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空久旧梦
2023-11-20 08:12:35
其它
其它

这本书中描写的是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其实说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学生,看起来对什么都是有悟性的,双专业而且成绩优异、体育健将、谙熟音乐、会很多外语、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他们是一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赢家。然而通过作者的视角,耶鲁大学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褪去光环,这群天之骄子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在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里藏着什么样的需要未被看见、发现。

我抱着好奇心一点点向下读,更多地去觉察、感受一个中国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国现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独有的路,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我们有觉知地、主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后,要承担我们选择后的责任和风险。

美国的精英教育,从私立高中开始就给予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对于我们国内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而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停下来。为了保证出类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友情、个人探索、课余时光,学生们就都舍弃了。

就如同这一部非常让人觉醒的《编织》动画片一样,这些学生们陷入了去追逐一个又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中。似乎停下来会让人恐惧,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向别人”示弱”,没有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我们真正看重的价值观。而是永远从外部看起来像一个“战士”,其实内心是一只“斯坦福狂鸭症”,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完美、快乐的形象。

从小到大,也许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自己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看见”、“得到尊重”,自己也从未思考过、探索过如何去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举例来说,也许对于这些升入藤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实现成功,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办法。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终真的会引起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功课、以及未来的工作……

当然,也存在那些纯粹的追寻者,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在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然而,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那些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至少在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学生正是如此。

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而该进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经历。

如果我们仅仅一味根据GPA来招生,那最终只会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却招不到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我们是需要通过履历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始终保持专一、集中精力,听从自己的'直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