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年(必备9篇)
北国梅兰花
2023-12-20 03:29:11
高三
叙事

回忆过年(1)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挣钱”从年头一晃就到了年尾,守着元旦,就已望见了年的背影,年成了一个不速之客又要到了,让我感到有点恐慌和伤感,心下不禁叹息一声:——又老了一年。

我明白,那个缠着大人要压岁钱的小孩,现在已变成发红包的人;昔日过年,那个等着母亲喊吃饭的小孩,现在已经变成喊小孩子吃饭的父亲,再也找不到儿时盼过年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纯真的快乐;再也找不到过年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亲切的问候、新年的祝福、浓厚的亲情、熟悉的乡音;取而代之的是麻将声盖过了鞭炮声。年夜饭如常,春晚依旧,无忧无虑的那种心情,早已被岁月的劲风洗涤得荡然无存。倒不如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才是真正的快乐,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然后蒸、炒、煎、炸忙得不亦乐乎。家家户户都用农产品做成半成品,招待客人时稍经加工便成了一道菜。如糯米淘净后,用清水浸一天再手工磨成米浆,经过滤凝固成面团状,再做成一个个圆饼干大小,放锅内蒸熟,便成了“圆子”待冷却后用冷水浸泡,经常换水可以长期存放、随时食用;将黄豆手工磨成豆浆,过滤掉豆渣,再将所得纯豆浆在锅内烧开,将石膏捣成粉状再过细筛,所得细石膏粉用清水调和于大缸内并不断晃荡,使其不沉淀,再用水桶装烧开的豆浆迅速冲入晃荡的大缸内,需一次完成,若有两桶豆浆则要两人同时冲入,所以这个工序至少需二人同时操作,静置一会儿就可用布过滤压在两扇门板中间,滤干水后便成了豆腐,将豆腐切成长条用油炸成半成品称为“生条”豆腐切成小块经过发霉后拌入盐、辣椒酱再做成“豆腐乳”花生、蚕豆、红竽干等都要在过年前炒熟、存放,便于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方便食用;麦牙糖的制作,从温水浸米、煎熬、拌入爆米花,到切成小块成品,需要十二、三小时;真正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炸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才可满工;祭祖用的纸钱,则要从一刀纸里每次数出五张或七张,只能是单数不能成双数,裁成十到十三厘米宽,再叠成三折后略象一个正方形,然后用铁钱凿在纸钱上凿五行,每行五个印,但必须在上午操作,在下午打纸钱必须点一枝香,是何原因,不得而知。铁凿总体高度、上截粗细同圆珠笔差不多,下端是圆的,如一元硬币大小,中间还有一个圆点,凿印后还真的有的象钱。接下来是写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每道门上,都要贴上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楣上的称为横披,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记得在县民劳局(民政局与劳动局合在一起办公的机构)当局长的大伯,书法自然了得。那时他大权在握,要是有人想安排、调动工作,只须他一句话、一纸书函便能如愿,上他家活动的人不少,拿东西的人不少,如愿的却极少,他铁面无私,公事公办,常常将提东西的人拒之门外,或是逐客令驱走,唯独乡亲们拿来红纸请他写春联乐此不疲、照单全收。大门上一副对联是每家必要的,只要你告诉他要写几副房门对联,然后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大门上诸如“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之类,房门上则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利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写给灶王爷的则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等,每年的过年前都要忙活好几天,甚至邻村人家娶亲嫁女或别的喜事,都愿意星期天来求汪局长的一副笔墨,更有人以此为借口请他过去“坐坐”大伯则要看这户人家是否另有目的再作决定,我那时候非常羡慕大伯,写几个字就能换上一餐美食,可大伯却总是推辞,我们小孩子当然不懂其中的玄机。有人请吃请喝,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每年正月去县城大伯家拜年时,看到他家对联都是买现成的。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清洗餐具、打扫卫生、贴对联、贴门神,贴年画,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完毕,才可以吃年夜饭,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蒸、炖、煎、炒、炸,贫也好,富也罢,童年的天真和欢乐,这时候在饭桌上显露无遗,可以无所顾忌地左挑右拣,唯一无法挑拣就是酒,那年代也就只有一种零散的白酒,只是档次高低不同,用盐水瓶到小店里打上一斤酒,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要加上几汤匙白糖,晃一晃就是甜酒了,呡一口辣得直吐舌头,更不知饮料为何物。吃过年夜饭,穿上肥肥大大的新衣,还是觉得很高兴,因为父母要我们穿的新衣至少要能过二到三个新年,那时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了。爆竹则是从一个三百响或五百响的编爆上一个个折下,然后点一个扔一个,也没有什么擦爆、甩爆,也没看到有人放过焰花。初一或初二就是拜年、走亲访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接着便是各村庄请戏班唱黄梅戏,一直唱到农忙,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很少看到舞台上活神活现的表演艺术了。现在麦牙糖、豆腐、炸生条市面上随处可见,“蒸圆子、打钱纸”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也很少有人写对联了,只有炒花生、唱黄梅戏还在延续。回忆是令人神往的,尤其是儿时过年的情景更令人难忘,年年过年,年年忙碌,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回忆过年(2)

