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作文600字(精选9篇)
办事稳
2022-11-25 07:39:48
初中
其它

隐士作文600字(1)

话说江湖旧事,不乏奇多能人异士,而能人异士自江湖崩坏后,便退出世间,开始他们那自在逍遥的生活,而这些能人异士便叫做隐士。

隐士最大的爱好便是游山玩水,娱乐嬉戏。他们对世间万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自身的境界也特别高,不图几份银两,只图清静无为。诸葛孔明便是一位隐士,蜗居在草庐之中,对权力之争无兴趣,反而对耕种有极大爱好。“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便是一大写照,而诸葛孔明自身却逍遥自在,明天与农民笑呵呵的打趣,看到天气阴沉不断的时候,也会紧皱眉头,但是农作物。而他的本事更是大,“羽毛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凭借一身本事,谋取天下三分之一,能力大,但却无争名夺利之心,则是隐士最大的特点。

同时隐士还喜欢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也会喜怒哀乐,并不是世间所说的那样,“喜怒不形于色”。陶渊明便是一位这样的隐士,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我隐于山中。耕种作物,每当他看到天色不怎么好使,也会面带愁容,为农作物担心,心里念想着农作物的好坏,以及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样过,他也喜欢笑,面对搞笑一事也会哈哈乐出声音,不像别的假君子,笑都不敢,只会假模假样。

而隐士还拥有一种豁达的心理态度,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够保持自我,守住本心。苏轼便达到了这个境界,自称东坡居士。看到好吃的东西便会大快朵颐的欣赏食物的美味。同时被流放到“无人之境”的时候,依旧心怀喜悦,没有悲伤,而面对权利争斗的时候,保持本心,不被外界所扰,达到最高境界。

隐士啊,隐士,现在还存在隐士吗,当然存在,他们便是那些性格乐观,守住本心之人,便是你我他,全地球的大家。


隐士作文600字(2)

“隐士”文化是中国蓓统文化中很神秘的一部分。那些古代隐士,在我们心目中总是一袭青衣小褂、逍遥自在,伴着晨霞走来,又随着清风而去。

他们走入深山旷野,开始修行自我。

他们避开浮华之世,选择独善其身。

古来隐士不计其数。他们总被人们认为是德行高尚、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千古奇人鬼谷子独具通天之智却隐居深山密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是种豆南山下。就连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曾隐居草庐,而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在蓝田得道化仙的。不论是“踏雪寻梅”的孟浩然,还是曾经在茂林中抚琴长啸的王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隐士。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乃是一代圣贤对于隐士的理解和定义。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天下有道则见”这句话无可厚非。但天下无道之时,那些身负才学之人何必退隐?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能人贤人治理天下、逆转乾坤啊,其不闻“乱世出英雄”吗?在国家混乱之时,一个人的才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找个地方隐居,不仅愧对自身,更是愧对社会。这并不是清高,我觉得用懦弱形容反而更合适。我认为,真正的清高乃是临污秽之地念亦无邪,面对危难之境心尚坦然。

那些放弃壮志理想,放弃与世俗斗争,消极避世的隐士乃是面对现实颓唐堕落的,乃是自私的、怯懦的、畏缩的。不敢接受生活的千锤百炼,跑到山里享受清静日子,找个借口美其名日“洁身自好”。六祖慧能说得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心念本净,又怎会遭尘世玷污。

隐士们放弃了承担的责任。而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承担,都是作为一个人永远无法,也不应该推却的。

我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只知道有困难就要克服,有梦想就要追逐,有责任就要担当。


隐士作文600字(3)

观不尽的笔墨,听不厌的笙箫,一排排青山,一株株垂柳将我吸引到那里——旖旎繁华的江南。没有肃杀,不显王气,一方方水潭,一处处田园,多么温馨诗意的江南!迷恋江南,更多目光停留在西子湖畔。那滑腻的水边曾有一处小园。房前屋后有株株梅花争艳。几声鹤唳,伴着几声吟哦充斥着静谧的小园。简朴雅致的厅堂,青竹编制的垂帘,低矮的屋宇却处处芝兰。终于知道,这方小园是中国隐士文化的顶巅。屋子的主人叫林和靖,书画音律,无所不通。

