但是巫婆走了,世界荒芜了。

6

贵客来了,来自宇宙黑洞

他有着一件黑色且带着金黄补丁的披风

我问:可以把披风卖给我么?

他说:你拿什么与我交换?

我说:我可以把月亮给你么?

他拿走了我的月亮。

7

黑衣人来探访我

他们为我带来精致的礼物

他们说:这是月亮给我的

还有一张通往月亮葬礼的车票

8

为什么,我的月亮死了?

为什么,黑衣人与我、都笑着?

9

原来我醉了

拿着巫婆给我的毒酒,在天际眺望月亮的墓地

巫婆合起我的伞

突然,天穹砸下来

我是醉了,沉睡了,永远都不醒了。


抽象(3)

你们画过抽象画吗?几天前,我临摹了一幅抽象画。

那是一节美术课,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大画家毕加索的抽象作品影印件,这样的作品看起来很奇怪。但是,看了又看之后,你会发现作者使用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图形把他的感情更加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我要临摹的是一幅女人像,透过画面,我能感受到这个女人非常悲伤。这个女人的长相非常奇怪,她的眼睛是水滴形的,像两滴大大的眼泪;她的脸弯曲成了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可怕形状,显然是哭过的样子;她的额头已经皱成“米”字形了!令我不解的是女人脸部的颜色,整张脸都是淡蓝色的,边缘的地方又是深红色的,虽然我不能感受到画家更深的含义,但是人们常说“蓝色代表忧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思考之后,我开始画了。

我打算从人脸开始画,那一根根线条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怎么也画不直。好不容易我终于画完了女人的脸,对照一看,脸部线条都是扭曲的,非常好!全部画好之后,我开始上色,遗憾的是,我选错了几个色彩搭配,导致我把一个悲伤的女人画成了一个正在哭泣的悲伤女人,呵呵……

我觉得画抽象画与画素描完全不一样,画素描是写实的过程,而画抽象画却是创造的过程,可以把你的情感通过画笔传递给看画的人,这个过程不是很有趣吗?


抽象(4)

包身工,那不正是一幅幅抽象的画么?

她们,是我看不懂的抽象画。美好的具象都被扭曲,缠成一团团被画笔挥过的、没有任何规律的圈。

具象中,她们那丰润的脸;具象中,她们那有力的臂;具象中,她们那健康的身体。

在抽象画中,全都被一笔带过。

迟缓、没有任何情趣、好像没有任何温暖的冷色调,从你们身上划过;一尘不染、极为洁净的白纸,是你们那不会让人忧虑的背景;还有那棕色的框架,把你们锁在其中。那已被扭曲的身体啊,你怎么逃脱心的束缚!

那是一只银白色的手,用一支红色的笔,构造了你们。它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你们,便真的成为一幅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抽象画的画面也有些黄了,是叶子,亦或是生锈了的剪刀。

夜,好长,好长;梦,好长,好长。这个连梦都已抽象了的画,何时才能飞灰呢?

黎明前的黑暗,不久便要过去了;

黑暗后的黎明,亦不远了。


抽象(5)

“抽象的学生”,也就是那些考试都能得一百分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都渴望在自己的班上每一个人都能把布置的作业都按时保质地完成,把要学习的内容都掌握牢固,在考试的时候,都能一题不错,一分不落地考试一百分。但是事实上,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是根本不会存在的。 正因为抽象的学生不存在,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在这本书上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对儿童要求过高不仅会使孩子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让老师享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如在本学期开学时分析完第一课的生词,我们就进行了默写,全班七十二个同学有三十六个同学能全对,现在想来这一结果就体现出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果做教师的老师心里一直想着这七十二个同学都能全对,面对这样的二比一的局面会让自己内心感觉非常失落,也就很难体会到职业带来的快乐。当我们有了学生是有差异的这一心理准备后,就会对这一结果持一种平常心来对待。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着脑力劳动,品尝到成功、进步带给他的喜悦,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是我们教师需要做的。


抽象(6)

心情实在是个很抽象的---的---词汇还是什么的,理不清啊。是名词还是动词呢?按语文老师的说法很多事儿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的,然我难住了,难住了。

实在理不清啊,比如现在,刚读了一篇华丽唯美到一定程度的文章,忧郁的不行,实在想去看看作者的脑子有否进水。我看自己写的一些小说,也为主角们构造了天涯一方、你生我死的结局,可是实在忧伤不起来,因为我知道这完全是假的,是我自己的杜撰,却又知道了,决定他人的生死是多么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别人伤去吧,我无所谓,那,那作者的脑子可能没进水。