童年就像那晴朗的夜空,而童年发生的事,则像是夜空中那闪亮的星星。不管是让你高兴的,还是让你忧愁的,经过岁月的淘洗,都将成为你脑海中那美妙的乐曲,让你无法不被它吸引。而最吸引我的还是过年时发生的趣事。今年,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堂妹一起回老家——莱州过年。

农村过年时很热闹,家家户户包饺子,挂红灯,有时还会有大戏看。在这里可以放炮仗,可以和小妹妹爬窗户去另一个房间,可以和爸爸堆雪人,要知道,这里的雪下得可厚了呢!还可以和读中学的小叔一起抗议:“饭不好吃!”然后去买冰激凌或雪糕吃,并且还和店主砍价,买了很多气球,吹得嘴都快肿了。而最让我高兴的是还是正月初三那天放炮仗的事。吃完晚饭,大人们就张罗着要放炮仗,我听了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几个小孩就开始自己筹划了,我们“私藏”一个打火机、一根蜡烛,免得到时候没有火用。开始放了,有用手拿着放的,有放在地上放的、还有挂在晒衣绳上放的,这些烟花我都叫不出名字,它们在四周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引得围观者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我们小孩在放焰火棒,还把焰火棒插在堆好的雪人上,火光四射,非常好看。这会儿爸爸可忙坏了,一会儿点火放焰火,一会帮帮我们,一会儿又扛起摄像机——他想把这个令人高兴的时刻记录下来。这里多美啊:明亮的天空,火花在四周飞起,舞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还能看到别人家的焰火,大家的笑声也出奇的悦耳。我们小孩看到大人们放漂亮的焰火,当然也不肯善甘罢休,一心要和他们比比看,我们用烟火棒在地上烫字,心想:“你们放得再好,第二天就看不见了,我们的烫字还可以存上一段时间呢!”可是到了第二天字却也看不见了,还是没有比过大人,现在想起来都不是特别服气,唉!谁叫他们是大人呢?好看的焰火,小孩也不会放呀。不管怎样,农村的新年还是让我怀念了好一阵子。童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经常发生一些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事,我们应该把握住这美好的时刻,不让童年留下任何的遗憾。


回忆过年(3)

多少次了,当我轻轻地抚摸着发梢,就分明感觉到有一股爱流穿过掌心,沿着手臂,涌遍全身……“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阵刺耳的鞭炮声惊醒了我的好梦,睁开惺忪睡眼,日历上“初一”两个火红的大字告诉我--新的一年到来了。我赶紧起身,蓬着一头乱发,走出房门。

