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读后感(必备4篇)
天黑了
2023-12-09 00:00:05
初中
读后感

获奖的读后感(1)

妈妈说我最近变得懂事了许多,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我长大了。其实,我心如明镜,我的忽然懂事完全归功于一本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

这本书的故事一个个都非常感人。尤其有一个故事更让我难以忘怀:有一个小女孩叫叶荞麦,她是远近闻名的校花。在所有人眼中,她是一个才女。今年,叶荞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凤翔师范学校,但因为家里穷,没钱让她去读书,甚至为了供弟弟上学,父母竟狠心地把她卖给了夏家当媳妇。叶荞麦十分难过,但还是顽强地活了下去。好人终有好报,奇迹出现了:她妈妈的病好了,夏家认她做了干女儿,中学的校长还请她当了音乐老师。

看了这本书,年幼无知的我忽然间长大了。我禁不住想:我每天抱怨生活不好,抱怨这,抱怨那,但和书上的小主人公比起来,自己不就像进入人间天堂了吗?穿的是新衣新裤,用的是新书新笔。书里的小主人这么小,怎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呢?谁又能知道小主人公哭过多少回,掉过多少泪呢?我敢肯定,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语言,一个个无法令人相信的事件一定是叔叔阿姨憋了很久很久的真心话,是作者自己也亲身感受过的,不然怎么会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呢?我以前碰到多大点儿事就爱哭鼻子,但那些小主人公呢?如果像我这样,小主人公又会怎样呢?小主人公受尽了人间冷暖、悲哀,但他们还不是坚强地活下来了吗?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不正反映了小主人公的自信、顽强、有毅力吗?也正是因为这样,小主人公才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这本书,虽然我已经读完了,但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仍深深地留在我脑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娇气,看到了小主人公的坚强、有毅力。我一定要取长补短,顽强拼搏,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获奖的读后感(2)

几年前这本书没有读进去,原因就像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所说“对异族有偏见”。这次再读,因为人到中年,觉得生活中有意思同时又有意义的事所剩无几,好好读几本值得反复读的书,这类书倘若读不进去不是书不对口味,是心还不够静的缘故。抱着这样的心态想要强迫自己这次一定读下去,却没想从一开始读就觉得很顺畅。

尔依。“傻子”面对自己的一切想法,没有一点假释。对他人的行为也是冷静处置,没有一点愤懑。于是,不正常的事情在这里似乎也是正常的`。比如尔依的自杀。作者没有说过尔依与索郎泽郎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只说两人是从小被他带在身边的小厮,一个像虎豹一样猛烈,一个像鹿鱼一样沉默。两人似兄弟又似爱人的深厚不显的感情,是在作者提到的几件事中,从他们共事的行动中不经意显现的。我喜欢尔依这个人物。总觉得他有更多的话更多的事,被隐藏起来了。果然,在最后一章,阿来提到这本小说之后他接着写了两个短篇,算作这本书的补充故事,一本是关于银匠的十二万字,一本是关于行刑者的八万字。

超然。“傻子”的超然物外是与生俱来的。

【《尘埃落定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精选读后感】

1.尘埃落定

2.尘埃落定

3.读《尘埃落定》

4.一入冬,尘埃落定

5.尘埃落定造句

6.尘埃落定故事简介

7.《尘埃落定》读后感作文1000字

8.尘埃落定读后感2篇

9.高中生尘埃落定读后感


获奖的读后感(3)