我从不浪费在家的时间去发呆,今天却有些意外,我想了一些事,不浓不淡的想了很多,有关朋友,有关生死,有关未来。夜晚如约而至,夜色中想起一些曾熟悉的名字,一次为我小说中的一组织想名字,想来想去,觉得“夜狐”不错,刚发出见解,一损友认真的问,“夜壶否?”我的脸顿时灰了,怪不得那么耳熟。

我的一个朋友刚度过了她的十八岁生日,十八岁了啊,成人了,我还有两年啊,有些得意,又有些失落,还得两年啊。我仔细盘算着,我高中毕业还未满十八,有前途啊,而且可能在大学里度过成人礼了,不过有那一天吗?欣喜之余,又有些忧虑。所白了就是:考不上咋办?

大概能吧!认真的想。

我有两个朋友,一曰张锦晓,一曰王莹,后者就是那位十八岁者。我们从初中就在一个学校,而且和张锦晓同学了三年,但我们是高中以后才铁了起来,为了防止我们以后生疏了,我们三人,暗暗地定了儿女亲家。

我们无奈并快乐着!

我们快乐并无奈着!

我们高二了,我们要高三了,我们要进笼子了,我们的班主任们要整死人了,我们的地理老师们都要嫁人了,我们——我们——-

我们啊?我们啊!我们啊。我们啊——我们

心情,果然是很抽象的。抽到一定程度了。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荏苒光阴东去最,莫道离别悔。华年再度少时昧,淡笑调之未?

一位才女如是说,这位才女仍是我。

再以手酸心酸为代价,祭奠我昨日之所祭奠。


抽象(7)

面对着闪烁着微微的白光的电脑屏幕,目不转睛地盯着空白上逐个出现的黑色的文字,十指在键盘上熟练地敲打着,情愫就在文字的一点一点然后大片大片出现而不知不觉中油生,那些融入了或真实或虚假的文字就这样开始在脑海中没有方向地恣意杂飘,化成滴滴泪水,没感觉地在脸颊上流淌。

那些融入了大众的爱的文字使一个个从这里经过的游客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从而无法忍受这些深沉的文字的无形蹂躏而匆匆而来匆匆而过。

某些终究无法自拔的游客于是就这样不能自控地沉陷其中,然后去真真正正地亲历那些感动,于是,有时候就被感动洋溢得不行了却不知感动跑到哪儿去了,仿若感动就像水猛然间从世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纵使自己怎样努力地踅摸,也找不到了痕迹。

无奈就是这样,当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时候看着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的人就眼神直直地歆羡着那些幸福的人儿,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四周就有幸福萦绕,某些东西只有从其中抽出来才明白自己已逝了许多.

已逝的年华如果有了悔恨便明白生命,原来是要去认真珍惜的。

流年已过遗留下的只有暮年的遗憾,而遗憾就有死不瞑目的悲伤,但终究值得庆幸的是,在死之前终于明白,何谓珍惜。

在某个流溢着美好的国度,国度之外是色彩多异的混沌,而我,就在美好与混沌之间的城墙上徘徊,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俯瞰着眼下的世俗百态。

在狭窄的城墙上来来回回回回来来,从未间感疲惫过,或许天长地久便成了一种习惯,也许是忒过注视而忘却了疲惫,总自主地感觉到,有一个形式鬼魅的影子,在我的身旁飘游。


抽象(8)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画抽象画吧?那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学,在哪儿学的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那一天,我看舅舅正在画抽象画:只见他拿了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个到了几滴,再用手拎着白纸的角转几圈,让这些颜料混在一起,于是,就成了一幅抽象画。我心想:舅舅能画这种画,我为啥不行?

于是,我照着舅舅的样子,先倒几滴颜料倒在白纸上。可因为考虑到用手把白纸转几圈可能会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我就先把纸对折,然后打开。

可是,打开一看,结果却大出所料。因为倒的颜料太少了,还没折就已经干了!这使我有些失落,但我有耐心,决定再试一遍。

第二次,我汲取上一次的教训,多加了一些颜料。可却让我更加失望了,纸都粘在了一起!原来我加的颜料又太多了!

