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佛教名言 佛教中有禅意的诗句,话语(精选170句)
坐在花园看日落
2023-04-01 00:07:48
诗句大全
句子

1、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2、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3、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4、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5、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6、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7、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8、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9、有心只逝三更梦;无语确见一青天。

10、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11、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12、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13、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14、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15、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16、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17、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18、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19、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21、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22、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23、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24、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25、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26、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27、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28、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29、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30、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31、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32、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33、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34、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35、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36、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37、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8、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39、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40、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41、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