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读后感
半枫荷
2023-12-16 19:20:50
高中
读后感

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女子内心深处的梦中的情人。无风时,大地是沉厚雄伟而安静的;当大风卷着黄沙而过时,悲鸣、时断时续的呜咽声卷着淡淡的愁绪缠绕着这片土地;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对于三毛来说这是一种凄凉的诗意,有一种痛彻心扉的魅力。让我们去感受撒哈拉沙漠带给我们的惊喜、惊奇、惊吓与惊醒,快乐与痛苦。
三毛用纯真烂漫的笔触描写着自己对在撒哈拉沙漠与丈夫荷西朴实简单自由的生活喜爱,这在我看来也是简单而深刻的爱情。如《沙漠中的饭店》中“我”这个“吹牛大王”用一些中国食材将“笨”丈夫荷西唬得一愣一愣,气的嘴巴鼓鼓,粉丝是“雨”,海苔是“复写纸”,受到一记老大暴栗,这不就是生活中最简单而又最舒心的快乐么?可不就是这个调皮机灵的太太让这个家庭妙趣横生。可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沙漠中创造这样的乐趣来调味自己的生活呢?又有多少人能禁得起平凡?又如在《结婚记》结婚的道路上这对活宝夫妇又进行了紧张有序的“长征”,被文件辗转弄得筋疲力尽,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在弥天之大稽中,婚礼,完毕。这样的婚礼也是很令人羡慕的不是?《荒山之夜》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更让他们的情缘深刻地缠绕在了一起,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三毛的勇敢智慧,让她摆脱不怀好意的撒哈拉威人,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丈夫,让我们不禁为她们捏一把汗,其中的撕心裂肺因为亲身经历了才更加珍惜眼前人,才有后来《素人渔夫》的生活。
三毛的笔下,也时刻透露着对撒哈拉威人落后文明的无奈与同情甚至无力反抗的悲哀,那里的女人依旧听男人的话不给丈夫以外的男人看到,连看病都因为医生是男性而宁可病死,甚至和其他三个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丈夫。《娃娃新娘》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可笑的畸形的产物。用暴力去夺走一个才十岁的小女孩的贞节在他们眼中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姑卡幼小的心灵从此就被划上了深深的痕迹。这种野蛮的风俗在落后的撒哈拉沙漠风暴里随着黄沙催残着地位卑下的女性。同样受到伤害的是奴隶阶级,在《哑奴》中,哑奴被妇人孩子看不起,认为他是做工的猪,而他又是一个多么热爱家庭孩子,多么聪明的人,正如他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到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并且他是一个有礼貌的撒哈拉威人,他懂得回报,而那些长舌妇人和小孩却是持着自己所谓的骄傲有借无还。然而这位一流的水泥匠还是逃不了被卖掉的命运,“几个人上去捉住哑奴”,临走前哑奴都在为家人着想“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毛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的身上,又拼命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叫她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看到这一幕我也泣不成声了,人性在这里竟被这样践踏,最真诚活着的人却受到这样的待遇,三毛当时亲眼目睹这一幕该是如何心碎,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法帮哑奴拜托绝境的无可奈何又是多么地令人发狂,这带着前世乡愁的大漠该是让三毛失望透顶了。
三毛心有不满,可对撒哈拉人仍然非常友好,尊重邻居,在《悬壶济世》中做了一回胆大的医生治疗头疼创伤,在《芳邻》中借自己家的电线、灯泡、棉花、汽油……最令她可气的是有个男孩每天来借刀叉,不耐性子的人早不看重她们的“骄傲”破口大骂了。
显然这位真性情的人也会在大漠中大喊大叫,这也正是三毛可爱的地方,她流窜于需要她的地方做力所能及的事,勇敢地向大漠喊话。
合上书本,眼前浮现的这位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的孤身一人独闯沙漠的勇气让我震撼,她能在一个语言不通、习俗野蛮、环境恶劣的僻壤释放自己不羁的灵魂,尽自己所能救死扶伤,同为女子的我感到深深地钦佩,也能感受到三毛强大内心的背后也有对大漠无力抵抗的脆弱的一面。跟随着三毛的心,仿佛就与她坐在大漠的篝火前,听她对我娓娓道来,刚开始语调轻松欢快,说着大漠带给她简单深刻的生活,继而眼珠子转转,想起一出高兴事儿兴致勃勃地讲起来,虽没有任何头绪求总是能牵动着你的心弦流连于一个又一个故事,字字有味,她就是撒哈拉沙漠故事文字里的女王,将热切的感受不用华丽的词藻便真切地如一股热流传送到你的心里。
让我们铭记这位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ECHO——三毛,也铭记着他的丈夫荷西·马利安·葛罗和他们最真挚的爱情。
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寻找属于自己前世的乡愁,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滋味儿,应试教育环境不应该成为束缚我们自由的天性的借口不是么?毕竟梦乡是要靠自己寻找的的,目标在那里,又岂有不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