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600字
老巷旧人
2023-10-04 09:09:24
其它
其它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的开篇。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表现手法。从结构上来说是采用的倒叙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交错对比。“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给人以一种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凄寂之感。

全文有大量的篇幅是对过去的回忆。从涓生和子君未搬离各自家庭前到两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应得的爱情与幸福,再到两人因目光只局限在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终究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而破碎,都由涓生的回忆、悔恨贯穿而成。这样反复出现的悔意,在我看来,无非是涓生为了获取心理上的一种解脱。

究其过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是“五四”新文潮运动中崛起的有着觉醒自我的新青年。而于子君,涓生可谓她的启蒙老师。从不好意思看雪莱的半身像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俨然从一个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女性。这样的形象让涓生意识到“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而子君一旦觉醒,便显示出自己的坚定立场。

然而子君的坚定来源于爱,当涓生因意志动摇而对子君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时,子君在生活面前的退缩尤甚,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灭。而涓生则“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殊不知“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继而又承认“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所以文章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涓生会突然想起子君的死来,一直生活在后悔和自责中。然而他后悔的是不该早早的对她说出真相。

涓生的思想概括为“个人奋斗”,尽管意识到“爱的盲目”然而没有将“社会解放”这样一个前提摆在“个性解放”之前,很难取得成功。他即便从自己的启蒙立场上退却下来,所感受到的仍只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他想要逃离,却最终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旁人甚至友人看来,子君的死竟无半点伤感,依旧可以听到“哈哈”声。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无名的,以外的。”然而彼时所能明确认知的“无非是死的寂静”。这样的矛盾、困惑与痛苦正是作家在“五四”落潮后寻求新路的困惑与迷惘的反映。“要遗忘”“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更显示出曙光追寻者的不馁和无奈,对追求新路的坚韧。然而这新路又该从何而来?“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追寻或许只能算作彷徨中的无奈之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