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经典观后感作文
一生足矣
2023-10-05 08:12:54
其它
其它

年下的一代的确更亲体制,不过仍然看不清到底是年龄还是立场导致了这一结果。BBC把这个作品在首页进行了推送;大家都知道BBC的风格,关于中国的新闻除非是凸显了穆斯林的特权的,不论是奥运金牌还是航天成就,总能花一半篇幅把话题绕到中国的罪恶上然后批判一番,然而这次的报道中竟然没有用什么嘲讽的修辞,简直令人吃惊。

具体讲一下制作上的黑点。

VO水平低下。VO明显是习惯了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惯用音高比片中正常旁白的音高要更高一些,声音偏轻亮、快速、冷静。在为本片配音时,VO明显用力将声音压低,使声音偏低沉,更符合纪录片的要求;但当画面播放党的机关的会议、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播放新闻风的特效画面时,迅速失去了控制,声音回到惯用状态。明显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时容易出戏,产生“像新闻联播”的感想。

剧本设计中套路过于严重。开头的城市背景展示与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过度相似,修灰的坦白画面与以前内部播放的反腐败警示教育宣传片毫无区别,党领导人的讲话画面未做任何修剪令观众产生“像新闻联播”的感想,对产业、历史的展示充满小家子气,令人联想到某些失败的国外纪录片。

画面制作的失败。全片构图几乎没有亮点,党的领导人的讲话画面拍摄极其失败,没有克服以高拍低的困难,使人物形象矮化,脸部肥胖的缺陷被放大;拍摄党的工作人员时没有考虑掩盖其负面特征或者对负面特征进行创造性运用,使其形象极其平庸甚至令人厌恶;拍摄场景时光照与色彩极其糟糕,给观众留下中国的城市一片灰暗的印象;拍摄腐败罪证时光照完全缺位,构图完全没有思考,没有突出腐败的触目惊心,反而让观众产生同情腐败分子的心理,以至于引发观众之间的争吵,起到反宣传作用;拍摄采访时背景布置也完全没有思考,若要表现艰苦朴素、贴近群众则背景缺了生活气息与繁忙的工作氛围,若要体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画面也没有科技感和疏离感,每一帧背景都在印证中国官僚“土”的普遍印象,更不用说体现任何艺术感,也起到反宣传作用。

声音制作的失败。大量CV的普通话水平令人怀疑他们是如何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的,这再一次印证中国官僚“土”的普遍印象,同样起到反宣传作用。音效的使用极其老套,跟前述剧本的老套可以类比,这种老套的音效,制造震撼力时无法给观众震撼,制造辛酸感时无法让观众辛酸,制造昂扬感时无法让观众昂扬,这是在浪费作品中有限的空间资源。BGM的使用令人疑惑,党的领导人讲话时没有壮士断腕、披荆斩棘,专家访谈时没有痛定思痛、追根溯源,VO也几乎没有BGM配合,这还仅仅是使用上的问题,更不用说BGM本身质量之低;考虑到央视握有亚洲一流的音乐版权库,这种失败令人尤其难以接受。

人物塑造的完全缺失。全片完全没有任何意图去塑造人物形象。李春城是少有的如同____一样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体制内人物,他们的魅力来自于尚未被完全否定或拆穿的良知与梦想,可是本片对这样一个难得的人物寥寥带过,没有展示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当年,没有刻画身处染缸中从偷腥到疯狂的堕落,仅仅把忏悔的画面拿出来糊弄观众,这种作品是难以动人的。对党的领导人的形象没有任何塑造的胆略,连吹捧“伟大改革者”的勇气都没有一丝一毫,仅仅是播放毫无修剪的讲话画面。对党的工作人员,这一极其具有话题性的群体,竟然完全没有任何努力去塑造其效忠组织、坚守理想、痛恨腐败、与坏分子斗智斗勇的形象,而是放任片中出现衬衫套圆领衫的领导、脸上长肉瘤的年轻男性纪检干部、皮肤病变的中年女性纪检干部、钢盔搭配运动鞋的执法人员,人物魅力连在西方和日本影视作品中作为负面角色出现的纳粹分子都比不上。至于创造性、艺术性的运用更是完全找不到,没有任何表现纪检工作人员工作外的另一面、构造立体人物形象的意图,没有任何表现腐败分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未来前景的胆量,没有任何搞象征、解构的想法。

站现在又开放了评论,不过弹幕仍然关闭。我在国内活动并不广泛,了解舆论全靠网络,但总觉得近两年“制度自信”的确在逐渐强化,今日即使是不含批评内容的改革言论也很难避免挨自发性的喷。如果讨论这种作品的人更多一些,也许我能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观察。

卧烟社在B站出了一个不错的同人作品,颇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