我只好跑去问舅舅。舅舅告诉我:“加颜料时,千万不能加得太多或太少……”

这一次,我很小心,没有加多,也没有加少。折完,打开后的结果让我欣喜万分:这一次终于成功了!有的像小兔,有的像苹果,还有的像茶杯……

我刚完成了这幅大作,就拿起作品,跑到舅舅面前,对他说:“您看,您看,我成功了!”听了这话,舅舅也很高兴。

通过了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才能做好事情。不过我学会了画抽象画,内心还是很高心的!


抽象(9)

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他们个性鲜明,各有特点,是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体。正因为孩子的这一点,就注定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要“因材施教”,是要注重差异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些差异,习惯于一刀切,习惯于拿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并贴标签般的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令其在有意无意间便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了。造成了对“很大一部孩子”一种消极的、错误的心理定位,给其一生的正常发展形成很大的障碍,为其正确认识自己造成很大的误区。

针对于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我感觉我们更应该从我们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假如我们真的不能抽身而出,也应该让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从中“跳”出来,哪怕每天“跳”出来不长的时间,郑重地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对孩子所造成的困扰和阻碍有多大,我们就能够意识到我们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多么可笑的错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个性各异的孩子,事实上被我们默认成了一群抽象的,我们想象中的学生摸样。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失实的。所以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进行教育沟通中,我们都是到处碰壁,找不到突围的出口,而被撞的鼻青脸肿,找不到方向,心里除了迷茫就是迷茫。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孔子也这样教诲我们,我们却依然在一种冷淡中、麻木中、熟视无睹中我行我素。因此,多好孩子的天性被扼杀,多少孩子的灵光被消解,多少孩子的创造被阻止,多少孩子的思想被束缚……想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征程都感到恐惧、害怕、懊悔。有的孩子能提20桶水,有的孩子能提5桶水。如果硬要能提5桶水的孩子拼了命般地勉强去提20桶水,那只能会把他累病。因为这种体力的虚弱是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能看到,能感受到的,所以,大家就会认为自己绝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但事实上,在脑力劳动上,在思维能力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类似上例的残忍做法。甚至于比这还要严重好多倍。但因为其隐性,有没有明显的显性表现,所以,常被我们忽略,如果仅是忽略还好说,更多时候被我们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当孩子做不好,或是做不下去,我们不是“接过”孩子手中的“桶”,或是帮忙“抬一抬”,或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而是无休止的斥责、埋怨、牢骚……让孩子心生恐惧,心生不安,从而产生羞惭、难过、自卑等等不良的情绪体验。造成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错误判断。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善待孩子的个体差异,努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现有水平,致力于如何促进“每个”孩子智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才是我们做教师所应该去潜心研究的问题。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基于孩子个性各异的基础之上的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感。孩子只有拥有了自尊心,才会想办法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会把自己的5桶水提好,才会把自己三分的了不起展示的极其精彩。教育大纲可以不包括,也很难包括活生生的儿童,但在我们教师的教育生活中一定要有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存在。

什么时候不再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什么时候学会善待学生的个性差异了,什么时候你才能称得上是在教育了,什么时候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教师了。那是因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抽象(10)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画抽象画吧?那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学,在哪儿学的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那一天,我看舅舅正在画抽象画:只见他拿了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个到了几滴,再用手拎着白纸的角转几圈,让这些颜料混在一起,于是,就成了一幅抽象画。我心想:舅舅能画这种画,我为啥不行?

于是,我照着舅舅的样子,先倒几滴颜料倒在白纸上。可因为考虑到用手把白纸转几圈可能会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我就先把纸对折,然后打开。

可是,打开一看,结果却大出所料。因为倒的颜料太少了,还没折就已经干了!这使我有些失落,但我有耐心,决定再试一遍。

第二次,我汲取上一次的教训,多加了一些颜料。可却让我更加失望了,纸都粘在了一起!原来我加的颜料又太多了!

我只好跑去问舅舅。舅舅告诉我:“加颜料时,千万不能加得太多或太少……”

这一次,我很小心,没有加多,也没有加少。折完,打开后的结果让我欣喜万分:这一次终于成功了!有的像小兔,有的像苹果,还有的像茶杯……

我刚完成了这幅大作,就拿起作品,跑到舅舅面前,对他说:“您看,您看,我成功了!”听了这话,舅舅也很高兴。

通过了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才能做好事情。不过我学会了画抽象画,内心还是很高心的!

