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日久生情久厌情
2023-12-02 15:51:17
高三
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700字(1)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700字(2)
勒庞的《乌合之众》研究的是一个具有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的群体所会产生的群体效应,但是没有研究和解释这些群体效应是怎样产生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评价的:“勒庞的《乌合之众》发现了群体中会产生的群体效应及问题,但是并没有解释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心理过程的原因。”
不过个人认为研究产生联系心理的原因应该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事情,而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勒庞对已经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的研究成果。因为股市应该是一个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成员构成的群体行为表现,股价对群体成员起到了利益驱动作用,而股价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纵的一个标识而已,尤其是小盘股。从这种角度理解,股市操纵者就可以通过股价的表现,在股民这个群体中产生领袖效应,以致让股民形成无理智跟随的群体效应。
发现一群人中能产生群体效应的共性、激发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合理运用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可以让企业家事半功倍,让企业中的员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凝聚力的团队;革命家也是一样,运用好了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你奉献;但是如果企业家、革命家是激发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而产生的群体效应,那样只会让其昙花一现,给历史留下悲惨的一幕。
这个正如毛泽东基于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产生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精神——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做主等等当时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的通过军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实施、强化及验证其正确性,以致毛泽东渐渐的在群体中产生的领袖效应,群体成员也因此产生了群体效应,万众一心的局面,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同样在10年文-革期间发生的历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归功于群体效应的极端无理智化。
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阴阳更替,这应该是大家都会说,但是不一定真正会处理的自然大道吧!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