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走与停
中年使者
2022-10-26 04:38:26
其它
其它

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比赛跑步,兔子跑累了,就躺在石头上睡着了,结果,不停在走的乌龟理所当然的赢得了比赛。

大人们常用这样的故事告诫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断奋勇向前,否则就会像这只兔子,最后输掉比赛。然而我想,兔子的错误并不在于它在半道上停了,而在于它没把握住这个“度”,试想,如果休息个五分钟,起来追赶乌龟,那兔子的领先也就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说,相对于一味向前走,适当的停歇并非不可取,我认为,这反而非常必要。

战国时期,谋士苏秦游说秦国,推销他的逐个击破之法,结果不得秦王赏识。我想,如果当时的他仍然一味坚持游说秦王和诸侯各国,或许他必然被撞得头破血流,郁闷而终。然而,苏秦却选择停,暂时放下游说的努力,回到家乡,重新苦读诗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歇后 ,他重新出征,挂上了六国相印。

同样,越王勾践的例子也值得我们借鉴,在于吴王夫差大战后被俘时,他并非选择继续与吴王抗衡,而是卧薪尝胆,养精蓄锐,放下向前的脚步,停下来修养三年,最终,在三年中的吴越之战中,大胜秦国,一报雪耻。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暂时的停歇不一定不好,反之,一味向前,也可能代表灭顶之灾。

隋文帝在公元五百十七年,击败了后周,再一次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当时的国家,经过连年战乱,百废待兴。身为一国家之君主,他理应下令修养生息,减轻百姓税赋,并停止苦役,减少战争。可为了加速国家发展,他依然下令开通京杭大运河,并三次南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确,把刀磨快了,看起树来也自然就方便了,而同样,把身体休息好了,走起路来也自然就快了,这或许是同一个道理吧。

停,是为了更好的走;而走,也是为了更好的停。这其中的分寸把握,也或许体现出你我的智慧与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