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事迹观后感心得
一向在路上
2023-09-10 10:12:33
其它
其它

连队组建于1939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洗礼,先后参加战役战斗161次,打主攻,抗顽敌,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官兵们深深懂得,杀敌本领强,才能打胜仗。

走进六连排房,随手打开一个背囊,里面大到帐篷小到针线,战备物资一应俱全。战备检查量背带长短、看鞋袜型号、掐时间节点……这些习惯和细节,无不散发着一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信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六连就以“战备思想硬”而闻名全军,他们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入条令,成为全军规范。如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六连官兵始终坚持每天战备抽查,每周战备训练,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时节,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新的一天。

无论是落实战备,还是军事训练,六连官兵始终盯着战场练兵、瞄准打战建连。转隶后的首次海训,面对陌生海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危险挑战,六连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后,主动提出“打头阵”。干部带头驾驶战车蹈海攻坚,率先完成多个险难课目试训,作出了表率。

“要达到真正实战的水平,平时训练一定要以苛刻的高标准来要求。”连长赵松毫不避讳指出,必须通过训练暴露的问题倒逼战斗力提高。在六连,训练按照实战要求提档加压,训练标准源于大纲,但严于大纲、难于大纲。连队的训练强度比他人多出一成,招法练得更为极致,本领往往突破极限。

“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一次军事训练比武中,六连下士张亚秋参加单杠卷身上项目。凭借120个的成绩,他已经稳操胜券,然而仍顽强坚持着。“手掌的皮不断脱落,掉一块,我扯掉一块,继续拉。”张亚秋对这次比赛印象深刻,他的衣袖被渗出的血侵染,疼痛难耐。成绩最终定格在265个,刷新了该项目纪录。

在六连门口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五公里、十公里、炮手快瞄……调整改革以来,连队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年年全旅第一,先后19人次打破旅纪录,16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全旅共同课目纪录近六成被连队包揽。

英勇无畏砺血性

70多年前,六连二班班长刘四虎面对团团围住自己的十多个敌人,像红了眼的豹子一样冲入敌阵,一连刺杀涌上来的7个敌人,连刺刀拼弯了都不后退一步,身中11刀,昏迷十天才被抢救过来。

如今,连队装备历经更新换代,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拼刺刀训练这一磨砺血性的传统仍被作为必训课目保留了下来。这把拼弯的刺刀也保存在连史馆中,以激励后人。

在战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接力传承,硬骨雄风的本色始终旺盛不衰。

一次,六连要执行一项军事课目演练任务。演练当天,气温骤降至8摄氏度,寒风阵阵,大雨倾盆。由于云梯湿滑,六连战士杨树林翻身准备跳下时脚底踩滑,重重地从高处摔落,右小臂当场失去知觉。有人劝他退出演练,他说:“右手不行有左手”。他用左手撑地、端枪,捏住拉火管……高标准完成一系列战术动作。演练结束后,经诊断,他的右手臂粉碎性骨折。一位观摩的将军对他“单臂突击”的血性豪情印象深刻,并由衷赞叹:“手臂折了,还能做出这么标准的动作,硬骨头战士真是硬!”

血性传奇在续写,拼刺精神在传递。战火硝烟虽然渐行渐远,但一茬一茬年轻战士身上却依然充盈着拼劲、韧劲、倔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