三年级:马一茗


抽象(11)

也许,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是最慢的一位,自汾小“读苏”启动之日起至今已经过去了近一周时间,我还停留在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P1)”上止步不前。这是为什么?我反复问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且先来谈谈我对阅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后的读后感。

书中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P1)”经过半个多月的教学,我已经初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各方面发展都相同或等同的.学生。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应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不同,学习行为习惯不同……这种种的不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缺点,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一视同仁。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为“知人”很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起初,我在批阅完学生的作业后对做的不好的学生经常批评,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导致作业不会做,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识字,每次做作业必须老师念一题学生做一题,如果没有听清题意很难答对题。我在经过数次批评后发现未见成效,于是我变换了一种教学方式,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在课后循循诱导,几次手把手教导后,那些原来没有信心做好的学生慢慢得开始变得有信心,得到几次成功的体验后,他们上课变积极了,反应能力也变快了。

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不能一味的赞扬学习好的学生,更应该鼓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的进步只有一点点。对于他们来说,老师们的每一次表扬都是莫大的动力,推着他们快步往前跑。对一个学生而言,“五分”是成功的标志,“三分”是成功的标志,哪怕“一分”也是成功的标志。

我只是阅读了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个建议后就有此些感慨,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苏大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知识,我们将收获多少财富?


抽象(12)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画抽象画吧?那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学,在哪儿学的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那一天,我看舅舅正在画抽象画:只见他拿了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个到了几滴,再用手拎着白纸的角转几圈,让这些颜料混在一起,于是,就成了一幅抽象画。我心想:舅舅能画这种画,我为啥不行?

于是,我照着舅舅的样子,先倒几滴颜料倒在白纸上。可因为考虑到用手把白纸转几圈可能会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我就先把纸对折,然后打开。

可是,打开一看,结果却大出所料。因为倒的颜料太少了,还没折就已经干了!这使我有些失落,但我有耐心,决定再试一遍。

第二次,我汲取上一次的教训,多加了一些颜料。可却让我更加失望了,纸都粘在了一起!原来我加的颜料又太多了!

我只好跑去问舅舅。舅舅告诉我:“加颜料时,千万不能加得太多或太少……”

这一次,我很小心,没有加多,也没有加少。折完,打开后的结果让我欣喜万分:这一次终于成功了!有的`像小兔,有的像苹果,还有的像茶杯……

我刚完成了这幅大作,就拿起作品,跑到舅舅面前,对他说:“您看,您看,我成功了!”听了这话,舅舅也很高兴。

通过了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才能做好事情。不过我学会了画抽象画,内心还是很高心的!

三年级:马一茗


抽象(13)

近日正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反复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条后,思潮涌动,再也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书中所述“小学一二年级就有落后差生的现象”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的确存在,而且农村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一些孩子从小学就一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可是他们却硬坚持到了初中九年级毕业,我真为这部分学生的恒心而感动,就是让我们老师整天坐在一个听不懂的教室内,我们也坚持不了几天。如果真的让我们持续九年的话,我想我会变成疯子的。

连我们老师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可是我们却在逼着学生去做,他们课堂上明明什么也学不会,又不让动,他们课堂的小小不对,都会被老师当作大错来批,他们目光中那种渴求知识却又不会的眼神,真让我内心无比的痛苦,因为他们能有这样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老师的错而造成的。

很多老师愿意用“同是一节,为什么人家会而你不会呢”来形容学生不努力的原由,这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推论,其实是掩盖了“儿童脑力劳动领域——智力不同”的现实问题。大家习惯性地用统一的固定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力不从心者跟不上,时间长了,对这两类学生都不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都会大打折扣。

从本篇文章的主体思想上来看,说是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这条教学原则,人人皆知、人人会说,可是人人运用了么?在如何用呢?就我个人来说,也曾尝试过很多次,可失败的次数较多。因为我只是把该课的练习题进行了分类,简单地安排不同学生做不同的习题,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原来知识水平,更多地是心血来潮式的尝试,当然课堂效果不会很好。后来虽然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可是当真正面对学生时,看着学生连小学的数学内容都不能顺利解答时,我再次失去了耐心,重回到“直抛答案”的老路,因而我感觉“因材施教”说着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呀。

也许正是因为难所以凡是能够运用好这条原则者,几乎没有不是名家大师的,他们都耐得住寂寞,没有功利之心,完全是从学生的成长思考,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在设计时为每位学生精心设计方案,在实施中又细心指导,他们的“忘我”工作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这篇虽然不长的文篇却给了我们思考的无限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尝试与反思,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全心身地投入到对不同学生的分析与设计之中,这样才能消除“抽象学生”的现象,让现实中的学生每堂都有各自的不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