八斗之才,不举不仕。梅妻鹤子,不宦不娶。林和靖乃隐士,林和靖乃真隐士!他身居荒野,却乐守田园。先生告诉人们“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仕宦贵族时常造访,他均待之以礼。因此他又成了大隐士。于是隐士文化成就了他,或者说,他成就了隐士文化。无法领会先生的高妙之境,只知道他将自己隐遁于艺术。粗布麻衣,贫居陋巷,可是有谁嗅不到他的馨香?挥洒笔墨,轻抚素琴,那馥郁的文化氛围震荡了西子湖,洗尽了杭州柳巷的尘嚣。他身上便有了仙家的缥缈,道家的朗逸和佛家的清净。他是人,却不染俗尘;他是仙,却流连于世间。对着几点梅影,凝着几许目光,嗅着几缕幽香,面前是半亩方塘,手中是一壶佳酿。天光云影,雅俗并举。梅瓣鹤羽,物我相欢。小桥流水,窃走了流年……日日月月,先生终于老去,葬于青山,与江南风土俱成一体。不需高耸的巨碑,不要虚渺的谥号。死后,他仍隐在江南。深深地敬慕,哪怕能做先生的一端砚台,默守在他桌边,看他泼洒出的山水,听他纸上的吟唱。愿望终不能偿,只能痴痴地幻想。早已远去的先生不由我不苦苦瞻仰。可是我们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熙熙攘攘的天下有我们留恋的名,有我们追求的利。

那半亩方塘已不能浣洗铅华,低矮的屋宇也容纳不下膨胀的欲望。对于林和靖,剩下的只能是景仰和观望,没有谁能潇洒地效仿。再看梅,看鹤,却没有先生那般痴醉。颗颗梅子不足够果腹,支支鹤羽亦不够温暖。那些只能作为乐趣,已不值得用生命去爱护。我一遍遍追问自己,如有一天寻芳江南,我会不会沉醉在那般迷雾里不肯归去?当江南柔腻的雨打湿先生冢上的蒿草,我定要去诚心地祭奠。不!还是不要去了,既然舍弃不下俗世,又何必打扰先生的清梦呢?让先生在江南的怀抱里清修吧;让江南在先生的怀抱里超尘吧。将先生留在梦里,远远地观望吧!


隐士作文600字(4)

你是放荡不羁的竹林隐士。

你是忠贞不渝的大魏忠臣。

你是高山流水的音乐名家。

你是才学满腹的文学巨匠……

作为晋帝司马炎派来的使臣,我沉重地推开了牢房的铁门,走近你的身旁向你恭敬地问道:“嵇先生,你真的不愿接受圣上聘请吗?这可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半个时辰后你就要行刑了。圣上惜才,倘若你现在接受聘请,半个时辰后可就是拜相封侯了。“

你蔑视了一眼,鄙夷地转过了身去。那眼神中,透露着对司马氏的不屑与鄙视。

”哎,其实你的心思我都知道,我又何尝忘得了曹魏呢?但当今天下已归司马氏所有,何必再做无谓地挣扎?你接受司马氏的聘请,定不会为后世所唾弃;反之,如若您入仕并治理好天下,定会名留青史为后世所赞颂。“我诚恳地劝道。

您终于转过身来,长叹一声说道:“我要是想要名和利,岂会等到现在,还得罪了司马氏?司马氏不过是想利用我的名声罢了,重用我实乃无稽之谈。况且我自幼父母双亡,流离失所。曹家待我不薄,甚至将皇室公主嫁于我。而如今曹魏覆灭,我不仅无所作为,难道还要落井下石吗,那我还有何颜面于九泉之下面对曹魏先帝?头可断,血可流,忠贞不能丢!你不要再劝了,我是不会接受司马氏的聘请的!“