“哟,大小姐,醒了。”爸爸笑嘻嘻地看着我。

“哦!”我一边懒洋洋地答应着,一边拿起梳子。

“来,今天是过年,爸爸给你梳头。”什么!我顿时把眼睛瞪得老大。爸爸平时总是一副严肃相,何况一个大男人,哪里会梳什么小辫子?我不是在做梦吧。

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皱着鼻子笑道:“不相信?不相信就试试嘛。”我半信半疑地将梳子交给他,站在镜子前。

爸爸接过梳子,冲着镜子里的我笑了笑,一副满自信的样子。紧接着,他便认真地梳了起来,只见他用厚实的大手轻轻地挽起我的长发,然后一下一下地把它们梳通。动作是如此的轻,如此的柔,当梳子滑过我发梢的一瞬,我似乎都可以听得到爸爸均匀的呼吸和心跳。要知道每天早晨醒来后,我的头发都滚作乱糟糟的一团,要想把它们一一梳通非要付出掉几根头发的代价不可,然而今天,我却感觉不到一丝的疼。爸爸的手可真神!

“把头发编起来吧?今天过年,也换个新发型。”爸爸开口了。

“好啊。”我答应着,心里更是奇怪了,爸爸竟还能梳新发型。

爸爸小心翼翼地将我的头发分成三股,一下一下有节奏地编起来。透过镜子,我看到爸爸的动作是那样娴熟,他的目光柔柔的,暖暖的,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我的身上,目光中那份闪闪亮亮的东西似乎触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热血沸腾。

“爸爸,您怎么会梳小辫呢?”

“嗨,这都是在你妈妈年轻时练出来的。”爸爸笑着说。

“那,那,您为什么要在今天给我梳头?”

爸爸突然愣了,似乎若有所思,然后突然抬起头,嘴唇一张一翕,一字一顿地说:“我愿我的女儿在新的一年里更美丽。”

我不再说话,不是不想,而是感到什么东西塞在嗓子里。

爸爸还是那样一下一下小心仔细地编着,突然间觉得镜子里的我格外的美丽,想必是父爱的注入让我显得神采奕奕。

轻轻地抚摸着发梢,留给我的是惊、是喜、是感动,我坚信在新的一年里,带着这份美丽的回忆,我会以一颗美丽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

前年春节,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广东汕头,到爷爷家过年。爷爷家隔壁的李大伯是位中学教师,在村里颇有名气。学校放假了,李大伯却没闲着,被村长请去上课了。村里许多年轻农民准备春节过后,到城里打工,出去见见世面,不愿“隐居”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可是,他们大多没读过几年书,连许多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所以李大伯去给他们补文化课。

初一的白天,李大伯在家门口抽着烟,皱着眉头踱来踱去。我上前问道:“李大伯,什么事让您这么犯愁?”他无可奈何地回答:“唉,过年了,许多酒宴推脱不了,可还有那么多学生等着上课!”噢,原来李大伯是为这事愁。我拍着胸脯说:“那让我试试吧!我帮您代几节课,等您忙完后,再接着上。”李大伯高兴地说:“城里的学生教文化没问题,只是你敢上讲台吗?”“没问题!”我胸有成竹地回答。于是拿了李大伯的笔记,开始备课了。

晚上,我在李大伯的带领下走进教室。一推门,呵,好吵的声音!烟雾缭绕,呛得我嗓子直痒痒。抬眼一望,面向讲台坐着二十几个农民,他们像学生一样手拿着笔和纸。学生太大了,我不觉得一阵紧张,心跳加快了,脸也火辣辣的,一定很红。第一次上讲台讲课,我告诫自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踏上讲台。李大伯把我介绍给他们,然后,开始上课了。

