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
逝水无痕
2024-01-13 14:20:51
其他
读后感

本学期拜读了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本以为会是一本干涩难啃的世界史著作,读过之后却发现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视野开阔别有韵味,竟有些“爱不释手了”。作者是以全球史观展开对世界史的论述,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好像站在上帝的视角,带我们俯瞰“地球村”,领略不同地域的文明的兴起、发展或者衰落状况,看世界如何从诸分散、孤立的地区,逐步走向联系紧密的整体。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好像是一个老者讲故事的口吻,有一种吸引你读下去的魔力,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插图,对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相见恨晚。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1500年前的历史,下册是1500年以后的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作者从文明之前的原始人讲到欧亚大陆的古文明,再到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和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这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动给人感觉是缓缓的,各地区的文明各自像流水般缓缓流淌,无论是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国文明,都是较独立、稳定地发展的,尽管各帝国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比如技术交流,商业联结,文化联结等,但是各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而1500年后的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翻天覆地,变化迅速,像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西方资产阶级改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就那么短短几百年间,世界格局不断变迁,世界逐步走向一个整体。
《全球通史》的编写和内容有几处颇得我心,首先对历史的架构非常清晰,分时间轴和区域轴,每章每小节的题目都明了地概括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读完之后在脑海里很自然会有对世界史基本框架。比如介绍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作者从文明的起源,类型,结束三个角度展开介绍,清晰明了。其次对不同文明的细节阐述又详实广泛,像介绍希腊文明,作者对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祖先、民主制发展希波战争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感,无不让人对作者渊博的学识感到敬佩。尤其是科技方面作者特别关注,总要花些笔墨介绍各地区科技方面的差异,发展等。另外,每章前都有一段话,或是概括主要内容,或是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下册开篇就提出了“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1500年开始?为什么是西方人在15世纪后期和十六世纪初叶做出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险?”既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发思考,而每编后都有一篇探究文“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引导我们不要将历史束之高阁,避而远之,而是从历史中找寻对当下问题的启示,打通历史与当下情境之间的血脉。最后,书中的图片恰到好处,既缓解阅读疲劳,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事件或考古发现等,让人更好理解。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打开了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而是看几千年来整个世界史的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迁。几大文明古国打开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开端,从最初的文明进入到古典文明时代(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在古典文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早期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各文明间有侵略也有交流,不过整个古典时代里欧亚大陆的整体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古典时期之后,欧亚大陆进入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是以各种侵略拉开序幕的,伊斯兰教和蒙古帝国相继出现促进亚欧各地区的交流,中世纪文明是亚欧大陆实现整体化。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中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西欧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元1500年-1763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不断对外扩张,英国人获得他们在印度的他们在印度的第一个殖民地,荷兰人将葡萄牙人感触东印度群岛,西北欧个强国在非洲海岸设立贸易站,英国人和法国人成为格兰德河上游北美洲的主人,全球统一性开始。1763年~1914年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很快走上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欧洲开始成为世界的主角;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树立了自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日不落帝国标志着大英帝国全世界霸主的身份。1914年以后西方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经济政治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英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饱受战火摧残,经济中心从英国伦敦转向美国纽约,世界开始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到这,《全球通史》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