半个时辰后,我带你来到了刑场,你神情悠然自得,丝毫不像一个要被处斩了的人,更像是一个漫步桃花源的旅人。行刑前,你要来了一张古琴,双手抚琴拨弦,弹指一挥间,便抚歌一曲《广陵散》。激弦——曲志高亢,荡气回肠;烈弦——烈火灼心,弦音刺耳;柔弦——柔美雅乐,扣人心弦;和弦——和声悦悦,琴音悠悠。仿佛将你的忠贞,节烈寄于琴中,合于天地。曲毕,你仰天长叹一声:”广陵已失,千古绝响!“刑场外旁观的三千大学士,无不叩首跪拜,奏请司马炎放你一命。司马炎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但这也似乎很符合你的心意。随后,你便毅然决然地慷慨赴死了。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你虽英年早逝,但你忠贞与国,节烈与身的无畏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走近竹林隐士——嵇康。


隐士作文600字(5)

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有那么一种特别的群体——隐士。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士”,是因为这些人自有大学问、高品行;他们之所以要“隐”,是为了逃避无道的乱世、污浊的世俗。然而,还是有那么一位“隐士”,受后世人之不齿,因为他的“隐”只是一场作秀而已。

周顒周先生是钟山上一位远近闻名的隐士。山野之间,他搭起了草堂,铺就了竹席,或对飞涧,或觅清雾。桂松是他传经的弟子,云壑是他讲道的学生。

莫被周先生亲近自然的笑容迷惑!

他远近闻名的名声正是最好的讽刺:真真切切的隐士哪里会有沽名钓誉的陋习!

这不,真正让他引颈而待的好事终于上门来了。有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因仰慕周先生的志存高远,便派遣使者要请他出山。原本跟周先生亲密无间的山雀野禽,都翘首而待,等着看使者被驱逐出山的笑话。但是,事与愿违:周先生二话不说,立马抛下了手上的经书,换掉了竹编的蓑衣,弃置了可爱的小庐,然后衣冠楚楚、志得意满地踏上他的青云之路。

周顒先生的小九九算得可真不赖,仕途上畅通无阻,名利双收自然不在话下。高堂之上,他埋首于累赘的案牍不亦乐乎;歌台之下,他快活在声色犬马之中流连忘返。是的,周先生梦寐以求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赫赫功绩,九州之牧谁不认识这位周隐士啊?只可怜山中的明月独自沉浮,无人咏叹;飘渺的云霞顾影自怜,伴谁入眠?洋洋的声讨之言已从钟山的深山老林溢满而出。

周先生公务繁忙,一会儿要到那里办事,一会儿又要到那边应酬。是啊,官场上游刃有余,钱袋里毫无盈余,还要隐士这顶帽子干什么呢?盈虚自有数,这不,周先生今天正乘着一辆华美奢侈的车子,要穿过钟山去会会一位大官人。

觉醒吧,沸腾吧,正是一草一木皆指其为敌的好时候了!

钟山关起了重重的帘帐,派出烟云封锁山道,让他踟蹰难行;抽回淙淙的溪水,莫让他玷污了圣洁的清泉。松柏怒视,伸出枝桠阻其车轮;桂樟羞颜,扬起枝条扫其踪迹。满山皆嗔怒逼视,欲诉其愤懑之腔、不齿之情。在一片吹嘘恐吓之下,周先生只得爬出了他那辆华盖之车,按着那顶高高在上的官帽,甩下他那群贱肉横生的随从,一溜烟地逃出了这个对他而言充满噩梦的地狱。

这就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而作者本人正是一位真正的隐士。这篇声讨之文,潇洒酣畅地道出了孔先生羞于与这种人同享隐士之名。

但是,古语有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们若想成为一名隐士,不必迁居山野,只要能在尘嚣之中,时时莫忘涤荡易污的心灵,坚决将种种不良诱惑拒之门外,辛勤耕耘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田,即可即可。


隐士作文600字(6)