第一堂课,先摸摸他们的实际水平吧!于是,我给他们发纸,让大家写写大写的数字。这一下可难坏了他们。只见他们先是一愣,继而是一阵骚动,有的挠耳抓腮,有的不停地用笔敲着桌子,还有的东瞧瞧,西望望,啊,这可真是个大问题!我鼓鼓勇气大声说:“大家安静一下!下面,我们上课的内容就学学大写的数字吧丨”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都抬眼望着我,眼神里写满了求知的欲望。一种神圣感充满我的心头,我的血液在沸腾!我郑重地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両地写下了一排大字……屋外,爆竹声不断响起,儿童们的欢笑声、欢呼声一阵阵传来。

欢腾的节日气氛中,教室里安静极了。在小小的山村中,我的这个节日的夜晚,过得真充实。


回忆过年(4)

耶!终于放寒假了,大家在结业考试之后互相道再见。接着,就准备大扫除迎接新年的到来。今年和以往一样,又是爸爸忙于工作,所以今年的大扫除还是得看我和妈妈的了。当我们终于把门窗清洗得焕然一新之后,就只剩最后的步骤----贴春联了。妈妈让我站在梯子上,贴上崭新的春联,一下子就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呢!

除夕当天,我和妈妈一早就开始准备拜神的东西,看着供桌上各式各样的好料,真叫人食指大动呢!只可惜妈妈说要等祖先享用过之后,才轮得到我呀!真是令人迫不及待啊,好想赶快吃到这么多的美食。到了晚上,就是除夕的重头戏----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围炉之后,就是我最期待的领红包了!我要先向长辈行礼,然后恭恭敬敬的接下红包,并向长辈道谢,说吉祥话。

到了年初二,我和妈妈一起回外公家拜年。在那里遇到了表哥和表妹们,大家一起玩,一起吃东西,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漫长又快乐的一天。隔天我们往清境农场出发,迎接清境的日出美景之后,我们又去看了精彩的牧羊犬赶羊和绵羊脱衣秀,看着圆滚滚的绵羊转眼间变得瘦巴巴的,真是可爱!

我们和奶奶、姑姑会合,隔天我们去阳明山,可是因为天气太冷了,所以一上去又马上下了山,真是可惜。不过总算也见识到那里奇特的气候了。新年,我们就在蜿蜒的山路上及欣赏美景中,不知不觉得过去了。


回忆过年(5)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挣钱”,从年头一晃就到了年尾,守着元旦,就已望见了年的背影,年成了一个不速之客又要到了,让我感到有点恐慌和伤感,心下不禁叹息一声:——又老了一年。

