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个性(集锦3篇)
清风月影
2023-03-11 00:47:01
初三
其它

初三作文个性(1)

有人说:“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也有人说:“我活着是为了吃饭。”但我却说:“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我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奇景妙物,行于其间,难道只是为了吃饭吗?不!生于其间,要追求完美,展示才华,活出自已,留下个性,影响千秋。

生存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展示自我。

当李白在官场受到排挤后,他没有委曲求全地留在官场,而是放逐自已,展示自我,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走出官场;他邀月对饮,对影成三人,悠闲地生活。他的诗情,他的傲骨,他的阔达,早已深入人心,怎叫世人不为之高呼?生活可以委曲求全,但生存却不能,生存要活出自已。所以李白活出了孤傲。

生存不是高官显贵,而是悠闲自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他的生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官运显达,而为了安闲自在。在官场与田野之间,陶渊明选择了田野,他要“种豆南山下”,他要“带月荷锄归”,只求“但使愿无违”。追求田园之乐,使他集“清高”于一身,使他成为古今清高的样板,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悠闲自得的生存方式吗?

生存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打破常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古人评价女子用的,所以古时的女子都安于相夫教子,但易安居士却不。她敢于写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她敢于吟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她敢于留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是这样的大胆,敢于打破常规,展示自已。她的才气,她的哀愁,她的思念,她的……无一不展现在诗词中。她是这样的令人喜爱,令人怜惜,这样的奇女子,世间能有几个?她的生存是不寻常的,而不是安于现状,而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活出了自已,留下了个性。

时间永恒,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昙花一现;万物生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鹰击长空;景物万变,但我们可以选择雨后彩虹。让我们活出自已,留下个性吧!让我们努力奋斗,偕手共创美好明天吧!


初三作文个性(2)

曾有人问周国平为何在前人已著诗歌后依旧写诗,他的回答“他们都不是我。”令人感触颇深。诚然,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更不会有两缕相同的灵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发扬个性之光,是我们的生来的权利。

该怎样发扬这个性之光呢?周国平这般坚定自己写诗的权利是;哪吒那种神魔我定的气魄是;赫本那样志于帮助他人亦是。发扬个性之光,其实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风采,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所发扬的个性必须得是真实的、自然的,这样才是真正有助于社会,看清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向。社会的大舞台上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都有展现真我,发表自己思想言论的权利。若人人都发扬个性之光,社会定能多些闪光点,使更多人理解到生活的美好。

其实不止现代的周国平有作诗的决心,古时那王右军曾作的《兰亭集序》亦是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即使前人所著佳作使其“未尝不临文嗟悼”,王老与众才子依旧会聚于兰亭,一同著诗抒怀,期盼后人也能理解自己的情怀。他们谁不是希望自己的个性能被人理解,被人推崇为美好?他们都在尽己所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发扬个性。想起歌德曾说,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但我的个性却唯我所有。确实,个性有时会驱使我们去做他人或许无法理解的事:即使是前人已撞过的南墙,依旧去撞;即使前人已立了遥不可及的里程碑,依旧去追寻远方。

即使在某个领域已有了各式各样的大家,依旧尝试在这片领域发扬自己个性的这份情怀不仅在于写诗,生活中的许多事若带着这份情怀去理解,便不会显得晦涩难懂。

只有你是你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居里夫人成功冶锂,是刨根究底的个性使然;木心狱中著作,是不轻言弃的个性使然;曾国藩的屡败屡战,是灵活变通的个性使然。若不顺应自己的个性,而一味地只是效仿他人的风光,定会使自己变得俗气。日本的一位天才书法家,因效仿王羲之的书贴,丢了自己的风格,弃自己的个性如敝履。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也曾为这位天才的消亡仰天长叹。在古时,亦有仲永之伤。他们都是生来的天才,但在后天的培养里,却丢弃自己的个性,而后泯然众人。不论何时何境地,我们都不该丢弃了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为何有价值的地方。纵观古今,也只有将自己的个性始终发扬的人,流传在史册,受万人景仰。

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不忘发扬自己的个性之光。毕竟这世间只有一个你,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若能留下无悔的演绎和真我的个性,令世间记得自己,为上好。


初三作文个性(3)

美国心理学家埃·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利用自己潜能成长和发展的固有倾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重视人的潜能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一次变革。并借此推出著作——《健全人格及其塑造》。而“塑造”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

既然是“塑造”个性,那么人最初“发展的固有倾向”必然会被改造,甚至是同化。即使依据书中所论述的模式进行人格上的培养,“健全”后的也必将是毫无棱角的“玩物”,又有何个性可言?

要我说,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理应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理当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最珍贵也最无价的部分。

假如让周邦彦执铜琵琶、铁鋽板,唱“大江东去”,让李白执红牙板歌“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你作何感想?恐怕他们镌刻青史的个性形象会被彻底颠覆,进行思想上的“重组”。“或和之,或不和”,都必将使中华文化宝库失色不少。

自诩为“中国白话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在其文章《看谁文章写得好》中高调自擂:“……奇迹来自李敖这边。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世出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不朽。我纵笔所至不检束,把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这种中国功夫,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好一段“不惭”之“大言”!看过其文章的人都知道,李敖很为自己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刻薄的嘴”而自傲。他的胸藏锦绣,他的铮铮傲骨,他的嬉笑怒骂,无不揭示他的“狂人”形象。是真我的个性,铸就了他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地位。

再看看那些试图改造别人个性、重塑别人人格的人,岂不多管闲事?要知道,每个人的个性化都是其存在方式。只有个性的绮丽魅力,才能构成世界的多彩。

北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政治上饱受诟病。但宋徽宗如果不是赵佶,就算他再有才华,再想尽方法营造艺术氛围,宋王朝历史上也不会取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后世更不可能流传其侧锋如兰竹、飘逸劲挺的“瘦金体”,不可能继承其精微灵动、气韵潇洒的花鸟画。他生性柔媚轻浮,不是帝王之材,却因此成就北宋艺术领域的鼎盛,展示出无价个性!

当然,在信息技术飞速民展的当代,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并不韵味着要标新立异。

请看当前网络上流传一组“霸王”标题:《火锅之战独缺太空易舞步,场均1。8次封盖你快回来!》《因为“男人偷吃有理”,所以“红杏出墙”无罪》《一块叫作教育的遮羞布》。

“个性化”的创新固然值得提倡,一个好的标题诚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单纯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大其词,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灵魂的写真,不免如“镜中花,水中月”,作无病呻吟之痛。

个性贵在自然,要溯“本”,要求“真”,不要“做”。只有真我个性,才属无价;也只有无价个性,才能创造出无价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