清粼粼的濮水岸上,一个垂钓的身影佝偻着,管他身后迎来的是什么“以国事相累”,回送的只一个“持竿不顾”,只一句“愿曳尾于涂中”……

南山的东篱下,一个菊丛中的身影,在山水的清新中洗涤自己“误落尘网”而尘封的心灵,任陋室中的无弦琴空置,唱一句“能识琴中韵,何劳弦上声”……

诸葛孔明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粗茶淡饭中的冰清玉洁,那孤寂中的孑然尘上,在乱世的躁动中留下了怎样一笔飞白……

“欲回天地入扁舟”由是便成了多少社稷之臣追求的境界,权士与隐士相结合由此化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类典型。然而,谈山水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水之乐;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故能在动荡尘嚣中站起来离开君王宝座,在潦倒与气节的选择中平静地墨守“不食周粟”决心的伯夷、叔仲是少的;在狭小茅庐中心怀天下,从容间,让风云变化不过掌中羽扇一摇的卧龙先生是少的;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落魄中叹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少陵野老是少的;在病痛中,痴痴追随着左迁的苏轼的巢谷是少的。山水玄谈对那些“神情不关山水”的人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点缀。在多少王孙公子看来,贾宝玉“中乡魁而却尘缘”,挥一挥衣袖的超脱,不过一个“痴傻”;对多少仕途得意者而言,看风来影疏,雁渡寒潭,学学“梅妻鹤子”,充半个林靖和很得宜;于多少金榜无缘人之心,吐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露一番不屑的清高最佳。孰不知名利纷扰,无心留恋于仰望星空流云,此时富有也是贫贱;衣冠楚楚,风流倜傥只为迎合世俗的眼光,此时伟岸也是卑贱。只叹魏晋已逝,阮籍不再。所谓的潘岳、陈继儒不过皆是如此的“半面人”罢了。什么“心缠机务而咏皋壤”,什么“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呵!

所谓剑是武士的资本,权是政客的资本,钱是商人的资本,那么,隐士的资本便是松雪浮云,泉石清流。这资本让他们“读《易》晓窗前,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让他们胸中成秋空霁海,陋室化石室丹丘;让他们“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叶落;去流无意,漫岁随天外风卷云舒”。

这资本造就了一份心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的坦荡。

水静则清,万物可以照其影,人心亦是如此。当喧嚣沉寂,心海的沉渣便一起沉淀下去。如此造就的那一份份健全的人格便如青墨沉在时光的流里,淡淡化开去,好似玻璃背后附着的银,让那一泓清水有了沉稳的底色,幻作一方明鉴,渐渐闪亮起来……

噫嘘嘻,隐士!


隐士作文600字(7)

阅读的诗渐渐多了,欣赏的词渐渐多了,积淀的知识渐渐多了,便也觉得中国的“隐士”渐渐多了。

中国的史书卷卷记载了“隐士”的高风亮节,页页渗透着“隐士”的超然豁达,句句充满了“隐士”的愤世嫉俗。然而在我看来,所谓的“隐士”并非真正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开荒南野,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隐士。然而,他曾几何时又做到了远离尘俗?还不是“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已志?”他曾几何时又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不是发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牢骚?他曾几何时又做到兼济天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他又怎能惠及万尾?

各朝各代命途多舛的才俊们在仕途不得志后,总想着寄情山水,隐居幽篁。与其说他们是隐士,不如说他们是为了逃避现实。是为了掩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恨,是为了掩饰人生几多坎坷的怨,是为了掩饰欲言无知己”的愁。

他们看不起世俗,看不起世俗的荒谬,看不起世俗的浑浊,看不起世俗的颓废。他们觉得隐居才是生活的真谛,才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才是生命的至高境界。可惜,他们错了。他们并没有看破红尘,如果他们参透了“人生”这个禅,又何必远离世俗,世俗与他们又有何干?正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隐士”可谓一生都在展示自己,一生都在陶醉自己,一生都在麻痹自己。他们抚弦的清脆,吟诗的豪壮;他们愤世的污秽,嫉俗的腐朽;他们游山的氤氲,看水的汩汩。与其说他们生活在“桃花源”里,不如说他们生活在他们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他们的生对这个世界没有多大意义,他们的死对这个世界也没有多大影响。他们只知道空怀一腔雄心壮志,却不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付出实际行动;他们只知道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不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马革裹尸,征战沙场。

