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
叶落抚尘
2024-01-04 00:22:40
高三
叙事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温室效应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但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专业刊物对于温室效应却多有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当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义务教育教材化学上册第37页)这是关于温室效应的一种常见认识。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还可以发现“如何消除温室效应”之类的语言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甚至一些专业媒体(见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01年第1期40页,消除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碳隔离),那么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温室效应及其原理。
什么是温室效应
我们知道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而地球的大气层和云层也有类似的保温功能,故俗称温室效应(Greeneffects)。
短波的阳光能透过花房周围的玻璃,室内的长波辐射却逃不出去。大气也具有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增加了大气层的“厚度”,的确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但温室效应的产生是不是就是因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造成的呢?
温室效应源自温室气体
由于二氧化碳这类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进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每种气体并不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在法律意义上被确认为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CH4)、一氧化氮(N2O)、氟氯碳化物(HFCs,氟里昂是其中一种)、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一氧化氮(N2O)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氟氯甲烷(HFCs)和全氟化碳(PFCs)。
太阳辐射的收入与支出
据一项科学调查表明,在中纬度地区明朗日子里,水汽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占60~70%,二氧化碳却仅占25%。也就是说,地球上水蒸气才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物质,那为什么水蒸气一般不被认为是温室气体呢?这是由于其在大气中浓度变化不明显,对温室效应的增强影响不大,因而人们谈论全球变暖时,都未提到水。
温室效应与人类生活
消除误解
■温室效应与作为气候灾变的全球变暖不是一回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其实,“”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如果地球表面象一面镜子,直接反射太阳的短波辐射,则这种能量将会很快穿过大气层回到宇宙空间去,那么地球平均气温将下降33℃,地球上将会是一个寒冷寂寞的荒凉世界。幸好,有了温室效应,才使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世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但由于近年来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的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导致了全球变暖,对气候、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带来影响,才使人们对温室效应产生了恐惧。
由此可以看出,与其说温室效应是恶魔,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善意的温室警钟”,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只要设法减少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广泛植树造林,禁止砍伐森林,有效地控制人口,就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温室效应的保护伞下,为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