我明白,那个缠着大人要压岁钱的小孩,现在已变成发红包的人;昔日过年,那个等着母亲喊吃饭的小孩,现在已经变成喊小孩子吃饭的父亲,再也找不到儿时盼过年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纯真的快乐;再也找不到过年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亲切的问候、新年的祝福、浓厚的亲情、熟悉的乡音;取而代之的是麻将声盖过了鞭炮声。年夜饭如常,春晚依旧,无忧无虑的那种心情,早已被岁月的劲风洗涤得荡然无存。倒不如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才是真正的快乐,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然后蒸、炒、煎、炸忙得不亦乐乎。家家户户都用农产品做成半成品,招待客人时稍经加工便成了一道菜。如糯米淘净后,用清水浸一天再手工磨成米浆,经过滤凝固成面团状,再做成一个个圆饼干大小,放锅内蒸熟,便成了“圆子”,待冷却后用冷水浸泡,经常换水可以长期存放、随时食用;将黄豆手工磨成豆浆,过滤掉豆渣,再将所得纯豆浆在锅内烧开,将石膏捣成粉状再过细筛,所得细石膏粉用清水调和于大缸内并不断晃荡,使其不沉淀,再用水桶装烧开的豆浆迅速冲入晃荡的大缸内,需一次完成,若有两桶豆浆则要两人同时冲入,所以这个工序至少需二人同时操作,静置一会儿就可用布过滤压在两扇门板中间,滤干水后便成了豆腐,将豆腐切成长条用油炸成半成品称为“生条”,豆腐切成小块经过发霉后拌入盐、辣椒酱再做成“豆腐乳”;花生、蚕豆、红竽干等都要在过年前炒熟、存放,便于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方便食用;麦牙糖的制作,从温水浸米、煎熬、拌入爆米花,到切成小块成品,需要十二、三小时;真正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炸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才可满工;祭祖用的纸钱,则要从一刀纸里每次数出五张或七张,只能是单数不能成双数,裁成十到十三厘米宽,再叠成三折后略象一个正方形,然后用铁钱凿在纸钱上凿五行,每行五个印,但必须在上午操作,在下午打纸钱必须点一枝香,是何原因,不得而知。铁凿总体高度、上截粗细同圆珠笔差不多,下端是圆的,如一元硬币大小,中间还有一个圆点,凿印后还真的有的象钱。接下来是写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每道门上,都要贴上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楣上的称为横披,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记得在县民劳局(民政局与劳动局合在一起办公的机构)当局长的大伯,书法自然了得。那时他大权在握,要是有人想安排、调动工作,只须他一句话、一纸书函便能如愿,上他家活动的人不少,拿东西的人不少,如愿的却极少,他铁面无私,公事公办,常常将提东西的人拒之门外,或是逐客令驱走,唯独乡亲们拿来红纸请他写春联乐此不疲、照单全收。大门上一副对联是每家必要的,只要你告诉他要写几副房门对联,然后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大门上诸如“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之类,房门上则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利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写给灶王爷的则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等,每年的过年前都要忙活好几天,甚至邻村人家娶亲嫁女或别的喜事,都愿意星期天来求汪局长的一副笔墨,更有人以此为借口请他过去“坐坐”,大伯则要看这户人家是否另有目的再作决定,我那时候非常羡慕大伯,写几个字就能换上一餐美食,可大伯却总是推辞,我们小孩子当然不懂其中的玄机。有人请吃请喝,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每年正月去县城大伯家拜年时,看到他家对联都是买现成的。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清洗餐具、打扫卫生、贴对联、贴门神,贴年画,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完毕,才可以吃年夜饭,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蒸、炖、煎、炒、炸,贫也好,富也罢,童年的天真和欢乐,这时候在饭桌上显露无遗,可以无所顾忌地左挑右拣,唯一无法挑拣就是酒,那年代也就只有一种零散的白酒,只是档次高低不同,用盐水瓶到小店里打上一斤酒,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要加上几汤匙白糖,晃一晃就是甜酒了,呡一口辣得直吐舌头,更不知饮料为何物。吃过年夜饭,穿上肥肥大大的新衣,还是觉得很高兴,因为父母要我们穿的新衣至少要能过二到三个新年,那时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了。爆竹则是从一个三百响或五百响的编爆上一个个折下,然后点一个扔一个,也没有什么擦爆、甩爆,也没看到有人放过焰花。初一或初二就是拜年、走亲访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接着便是各村庄请戏班唱黄梅戏,一直唱到农忙,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很少看到舞台上活神活现的表演艺术了。现在麦牙糖、豆腐、炸生条市面上随处可见,“蒸圆子、打钱纸”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也很少有人写对联了,只有炒花生、唱黄梅戏还在延续。回忆是令人神往的,尤其是儿时过年的情景更令人难忘,年年过年,年年忙碌,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回忆过年(6)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挣钱”,从年头一晃就到了年尾,守着元旦,就已望见了年的背影,年成了一个不速之客又要到了,让我感到有点恐慌和伤感,心下不禁叹息一声:——又老了一年。

我明白,那个缠着大人要压岁钱的小孩,现在已变成发红包的人;昔日过年,那个等着母亲喊吃饭的小孩,现在已经变成喊小孩子吃饭的父亲,再也找不到儿时盼过年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纯真的快乐;再也找不到过年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亲切的问候、新年的祝福、浓厚的亲情、熟悉的乡音;取而代之的是麻将声盖过了鞭炮声。年夜饭如常,春晚依旧,无忧无虑的那种心情,早已被岁月的劲风洗涤得荡然无存。倒不如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才是真正的快乐,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然后蒸、炒、煎、炸忙得不亦乐乎。

