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观后感影评_魏晨深夜食堂观后感
逝水无痕
2023-11-12 16:09:29
其它
其它

20XX年,黄磊主演的电视剧《深夜食堂》上映,遭遇观众如潮差评;20XX年,梁家辉导演兼主演的电影《深夜食堂》再次市场遇冷。为何这一经典IP引进时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水土不服?这一切还得回到20XX年,日剧《深夜食堂》出现的那一刻说起。

20XX年,迷你剧《深夜食堂》登陆日本。每季10集,每集25分钟的小体量配合美食题材,迅速征服了观众的胃和心。《食堂》能够大热于东亚圈子,除了精致布光下秀色可餐的菜品,更重要的是它精准捕捉到了东方高语境文化的精华所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区别于西方理性、高效、简洁低语境文化的,温情、细腻、柔韧的语境,在效率至上的后工业时代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戒备与疏离。正是东方细腻情感的缺失下的人内心的渴望,将《深夜食堂》推向了现象级的高度。

而人与人之间最渴望的,也是最缺乏的情感密网,在剧中归根结底是由老板和食客共同编织而成。老板挺拔清瘦,虽然大多数时候不会对顾客的谈话提问做出过多回答指摘,但会以旁观者的视角精准捕捉食客的社会角色以及情绪状态,为他们送上贴心的可口菜肴;温柔细腻的小寿叔,年纪随长但仍然精致体面,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忠叔是经验老道的本地人,总能一针见血地给前来拼搏的年轻人宝贵的建议;茶泡饭三姐妹白天是高收入的白领阶级,晚上却变成了与婚姻和男人做斗争的黄金剩斗士……从年迈的土著人,到年轻的奋斗者;从年轻美貌的都市女孩,到岁月洗练后的知性阿姨;从莽撞青涩的年轻后生,到体面讲究的老年绅士,《深夜食堂》以美食将社会的各个断面弥合,勾勒出千姿百态的浮世之绘,交织出尽在不言的喜怒悲欢。正因根基于此,它才能泵发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而这种活力的匮乏,亦即对世态人情的捕捉描摹,宣告了《食堂》翻拍作品的全线溃败。梁家辉版《食堂》,最失败之处在于让老板直接且过度地参与到食客的人生轨迹中去,频繁对话,时常教导。这种家长式作风,完全破坏了老板视角呈现生活的客观冷静,将中立的生活展示变成了鲜明立场的价值判断;而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停留于对话层面的机械互动,并未深入到人物特定的社会视角。比如,作为酒吧老板的小寿哥,原版因为遭遇骚扰时阿龙出手相助,而成为了密切的老友,绝非新版中三言两语便一见如故;同样是煽情鸡汤的味道,原版娓娓道来留有悬念,电影版的则平铺直叙索然无味……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深夜食堂》IP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只是这种努力可能走偏了方向——放弃对内核的把控发掘,而是在形式上无所不用其极地搞复刻,生怕自己复刻不够失去原版的“原汁原味”,试问果真如此吗?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极具昭和时代的风格气质,但是否适合国内的文化环境呢?老板戴头巾,着宽松的青色布衣的服饰搭配,是否是中国人常见的着衣风格?日本版的厚蛋卷有感人的故事,所以中国版的就要搞个煎鸡蛋?显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从外向里地进行模仿,而没有从内向外进行改造。中国人看着中国人穿着日本的衣服,在日式的房屋里发生着日式的故事,这样中国人还能够坦然愉悦地接受吗?

当然,缺点归缺点,梁家辉版《深夜食堂》还是有体裁本身的束缚性所在,难以达到剧作的高度。此外,电影还有一些优点值得称赞。原版短剧的模式,以集为单位结构故事,铺陈关系,营造氛围是水到渠成,而在电影中这种形式无疑显得条块分割感十足,缺乏整体性。此外,将日式的美食本土化,变成馄饨,藕片,炸虾,无疑是更加贴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对老板刀疤秘密的解释,电影也做的贴合国情。选择上海这样一个东西交汇的繁华都市,也让故事背景更加合理。不同于剧版采用大量软广硬广将氛围粉碎,电影版在广告植入方面明显审慎了许多……好坏并存,任重道远是现状最好的解释——如何在把握原版IP的内核之上另起炉灶,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作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与严格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