他们是懦弱的。

真正的隐士,就算尔虞我诈,也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真正的隐士,就算朝不虑夕,也不摧眉折腰,扬身正气;真正的隐士也愤世嫉俗;也畅游山水;也抚弦吟诗;但他们为的不是自己,而是黎民百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才是他们的高尚。

做一回真正的隐士,不再抱怨世事的不公,做一回真正的隐士,不再隐居幽篁而坐啸;做一回真正的隐士,学会为天下苍生而归隐!


隐士作文600字(8)

他的诗,远不如诗仙太白的潇洒豪迈,亦不及诗圣杜甫的家国之悲,尚未见零落成泥香如故的萧索,且不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他,不是岳飞、文天祥般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他只是一个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隐士。他,就是王维。

在悠闲的午后,听着《阳关三叠》,品着清茶,吟着摩诘的诗,是一种享受。在纷扰的生活中,摩诘的诗,是不足以用来励志的,一如清茶无法替代烈酒。但他的诗,却足以用来怡情养性,用来想象,用来调剂压抑的生活之外那些许的个人时间。吟诗的那一刻,世界已与我无关,我只属于自己,唯有如此,才能读出这位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世外高人心灵深处的那份超然脱俗与难以掩饰的淡淡忧伤。

绿意渲染着摩诘的'诗篇,他的诗,是城市中的森林,是喧闹中难觅的一份宁静。

对王维之诗,总有一份莫名的好感与一份难以言喻的感动,这,大约还源于《山居秋暝》。

我是从《山居秋暝》伊始而品读王维的,亦是从《山居秋暝》开始品读古诗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让我从一个背诗应试的孩子开始试探着成为一个读诗品诗的爱诗者。

从小生长在工业城市的灰暗天空下的我,至今没有机会见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般奇景,便连“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这份平实也无缘在现实中得见。但摩诘,这位千年前的诗人,却带我在梦里见到了,见到了那皎洁的明月,那潺潺的清泉,那莹润如玉的卵石,那参天的松木,感受到了那飒飒的秋风。在梦里,我见到了桃源。

摩诘,隐士也,但他依然出过仕,做过官,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切风浪后,他,才最终选择了归隐。他,也曾经历过“风劲角弓鸣”的豪壮,亦咏过“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苍茫,笔下更流泻过“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恢宏。但诗人似乎注定是要官场失意的,坎坷之后,他终于还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如“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一般离开了黑暗的官场,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满怀壮志,欲一展抱负的政治舞台。只余在“轻阴阁小雨”之时,将“深院昼慵开”,于“深林人不知”之处,只余“明月来相照”。

唐的诗,三分天下,一分为李白,一分为杜甫,一分为王维,李白为仙,杜甫为圣,摩诘为佛。太白,飘逸洒脱,一个仙字形神兼备的形容了他,杜甫,深沉凝重,一个圣字道尽了。而王维,却用另一种方式让人们记住了他,维摩诘,佛的名字,一如佛家的清静,也许,只有东坡的那句“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才是的评吧。他的“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无疑不向吟者展开了一幅幅迤逦的画卷。还是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一语道破天机:“想来那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摩诘之诗,摩诘的心曲。唯有与之心灵共鸣,方能得其中三昧。

空山不见人,我不曾见王维。但透过一本薄薄的诗集,我竟隐约见到他的心,他的穿越千年,傲然独立却又带着浅浅忧伤的心。


隐士作文600字(9)

合上书本,自己对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里的桃花产生了向往到不如说是痴迷,不管老师如何说这种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我心中迫切地想去到那里过一段隐士般的生活,我向来是羡慕隐士隔绝外世、淡泊宁静的作风......

