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
跟过去说拜拜
2023-08-24 04:12:39
其它
其它

买到《兄弟》一书后,饥渴般一饮而尽后,却发现是一杯质量不太好的饮料,喝完后嗓子更加干渴。

还是先说这本书的亮点吧,与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余华在描写感受方面的笔力是一流的, 这是余华的强项,我还不知道当代作家有谁能超过他。“坑里的土升起来,形成了一个坟墓”;写李光头被关起来后,阳光的变化,都非常真切,这样入骨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尤其是第17章,宋凡平横尸街头,宋刚和李光头兄弟俩个手牵着手寻找他们的父亲。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如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无助和惶恐让我流泪。我想没有人在读到这章时心里依然平静。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出色的?语言的幽默上也很棒。还有呢?似乎没有了。

做为一部长篇小说,余华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一塌糊涂。在他的笔下,人物都失去过去和未来,也不存在人际关系网,成了没有生气的木偶,根据情节的需要,牵来牵去。宋凡平的挨斗,没有一点铺垫,就写了。如果说是为了造成突兀的效果,那么之后总要交代一下来龙去脉吧。宋凡平的那些邻居,纸捏的人一样,苍白无力。还有宋凡平的父亲,李光头和宋刚的爷爷,这么重要的人物,可以说宋凡平的命运都是由于他造成的,怎么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余华对他笔下人物的轻蔑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那三个少年,每次出现总是在练“扫荡腿”,太假了。宋凡平的乐观、不屈,也太假了,都什么年代了,余华怎么还在写这样高大全的人物。还有宋刚,《兄弟》里的另一个主角,完全成了李光头的陪衬,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小说里的人物刻画,是这部作品最大败笔。我不敢相信,这些人物居然出自余华的笔下。

《兄弟》另一个让人失望的地方是时代和环境背景。文中总是出现“我们刘镇”这样的字眼,全部情节也是在刘镇展开。可是刘镇是什么样子的,它相对于李兰去的上海的地理位置,它的街道环境是怎么样?一片模糊。而____这样的时代,在余华的笔下,只是如老年人的记忆般,通过零碎的事物呈现,与白纸上的线条一样简单。回想起来,余华所有作品的环境描写都有模糊的感觉,只是《兄弟》这篇更明显了。所以 有理由相信, 这方面是余华的一个弱项。

大量排比的运用也损害了作品,我知道余华的用意是在加强笔力,可问题是 什么都不能过了。余华的排比不只限于句子,而是成段成段的,一件事出现了,非要在后面跟一件相似的事,而且用笔均匀,分不出轻重。也许余华太专注于煽情了。余华曾说,写小说越成熟越不需要技巧。可《兄弟》里技巧的 运用,又是那么的刻意。读到后来,我几乎能猜出余华要怎么写,这很没劲,这些篇幅我是一扫而过的。

《兄弟》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全书二十多篇中,单读哪篇都很好,绝对是优秀的,个别地方称的上伟大。可就是连起来看,让人反感。有点象书中的“大白兔奶糖”,吃第一颗,香甜无比。如果一下把一袋的糖都吃进去,就只有难受。

总的来说,《兄弟》这部作品比起余华以前的,比如《活着》,差了很远。在余华沉寂十年后,写出了这样另人失望的作品,我想只能有两点解释:一个是余华的文笔的确不如 以前,一个是商业化的文坛,让余华耐不住寂寞,将尚不成熟还需要修改的作品提前发了出来。我一直喜欢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