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淡然如菊
2024-01-27 00:19:06
高一
观后感

寒假玩手机时,被一部电影的预告片所吸引,这就是后来的《绿皮书》。轻松的乡下小路,黑人钢琴家与白人司机,几个小故事,就让我不禁想看看这部电影。
过了段时间,我在订别的电影票的时候,看到了《绿皮书》将于3月1日在国内上映,不禁兴奋不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看。就在我找人一起看时,又获知《绿皮书》已经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这又让我按耐不住,想马上去看。
可惜首映那天并没有时间,只能拖延了一下。终于,我在一个人少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本来人少应该是优点,但电影院设备较差,前面的一个人坐姿也老是挡住我的视线,观影体验并不比别处好多少。
这部电影讲述了黑人钢琴家要去美国南部巡演,于是招聘了男主作为司机,不仅负责开车,也要处理各种事件,安排行程等等。最开始时,男主的妻子请了两位像是工人的黑人到家里来,妻子热情地给他们接了两杯饮料,男主和他的亲戚用着别的语言表达出对于黑人的不满,他们走后,男主直接将杯子扔进了垃圾桶里。但在后来与黑人钢琴家的相处之中,渐渐理解了黑人的不便与被非人道的对待。黑人钢琴家一开始嫌弃男主语言、行为粗俗,却后来开心地与男主在车里不顾形象地吃起了肯德基,并将骨头扔出窗外,当然,在男主将饮料瓶扔出窗外后,他还是严格地命令男主去捡起来。看似两个月的巡演可能没有故事可讲,或是流水账一样,但是导演却拍的让人全不觉得无聊,而且详略得当,节奏有序。剧中的笑点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刻意。而是让人们十分自然地随之一笑,并随着电影里的人物而改变。美国乡村的小路加上很有年代感的配乐,也让整部影片都充满了美。但于美相对的,是人的偏见的丑恶,钢琴家与司机都有着各自的偏见,但在一路的相处之后,渐渐地消除了。但那不让黑人进酒吧、抓同性恋进监狱的警察、请来钢琴家表演却因肤色问题不让他上餐桌的餐厅管理……他们终究还是没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并不能在此停下。当司机看到钢琴家坐在酒店的阳台上,看着楼下欢笑的人群喝着酒,当钢琴家终于道出自己既不被白人接纳,也不被黑人接纳的苦衷,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孤独与压抑,他却勇于改变现状,放弃了安逸与高额演出费去南方演出,因不被接纳而拒绝表演,他毫无疑问是勇敢的。而当钢琴家与奴隶主庄园的黑人农民们四目相对,我很难想象那一双双眼睛后在想着什么,我也很想知道。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当他们再一次被警方拦截下,以为要被针对的时候,却是被善意的提醒换轮胎。而当男主请钢琴家到家里做客,他的亲戚——他们之前一起表达对黑人不满的亲戚一瞬间鸦雀无声,在短暂的寂静后,“给这个人准备盘子”,大家又恢复了热闹,直直地击中了我的心灵。
最后是一些题外话,男主善于解决问题的这个设定是我很少在其他国家的电影之类的人物设定上见到的,记得之前看的昆汀的《低俗小说》,两位杀手因在车上杀了人,去朋友家解决痕迹却手忙脚乱,最后老板请来了一位专门负责解决问题的人,负责、有序,让人很安心的感觉,在《教父》中也有类似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了。最后,自从几年前“最白奥斯卡”事件以来,近年来似乎都有政治正确的倾向,也不乏有许多人因为如此就对去年的《水形物语》,今年的《绿皮书》等不太看好,但我觉得,这两部电影都是十分优秀,有足够的资格拿奖的。再者,电影的价值因人而异,可以有因摄影剪辑、新型手法型电影,也可以有内容充实、质量优秀的电影,那么,像《我不是药神》、《大闹宝莱坞》这样的现实电影,自然也有自己的意义。寄托于理想而改变世界,不也是好的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