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观后感
气可鼓不可泄
2023-09-22 17:49:45
初中
读后感

昨天在酒店,一不小心看到了现在正炒得大红大紫的电影《叶问》。看完后,“英雄”这个代名词的解释在我的心里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大英雄似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侠义与浪漫并存,又对任何人包括敌人怀有善心,打架动作优雅又不会太暴力,很少出丑,而且意志坚定,绝不投降。当然我也没说叶问不侠义,不浪漫,没善心,只是他的那些“非英雄”的场景让我感动。
场景一:叶问为了一袋米而去日本武馆和日本人较量,较量前,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薯小心翼翼地放在擂台边上。这就颠覆了英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形象。当时感动的在后面,叶问打赢后把米带给同样贫穷的邻居桌上,自己拿着红薯给自己的妻子吃,这就全是了英雄一样要为生活所困。
场景二:叶问在打斗中很多使用咏春拳中的寸拳,就是照准敌人的一个部位一直打。这种打法在人们的心里是非常暴力的,而且没有一丝美感,很像是电影中的一些反派人物比如火云邪神或是黑武士的招式。但是叶问却用着招式狠狠地打日本人,不知道是导演有仇日心里还是为了表现叶问的爱一国一精一神,不过为了提升叶问的英雄地位,我宁可相信是后者。
场景三:日本人把工人围起来拷问叶问的下落,这时叶问高举着双手跑进人群说我在这儿。当然这场景在以往的英雄片中也出现过,但是别的英雄跑过去时的样子是案首阔步,一副大义凛然、理直气壮的样子。但是叶问跑过去时却是一副俘虏的样子,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儒雅,但这样却恰恰表现了他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怕敌人伤害他们的心态。
附加一个,就是在电影的结尾,叶问也不是以如何风光收场的,而是以在逃亡的路上躺在妻子的怀里作为最后一幕,这时,他更不像个英雄,而像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就是《叶问》里颠覆了传统英雄的形象,才使得“英雄”这个词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才会给我们更多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