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
爱如少年初如梦
2023-10-04 05:49:18
高中
读后感

鲁迅先生,可谓是中华民族坚实的精神脊梁。简单的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针见血的直点在封建社会的洗染下中国人民的懦弱无能,以及革命者百说无用的悲哀与痛惜。
20世纪初,国家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人民仍然处在封建社会的罐药之中,生活十分艰苦。新文化运动以后,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轻的鲁迅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思想启蒙阶段,却一路碰壁,一时间苦闷抑郁,大嚷出自己内心的不甘。
而《呐喊》,则是他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结晶。
封建制度下的人性,“吃人”的人安然度日,而早已觉醒的"狂人"却被当做疯子。他们扭打在一起。对比折射出人们早已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社会现象。痛苦不堪。鲁迅一笔一划勾勒的革新者的形象,是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是独醒的清醒者。
人性的卑微,《药》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什么人血馒头,荒诞可笑,极力抨击了在当时腐朽不堪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愚昧无知与陈腐的思想观念。而主人公华老栓,便是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他像个失去理智的木偶,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下的钱,深信着人血馒头能治病,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只关心着儿子的痨病,麻木,无知。小说揭示了在病态社会中被摧残的人民,以及对于被丑恶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掌控的中国人民悲惨的处境与遭遇。
而就论我最喜欢的篇目而言,《孔乙己》令我记忆尤深。主人公孔乙己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被人们所讥笑,讽刺,不被社会所接纳。当人们接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可见科举制度下所“熏陶”的人们一个个只是封建礼教下的傀儡。他好吃懒做却自命清高,认为读书人的口中便是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所刻画的孔乙己,是笑柄,是没有丝毫地位的受人讥讽的可怜可笑的对象,文章多次描写别人嘲讽他的场景,也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的炎凉,被摧残的人性,礼教的罪恶……当然,最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在主人公遭受断腿后,竟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人的关切与同情,剩下的居然还是无尽的讥讽。原来,人性已然没落到这种地步,让人痛不欲生,令人战栗。“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的。”多么没有重量的一句话。麻木无情残酷的渗透在当时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血液里,甚至是孩童的血液里,简直扼的快令人窒息。“他最好的解脱便是死吧。”人们对于生死的冷淡已经浸到了骨子里。人性,在可怖的封建制度下,是多么卑微。
鲁迅先生,倾其心血,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他告诉人们即使吃人、吃死人可以实实在在地救一时之疾病与饥饿,也绝不能这样做,因为它是对人性的败坏,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即使在接连的悲惨命运面前茫然、无助、麻木,也不能让人格在充满病态的社会中奴化;即使走投无路,前途一片黑暗,也要对未来抱有最真实的希望。
几百几千年的沉淀,我们在封建的漩涡步履难行,终于逃离深渊,而现如今,鲁迅先生留下的,仍是需要国家与人民无限的深思与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