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最远的距离
2023-12-24 16:51:54
其他
读后感

看了《美丽心灵》之后真的感触很大,以前看过一部有点类似的电影《心灵捕手》,同样的是不可一世的天才,一个精神出现问题,一个内心充满障碍,自闭,但结果都是好的,我们在影片中见证着他们的心灵接受洗礼,而我们的心灵也跟着接受洗礼。
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自认为是天才,骄傲自大,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认为讲课配不上自己的天分,看不起教科书,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担任着救世英雄的角色,仿佛没有了他世界就会灭亡一样。而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认清现实和虚幻之后,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没了那自大和看不起人的坏习惯,会认真友善的对待他人。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差远了,这个不是教育小孩子努力读书考大学讲的故事,这与那些长辈一直教育我们的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取得的学术成果。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许多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放弃了自己那“拯救世界的使命”,甚至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那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他为了妻子,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做学术工作,自己从内心去放弃这些东西,这是自己几乎完全否定过去的自己的生活和记忆。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这对科学家而言简直是致命的,但他却不得不这么做,只为能够让那幻觉对他的影响更小。这是靠自己的内心来治疗自己,完成了这不可能的治疗,吧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最相信的人看做幻觉来无视,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得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啊!
新的理论需要狂妄不羁,需要自负才能产生,才不会被旧的东西束缚住自己的思维,但生活不能如此啊!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得慢下来,也是伟大的东西就也需要时间去让世界接受,我们应该学习爱因斯坦的生活方试:简单,再简单!学术可以狂妄,可以不可一世,但生活要简单一点,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华丽,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