读《红奶羊》有感 严冬锐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又一次带我走入了神秘有趣的动物世界。这次的《红奶羊》的奇特经历带给我们一个关于狼和羊的温情故事,也带给你许多生活的'智慧。   《红奶羊》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叫茜露儿的红崖羊被一只叫黑宝的黑狼逼迫成了没妈的小狼崽的奶妈,小狼崽叫黑球。不幸的是,黑宝在三个星期后被猎人杀了,而另人惊讶的是,茜露儿也自愿留下来做黑球的母亲。在黑球能独立生活了以后,茜露儿离开了黑球。几年后,茜露儿居然又遇见了黑球,黑球也记得茜露儿是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就劝母狼放过它,临走前还深深望了它一眼。   这也不由地让我想起我和“大灰狼”的故事。我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经过一个阀门厂,工厂前有一条大狼狗在守卫。刚开始,它一见到我就龇牙咧嘴,眼露凶光,“汪汪”狂叫,好像一下子就要扑到我身上,幸亏有铁链锁着,否则我一定会被它撕成碎片。于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大灰狼”,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可是“凶恶、可怕”的象征。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它似乎也感到我对它并没恶意,对我态度明显好转了:不再对我狂吠乱叫,我从它身边走过时,它也视若无睹,趴在地上闭目养神。有时,我身上会带一些小零食:牛肉干啦、猪肉干啦、肉类的食品,遇到就给它一点。渐渐的,它对我有了好感,见到我会对我友好地摇尾巴。哈哈,“大灰狼”变成了小绵羊。   哈哈,看来改变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适量的时间。


获奖的读后感(4)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篇一

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莫言,20xx年12月8日凌晨莫言穿着一身中山装在文学奖的授奖仪式获奖的感言。莫言的演奖的感言讲的都是故事。听到的却是人世人心,人信,人情。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作中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形象和亲朋好友的影子,一些朴朴实实的中国人,他演讲了一些故事,有两个特点打动了我。

一:莫言的语言非常接地近气、充满乡土气息,那个有关母亲的小故事,莫言非常生动的娓娓道来,让我非常感动。是莫言的母亲,给了莫言最好的榜样。

二:他认为,他还要继续“讲故事”,因为“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我认为,莫言的理解和看法,有正确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的一面。

莫言身为一个作家,他有使命感、责任心,作家写作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正义感、使命感。不然可能会陷入说教甚至不伦不类的辩护士和反叛者的境地,小说的艺术性、欣赏性就没有了,思想性多大也没有用处。莫言和莫言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大多数是有智慧的人,我想我们的一些担忧可能是多余的,当然,多余的是最好的。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莫言获奖感言》。莫言——一个取得多大荣耀都不会忘记母亲的人,去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他用朴实又接近地气的语言感染着我。

母亲,莫言的人生的导师。一个勤俭朴素的农村妇女,她用一颗善良的心教育莫言学着莫言。

文章中,写我和母亲去捡麦穗时,被收田人打的嘴角流血时坐在地上的情景时,心里不禁颤抖起来,感叹封建社会的黑暗,可见在莫言心里留下了擦不掉的印迹。也写出了他对母亲的愧疚感和对故乡的一丝丝怨恨。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更是他无法弥补的缺憾。

他表态;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实践,超越实践。这一表态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这有点套话之嫌,但在莫言嘴里说出这个话,还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莫言的作品的区别之一就是他对这个的理解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感悟,有着独特的追赶和追求。这种感受和感悟,可以是《红高粱》中潇潇洒洒中走一回的豪迈和执着:这种追赶和追求,也可以是:《蛙》中那一份真挚却可能是愚昧最后又回归平常的反映,反对和反思……在这个感受和感悟中,我们看见了莫言的立场,人的立场;在这个追赶和追求中,我领悟了实践是一回事,小说中的实践又是另一回事,最后我知道:不管哪一个实践是否真实,是否值得珍惜,这不主要,不重要-------最主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实践,内心的思想有没有得到反映,有没有得到超越。

他认为,他还要继续讲故事,因为真理和正义是共存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这个真理和正义而奋斗。我认为,他的这个看法还是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他把关于母亲的小故事,非常生动的娓娓道来,让我在感动中眼泪就在眼眶中打转,是莫言的母亲,用她那坚毅和宽慰的性格感染和熏陶着莫言。

我感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要把爱放在心中第一位。

拓展阅读:莫言获奖感言

这是我的创作《蛙》出版近两年,期间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的小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