家家户户都用农产品做成半成品,招待客人时稍经加工便成了一道菜。如糯米淘净后,用清水浸一天再手工磨成米浆,经过滤凝固成面团状,再做成一个个圆饼干大小,放锅内蒸熟,便成了“圆子”,待冷却后用冷水浸泡,经常换水可以长期存放、随时食用;将黄豆手工磨成豆浆,过滤掉豆渣,再将所得纯豆浆在锅内烧开,将石膏捣成粉状再过细筛,所得细石膏粉用清水调和于大缸内并不断晃荡,使其不沉淀,再用水桶装烧开的豆浆迅速冲入晃荡的大缸内,需一次完成,若有两桶豆浆则要两人同时冲入,所以这个工序至少需二人同时操作,静置一会儿就可用布过滤压在两扇门板中间,滤干水后便成了豆腐,将豆腐切成长条用油炸成半成品称为“生条”,豆腐切成小块经过发霉后拌入盐、辣椒酱再做成“豆腐乳”;花生、蚕豆、红竽干等都要在过年前炒熟、存放,便于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方便食用;麦牙糖的制作,从温水浸米、煎熬、拌入爆米花,到切成小块成品,需要

二、三小时;真正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炸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才可满工;祭祖用的纸钱,则要从一刀纸里每次数出五张或七张,只能是单数不能成双数,裁成十到十三厘米宽,再叠成三折后略象一个正方形,然后用铁钱凿在纸钱上凿五行,每行五个印,但必须在上午操作,在下午打纸钱必须点一枝香,是何原因,不得而知。铁凿总体高度、上截粗细同圆珠笔差不多,下端是圆的,如一元硬币大小,中间还有一个圆点,凿印后还真的有的象钱。接下来是写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每道门上,都要贴上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楣上的称为横披,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记得在县民劳局(民政局与劳动局合在一起办公的机构)当局长的大伯,书法自然了得。那时他大权在握,要是有人想安排、调动工作,只须他一句话、一纸书函便能如愿,上他家活动的人不少,拿东西的人不少,如愿的却极少,他铁面无私,公事公办,常常将提东西的人拒之门外,或是逐客令驱走,唯独乡亲们拿来红纸请他写春联乐此不疲、照单全收。大门上一副对联是每家必要的,只要你告诉他要写几副房门对联,然后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大门上诸如“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之类,房门上则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利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写给灶王爷的则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等,每年的过年前都要忙活好几天,甚至邻村人家娶亲嫁女或别的喜事,都愿意星期天来求汪局长的一副笔墨,更有人以此为借口请他过去“坐坐”,大伯则要看这户人家是否另有目的再作决定,我那时候非常羡慕大伯,写几个字就能换上一餐美食,可大伯却总是推辞,我们小孩子当然不懂其中的玄机。

有人请吃请喝,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每年正月去县城大伯家拜年时,看到他家对联都是买现成的。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清洗餐具、打扫卫生、贴对联、贴门神,贴年画,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完毕,才可以吃年夜饭,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蒸、炖、煎、炒、炸,贫也好,富也罢,童年的天真和欢乐,这时候在饭桌上显露无遗,可以无所顾忌地左挑右拣,唯一无法挑拣就是酒,那年代也就只有一种零散的白酒,只是档次高低不同,用盐水瓶到小店里打上一斤酒,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要加上几汤匙白糖,晃一晃就是甜酒了,呡一口辣得直吐舌头,更不知饮料为何物。吃过年夜饭,穿上肥肥大大的新衣,还是觉得很高兴,因为父母要我们穿的新衣至少要能过二到三个新年,那时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了。

