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立意
作风高深
2022-11-03 01:52:33
其它
其它

高考作文立意

1.立意要注意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都紧紧围绕着它来写,这样才不会写得杂乱无章,才能给人以明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印象。关于“回家”,可写的东西太多,但是“意多必乱。”所以《回家的感觉》一文的立意就集中到某一点上:回家的感觉是什么?是一种牵挂、一份眷念、一种感动,是一种微醉的感觉。

2.立意要深刻。

立意,就是从材料出发为文章确立一个好的主题(或论点)。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实际上都是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有人画一幅画只要一天的工夫,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有人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卖掉它却只需一天。对于这一现象,《“一天”与“一年”》的作者是这样认识的:一年的“厚积”到一天的“薄发”,实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即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应该重视量的积累。这样的立意是深刻的。

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鲜的问题,捕捉住生活中的闪光点,从中发现本质的东西。《破产的“当家计划”》的作者关心周围的世界,注意感受时代的气息,把握时代的脉搏,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尤其是在新旧变革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看到新的变化,发现生活所具有的本质意义。通过一日的当家实践,获得了“成长的收获”,也不失为一种深刻。

3.立意要新颖。

作者要善于对材料作深入的开掘,从中产生独特的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比如,关于理想和追求,可以写“理想是成功的起点”,也可以写“每个人都要有远大理想”之类的中心,但如果作进一步思考,还可发现理想和追求不一定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样立意不仅深刻,而且还显得较为新颖。就象《追求极限的河》这篇作文用诗一般的语言记述了一条追求极限的河最终在荒漠中干涸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人们追求极限的悲壮美,其见解确有独到之处。

此外,作者要有求异思维,打破一般的思维模式,合乎情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认识,也往往能做到立意新颖,避免人云亦云。《桥要自己铺,路要自己走》一文敢于对“过河拆桥”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过河拆桥”者是真正知道如何帮助他人的人:他们引导人们自己去“铺桥”,去探索人生。

总之,掌握立意的基本要求,写出有深刻、新颖的思想认识的文章,关键还是在于作者自身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

三、立意的几个技巧

1.题要醒目

作文从应试角度讲,首先题目要吸引人,或语言形式美,或引用诗词名言,或取比喻象征义。如《一样登楼,两般情怀》,《桥要自己铺,路要自己走》,《蜗牛》,等等。中心意思可以在文章题目中直接表露,就是说立意与题目的指向保持一致。《聆听、沟通全人类》的题目就是观点。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应相应有一个新的突破;要突破首先要发现问题——聆听,接着是解决问题——沟通。

2.选材要能以小见大

在作者选材的过程中,并非一定要选重大的材料来反映重大主题。有时候,可以“以小见大”,《50个人一锅饭》从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的主题——青年人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城市中学生,他进入了一架运转不停的大机器中,成为了一个零部件,于是,他的一部分在进化着,而另一部分却在惊人地退化”。这样的材料就做到了“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效果。

3.“由点到面”或“由此及彼”

文章的结尾,最好既能要言不烦地概括全文,点明题旨,又能余音绕梁,发人深思。结尾的隽永深刻,往往表现在作者能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其它事物的联系中,揭示出一般从文章本身不容易直接领会到的意思。

由此及彼的议论也能使立意深刻。《金色的秋天》中的结尾点出秋天具有黄金庄重、深沉、和平、富有的特征,并以自然喻人生——人到中年的爸爸妈妈,由此及彼的联想,起到拓展、深化题意的作用。

4.翻陈出新

要做到翻陈出新,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有个性。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我看课外阅读》一文,用丰富的材料证明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同时,也指出读庸俗低级读物与读文化精品的区别,要求人们会读“课外书”。所以,虽是陈旧的话题,却能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开掘出人们尚未觉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