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一等奖征文
向前冲
2023-10-09 04:12:19
其它
其它

我与鲁迅先生的超时空“对话”

笔尖真批判,字间吐真情——《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本该快乐无忧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先生要批判,要讽刺,批判这个充满黑暗,拥有着旧思想的封建社会。其中的几篇读完后印象深刻,直到今日,还记忆犹新。

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有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枯燥乏味生活,体出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医学老师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的敬业,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让鲁迅很大的触动。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长妈妈,她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她粗俗野蛮、迷信封建、愚昧,不拘小节,常喜欢切切察察,因此“我”对她十分厌恶。看到这,读者在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大大咧咧,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她也有可敬的一面,陈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可想而知,长妈妈买书之路的艰辛,她没有读过书,常年在鲁迅家做长工,世事不通,这书名都念错。却能将书买回来。心中对长妈妈的敬意油然而生。她善良、朴实对鲁迅真心,无微不至的关爱,完美的诠释了人性之美。

还有一个人,印象也是极深的——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鲁迅觉得这是他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勇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一些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因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委婉地抨击着旧社会,旧思想的囚笼,抒发着自己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教师评语:小作者文笔优美,能简单的对书里的人物进行介绍,若能多联系实际谈点感想,文章内容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