爆竹则是从一个三百响或五百响的编爆上一个个折下,然后点一个扔一个,也没有什么擦爆、甩爆,也没看到有人放过焰花。初一或初二就是拜年、走亲访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接着便是各村庄请戏班唱黄梅戏,一直唱到农忙,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很少看到舞台上活神活现的表演艺术了。

现在麦牙糖、豆腐、炸生条市面上随处可见,“蒸圆子、打钱纸”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也很少有人写对联了,只有炒花生、唱黄梅戏还在延续。回忆是令人神往的,尤其是儿时过年的情景更令人难忘,年年过年,年年忙碌,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回忆过年(7)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味道,使我们久久难以释怀。

记得儿时过年的浓厚气息总是从父亲点燃炮竹的第一个声响开始的,每一次春节的到来,我们这些孩子甭提那股儿盼望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了。长辈们乐呵呵地倚在大门的台阶上,东张西望着。可又曾知,他们心底儿所隐藏的那点儿喜迎新年的狡猾心情,却完完全全地被自己暴露出来了,粗糙的双手合插在衣兜中,偶尔也会从衣裤中拿出一点他们不舍得吃的,如糖果、花生之类的东西,合捧在掌心给我们一大群小孩子吃,可这些早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通常,在过年之前还有一个叫“祭灶”的日子,这个像是新年到来的一个前奏。这一天,老老少少都不许懒床,而年货也要在这一天之前置备好。小孩子会学着大人们干活的样子,极其认真地打扫厨房。还记得儿时的“灶”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是用土坯和石块砌成的,少了些煤气的味道,靠燃烧秸秆和稻草取热,整个灶台上黑黝黝的一片,在铁质的锅底儿上还会残留下许许多多的灰垢,这时爸要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清除。当煤油灯已渐渐变成记忆中的历史后,我们似乎还会时常记起他黢黑、满身垢污的外衣,在这一天爸会把厨房里的灯换成新的,说是对灶神的恭敬,以免引来明年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一天,乡里还有一个不成俗的说法是:这一天全家人必须赶在子夜之前回家,不管你是身处异地,还是客居他乡,可此时春节快要到了,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要到了,倘若谁家的孩子不回来就是对老祖宗不恭敬,会狠狠遭到长辈们无情地指责,说是替老祖宗说话。

在春节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妈会给我们姊们几个试穿她亲手缝纳的布鞋。纳布鞋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浆糊涂抹在布上先晒干,再剪成鞋模子,而那时我们一家人穿的鞋全是我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相比于如今的运动鞋,倒也结实许多。当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休闲鞋充斥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后,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看到那些曾经用一针一线纳满亲情的布鞋影子了,倒是增加不少你攀我比的名牌热。

春节那天,穿上新鞋,吃过小团圆饭后,便到了贴对联的时候了,记得有几年春节的对联还是我写的那!按着平仄对仗的关系,一笔一画我总能写得很好。

过年这一天,对于我们这些做孩子的最有趣的当数年夜饭之后的拜年了。

素常,会先去长辈家拜,然后放可随意去拜年。儿时的春节似乎年年都会下着大雪,在纷纷扬扬的年夜里,天气尽管是寒冷了点儿,可厚厚的棉衣下,我们的心却总是暖和的。七八个孩子会组成一群,每人手执一个小巧精致的灯笼,说是天黑路滑好照个亮光,可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儿过年的气势呢!

