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电影观后感
昨日安好
2023-08-29 13:20:08
其他
观后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教授永远的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但八公不明白,或许是它不愿意相信。它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同样的时间,来到车站,在同样的位置,等待者老教授的归来。就这样八公在慢慢地老去,轻松的步履也变得蹒跚了。10年后的一天,熟睡的八公从废弃的火车头下吃力的爬出来,爬到花坛的老位子上,慢慢得闭上了眼睛,就此老去。
难以相信,一只狗竟用了10年去完成了一个不会有结果的等待。10年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而对于一条狗来说,那就是一生啊。忠诚如斯啊!有句老话“狗不嫌家贫”。它们只要认准了你,就会忠心相待,不离不弃。还有那么一句话“你的狗也许不是你的全部,而对于你的狗,你就是它的全部”。
当我们看到教授陪着八公看电视,学着八公在地上爬一起嬉戏,和八公一起抓臭鼬,给八公按摩,我们还会认为八公对教授的忠诚是本性如此吗?这种至死的守候来自于对爱的回报,在教授眼里,八公如同他的好友,在八公的世界里,教授亦如它。在他们彼此的心理已无人与狗的区别。
在这个世界里,付出忠诚才会收获忠诚,奉献爱才会享受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家人、身边的朋友、还是我们的同时,哪怕是一个陌生人,还是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忠诚二字,刻骨铭心,浸入骨髓。也许此时此刻你的忠诚不能得到回报,但这必将是你终生的财富。
八公用它的一生来等待它的主人,不管是雨天亦或是下雪,春去秋来它身边的那株大树在时刻的更换着衣着,而它的心还是依旧着。
忠犬八公电影观后感第八篇
八公(小八)1923生于日本大馆市,主人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1925年教授去世后,八公回到涩谷车站在那里一直等待了九年。1935年3月,八公离世。影片表现的是,一位音乐教授在火车站拣到了无家可归的小八,在张贴寻狗启事无人认领的情况下,收养了小八。小八长大后每天晚五点都到车站等候教授下班回家,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一天,教授突然猝死于教室里,再也没能从小八熟悉的站口走出来。但八公(成年小八)依然天天晚五点到车站等候教授,整整等了十年。最后,在与教授欢度快乐时光的睡梦中,默默死去。
影片情节十分简单,毫无魅力,可是八公的爱,却深深撼动了每个人的心灵。八公的雕像,至今还坐落在涩谷车站的广场上,表明人们对八公的深切的怀念。
爱是人类追求的最美好情感,甚至有人把对爱的追求作为终生最高理想,可是真正追求到真爱的却举世寥寥。为什么?因为人类追求爱存在私心。对物如此,对人更是如此。一个文物,你喜欢它,爱它,就想占有。国家博物馆希望你把它放到博物馆里,尽管给你丰厚报酬,你也不情愿交出来,因为你“爱”它。这就是带私心的“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爱”。其实把它放到博物馆里,可以使它充分发挥魅力,让更多的人得到精神享受,如果你的爱是真正的爱、无私的爱,就该把它放到博物馆里,可是人们很难做到。对人更是如此,当你爱上一个姑娘的时候,你会发疯似地想占有,为什么,你会说,你刻骨铭心地爱她。那么,她不爱你而爱张三,你会怎样呢?通常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1,设法挑拨姑娘和张三之间关系,比如拍姑娘裸照给张三;或拍张三与某女郎亲热照给姑娘。现代科技很发达,这些很容易办的,搞搞合成即可。2,杀了张三;3,不行 ,杀了张三姑娘还可能找李四。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杀了姑娘。当然,也可能奸了再杀或杀了再奸,诸如此类。生活中这种所谓的“爱”的悲剧还少吗?这些愚蠢的家伙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真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一种纯真的、无私的爱,是一种“奉献”,不是占有和索取。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长篇小说《怎么办》里,表现了这种纯真无私的爱。小说主人公罗普霍夫发现妻子薇拉爱上了自己密友吉尔沙诺夫,于是他把帽子用枪打个眼儿扔在河里假冒自杀,促成了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的结合。罗普霍夫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对薇拉的爱,是纯真无私的,既然薇拉认为和吉尔沙诺夫在一起是幸福的,他就促成他们的幸福,而不是杀了吉尔沙诺夫仍占有薇拉。《怎么办》是一部空想社会主义作品,这种爱自然也就带了空想成分,因为在现实社会里,这种爱实在难以找到。现实社会中只有母爱与纯真无私的爱接近,其余的爱,几乎都不是奉献而是索取。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被八公所感动,它对教授的爱,是真正无私的。尽管教授全家对八公都特别好,而且教授去世后,女儿将八公带回自己家,对它呵护有加,但八公始终摆脱不了对教授的思念,坚持每晚五点到车站等候教授,直到默默死去。八公使我们看到了真实版的无私奉献的爱,这爱来自生活,不是小说;来自动物,不是人类。这使人类在八公面前无地自容。
人类呼唤爱,应该是八公这种爱,只有这种无私的、奉献的爱,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