于是,我收拾行装,再带上一脸亲切的笑容以便会会那里好客热情的乡亲。准备停当后,凭直觉踏上一条古路,果然看见了一条碧玉般的小河,暗自庆幸之余,忽然记起应该接受太守和刘子骥的教训,马上装出游山玩水的兴致,其实心思已经全跑到桃花源里去了。

借了船家一叶小舟,再借天上一缕清风,依照天意,顺着碧水清流而下,闭上眼晴,享受悠闲。也许自己能到桃花源中的某个地方避一避尘世间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忽然间,脸上好像落了什么东西,拿下一看,不禁眼发亮,心狂跳,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几片桃花瓣,往四周一望,一片雾水茫茫,果然“忘路之远近”兴奋之余,赶快往前行驶,想一睹桃花之奇丽风采。

可一到桃林,我却比渔人更为诧异,怎不见了芳草鲜美,怎不见了落英缤纷,眼前一片颓败之景:园中杂草丛生,那股仙气,那种美景荡然无存;树的枝干破败,花瓣无风自落,怪不得我脸上......低头一看手中,那花瓣中心却是黑色。令我惊讶的是,原本范围很大的桃花源竟减损了一半之多,望天上一望,桃园上空也飘着像我们的城市工厂上空才有的那种黑烟。怎么污染成这个样子?难道是桃花源里的居民疏于管理?我将信将疑地顺水往前走,那景象越发令我触目惊心......

伴着嘈杂不堪的吵闹,我进入了村口,当即被吓得瞠目结舌,一动也不能动了。什么豁然开朗,眼前一片乌烟瘴气;什么土地平旷,土地早搞成死板的水泥地且似乎年久失修,边缘泥泞又肮脏;什么屋舍俨然,洁净悠然的小平房小茅屋摇身变成了华丽且缀满彩灯的高楼大厦,而其间又毫不客气的插满了细腻的小食铺,俗艳的美发厅;什么良田美竹桑树翠竹,哪还见它们的影子,有的只是什么计时收费污浊的游泳池,只是那群俯首弄姿矫揉造作的假树假竹假花;又称得上什么阡陌交通?被四周林立的楼房挤得可怜兮兮的道路上却早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人;而可怕的正是人,衣着虽华丽了却脱不了俗气,脸上收拾得亮丽了却惟独少了淳朴与亲切......

天啊!我见到了什么,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油滑猜忌;孩子丢在街上没人理睬;一位老人被儿子踢出家门无人怜悯;街头遍布乞丐竟无人施舍,而与此同时,两位娇媚的阔太太正攀比着满手满脚的金银首饰......

而这时,一些人似乎注意到我这个外来客,便围了上来,接着从头到脚的打量,仿佛目光都落在我的行囊和提包上。突然,什么小吃店店主、美发厅店主纷纷接我到其店里消费,估计想大赚我一笔,而他们脸上的笑容虚假得只剩下利益......

我顿时觉得原来明净的桃花源与现今污浊的“桃花源”搅在一起,眼前凌乱不堪,再加上手脚被店主接的生痛,忽然觉得一阵恶心,便大叫一声逃出了这个世界。

我无语,心哀沉。为这个地方的沦落而可惜吗?为什么我比这渔人晚来了些日子便遭此大难?回头一望,桃花源的洞口竟立着一块打广告牌,来时匆忙还真没看到,上书:桃花源入口,请来此地,包君满意,吃住安康,事业有成。旅游门票每日150元。”旁边还极低俗地画上陶渊明像,手举一串桃风铃曰:“凭票可得本地制造桃木风铃一串,确实不错!”

我悲哀不如说是气愤,桃花源里的人啊,忘了你们的先世,忘了你们是何故到了此地的吗?而今,如此宁静淳朴的仙境有成了乱世,莫不是在渔人之后许许多多的俗人来到这里,扰了你们的宁静,毁了你们的品德,把此地名声败坏,践踏环境,是这里又成了一个徒有虚名其实与俗世一样昏天黑地的地方,再也没有“世外桃源”一说!

我伴着一汪污水回去,不禁暗自害怕,若下几个世纪的人误以为我们此时的世界是多么淳朴多么不染俗尘而趋之若鹜,那么下几个世纪的世纪后的世界该变成什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