我的灯笼是爸用竹篾亲手扎的,外面糊上彩纸,再拧上半圈儿铁丝。细心的家长还会请人在上面绘上八仙过海、夸布追日之类的图面,看起来特别好看。

那小小让烧着微弱亮光的灯笼,顺着儿时的阡陌,不觉又勾起了心底儿太多的故事,像汹涌地洪水般在不停的冲击着我们心灵的防线:如今的春节啊,少了些大雪纷飞的影子,像似无情的剥夺了寒冬的说话权一样,匆忙的人们冷冷清清,在电话里便传递了灯笼所带来的温馨与亲情。年夜的大街小巷上已经很难再看到熙攘的人群里孩子们提着灯笼拜年的背影,被爱情冲昏了头的你你我我倒是倍感熟悉。

今天,回想着儿时过年的味道,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是我顿悟:在拥挤的城市中,我们心灵深处要恪守住一块小小的心岸,让他成为你奔波忙碌之后的一个驿站。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品味,去感悟,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轻轻地俯下身来,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你自由的心绪……

去吧,去聆听、去回忆、去品味……回味这过年的味道。


回忆过年(8)

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做任何事,可以玩,可以看,可以吃。过年的味道真是多姿多彩的!

吃,在过年中算是头等大事,因为要吃团圆饭,和吃各种零食。吃团圆饭的时候可以吃腊肉,红烧肉,饺子……许许多多好吃的菜,还可以吃零食,吃的好有味!吃团圆饭的时候,爸爸把四面八方的亲人都请过来吃团圆饭,喝点小酒。过年的'味道真好啊!过年的时候吃完了就可以开始玩了!

玩,是过年中是一定不可以少的。玩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了。尤其是一些年纪相仿小孩子,总会聚在一起过家家,剪纸人,玩的不亦乐乎!过家家的时候,你当爸爸,我当妈妈,模仿着大人们过年的样子,好开心哦!都合不拢嘴了!看我这记性,大人们也要玩乐!过大年的时候总是要玩的了!这儿去玩玩,那儿去逛逛,也一样玩的非常地开心!过年中小孩子们也要放烟花,这真是喜庆的来源啊!这烟花在天空中真好看啊!

吃完饭玩完了,到过年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小孩这好像就是为了看烟花而来的。小孩子们,一边吃零食,一边笑,一边看烟花。有时开心地跳起来了,有时还情不自禁的说出来“真好看啊!”大人们也和孩们一起看起来了,天空中的烟花就像花朵一朵一朵的绽放在天空中。有时大人们好像也回来到了童年美好的时光,也像小孩子一样非常的开心!

这就是过年中的味道啊!过年的味道是品尝不出来的,因为过年的味道中有辛酸有甜蜜有许许多多种味道,不管什么时候过年都是非常有味的!


回忆过年(9)

“梦涵,来给我敬酒!”正当欢乐之时,突然想起要给爷爷敬酒。我抬头寻望,笑容却僵在脸上。我没有听到爷爷的声音。爷爷已经不在了……

我默默离开了欢乐的饭厅,来到了当年爷爷修整的古老的小院子。眼前浮现的尽是爷爷的面孔。爷爷,您还记得我们一起贴对联吗?就在这刻满岁月的门上。去年您说让我自己写副对联来贴。我今年真的把对联写来了,可这红纸黑字您却贴不了了。

爷爷最喜欢听我吹葫芦丝。每次听的时候,坐在有些破旧的木椅子上,把眼睛眯成一条线,细细打量我。吹完后您也不忘为我鼓掌。尽管我吹的葫芦丝声音并不好听,您还会用手摸摸我的头鼓励我。您说您听了这声音想到了有趣的事,然后眉飞色舞地讲给我听。屋里有两种“哈哈哈”的笑。一种您的,一种我的。

爷爷也特别疼我。小时候不小心把手碰伤了,我疼痛难忍,忍不住哇哇大哭。您一听哭声,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对着我的手呼呼吹气,吹了一会儿后,您给我的手慢慢涂上酒精,还一边问我疼不疼。看您的半白头发,“疼”这个字被打回去了。那时是冬天,涂完酒精后您拉着我去打破伤风针。您背上我,走在积满雪的乡间的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医院赶……

恍惚间,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这个小院里。爷爷生前最喜欢我这个孙女,在我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冀。您希望我以后对这个社会作出贡献,我要好好努力,不辜负爷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