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教诲作文(1)
父亲节,我想起一位特殊的父辈我的姑父,当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勤俭建国”,教我们晚辈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那时对这句话是懵懵懂懂,直到后来才知道是一句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的伟人名言。姑父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忆中他是煤矿上的一名小领导,在今天用时髦的话说是企业的白领。姑父皮肤乌黑,一幅漫长脸,前额宽宽的。永远都是梳的整整洁齐的后梳头,穿戴整整齐洁的中山装。姑父幼儿时在老家私塾念过书,是我儿时见过的第一个带着眼镜看书写字的人。在那人们识文中断字难题的年代,姑父的同龄人对“学问”有着根深地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总以为肚里有墨水的人,是受人尊敬知书达理的人。而姑父让我感爱好的却是他肚子中总也道不完的故事。他碰到事情从不发火,经常是循循善诱的说理,就是看到我们已不耐烦时他也不厌其烦、不急不躁,而是把道理穿插在小故事里面吸引我们,直到我们听的点头称是。这使我在今天每每看到年青父母大声呵斥孩子或动辄皮肉之苦时,面前老是浮现出姑父哪和蔼可亲的样子来。而面对姑父和和善善的脾气个性,谁曾想到他却是一个生性严谨,遇事从不抛却原则的人。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糊口前提都不好,能吃点荤菜都被称之为打牙祭,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多炒上几个菜佐餐。而在大人们喝酒待客时,老是把孩子撵走不让沾边。生怕孩子们一人一口的先“尝”为快后,“盘”中羞怯菜不够客人吃丢了颜面。也担心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会显得没有家教。
碰到此等情况,我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假如是姑父来时,就肯定会破例。姑父老是微笑着招手,让我们围坐在一起,把菜分给孩子们。其乐融融、亲情倍增。可因为我们的加盟,姑父却少了下酒菜少了许多口福。他会因酒已尽兴而小啜几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由于酒精的作用,每当这时姑父的话最多。说到兴奋时姑父会欣慰的仰起头大笑。他老是说菜固然很合口味,但他不爱吃荤,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挟上一点菜。他说最爱吃的就是花生米,这可能是淮南话说的此菜经叨吧。当时我们那里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们吃,大快朵颐的吃肉,听着姑父讲着妙趣横生的的故事。特别给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那时还没有什么客厅,就在靠门近点的外屋里把平时摆放保温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间,摆上菜。孩子们也能“混”上个背朝门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因为旁边有个生火的炉子,菜凉可以放上热一热,这种家庭会餐能延续长一点,我们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谈古论今的精神大餐。但这时姑父在动筷子往往就仅限他最爱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领会到,哪是姑父为了我们能一饱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计”。
姑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饭桌上他对我们的教诲。别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谁铺张粮食他就会不客气。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饭粒,也看不得碗里剩有饭粒,只有这时我们孩子们才感到姑父的严肃。就是我们在他家,姑父也会绝不顾忌孩子们是走亲戚,担心责怪他吝啬。老是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的一粒不剩,还亲身监视看谁吃的最干净。“七粒米一条命”的故事就是那时候他在饭桌上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大一点稍谙世事后,姑父老是说不管你穷富贵贱,做人都要勤俭、不要铺张,他的口头禅就是“可吃不可脏”。可能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加之儿时受到的熏陶,也使我看不得铺张。以至于今天在餐桌上,我老是无意识的碗底朝天,从不剩一口饭、一粒米。无论在何等场合吃饭从不“浅尝则止”,不会象征性地扒两口作罢。“节约闹革命”已经不是我刻意这么做而是成了习惯。固然姑父那时只讲节约,还没有“打包”一词的说法,但我在饭店用餐后假如剩菜“可观”,我肯定会绝不犹豫的让服务员拿来包装袋子,因此经常被挖苦为穷命。为此,我出差到外埠在朋友家做客时还闹过笑话。当地的风俗流行“扣饭”,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饭露出碗底。当时主人见我刚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连两碗大米饭,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现在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数个年头,但他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勤俭持家”也成为我人生的信条。姑父当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清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时时记忆犹新。
父亲的教诲作文(2)
最近在我心里有一件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因为它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教训。
那是星期二的'早上,我一进到班级,戴老师早早就已经在班里了,看着戴老师一脸怒气的样子,严肃地盯着我,我的心里特别忐忑不安。果然不出所料,不一会儿,戴老师把我叫了出去。我的心里害怕极了,紧跟在戴老师后面。戴老师突然转过来问我:“你知道我叫你出来干什么吗?”我小心地回答到:“知道。”戴老师看了我一眼,问道:“你知道我要问你什么吗?”我紧张得涨红了脸,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昨天中午午休时,上厕所的时候冲跑了,被校长给发现了,害得戴老师因为我被批评了,还连累班级因此得不到流动红旗。”说完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戴老师看见我态度诚恳,敢于认错,收起了她原本严肃的表情。反而,摸了摸我的头,说:“下次可不能再这样在楼道里冲跑,注意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好吗?”我惭愧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做错事一定要诚实认错,做一个知错能改的文明好学生。
父亲的教诲作文(3)
记忆中的父亲,就像那惊涛骇浪中凸显出的一块巨石,高高的,人们只能远远地观望,却永远无法触碰到它,春节回家,爷爷奶奶在叔叔家,妈妈又出去买东西了。偌大一个院子冷冷清清的。院子西南角有一棵大榆树,来了风便呼呼地啸,令人倍感凄凉。院子里只有我和父亲。
沉闷了良久,父亲缓缓地提议道把春联贴上,我僵硬地点了点头。门上,窗上的喜帖,春联很快便贴完了,只剩下高处的了。
从邻居家借来梯子,父亲在前,我在后,一路上迎着风,沉默地扛回家。一月的天还是那么冷,刺骨的寒风令人不禁打折寒颤。父亲满头的黑发被风翻着,露出了被覆盖着的白发,那白发在这黄昏的暮色中,竟是那么鲜明。路上,父亲不停地换着肩膀来减少疼痛。可我分明感到,梯子不重。
到家了,架好梯子,父亲用手不断地揉着肩,腰部也转了转,我才突然想起,父亲前几天曾经说过他右肩周炎。我扶着梯子,生怕父亲爬上去后,梯子会从墙上滑落。可父亲试了几下,都没能爬上去。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踩住梯子,摇了几下,确认梯子是否安全后,转过头来,无奈地对我说:“你上吧!”我便爬了上去,并没有感到困难,春联就这样贴上去。
父亲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下来之后,他仍然试想着爬上去,可总是以失败告终。父亲最终是无奈地打消了爬上去的念头。梯子,是由我送还给邻居的,父亲已无力再扛起那架“重”梯子了。
回到家,父亲正坐在门前,不停地揉着肩。见我回来,他便立即停止了动作,淡淡地问了一句:“还了吗?”我“嗯”了一声,他便又苦笑了:“老了,梯子也扛不动了。”
沉默了许久,父亲望了望老榆树,怅惘地说:“你长大了。”我诧异了,这是父亲第一次承认我长大。
西南角的老榆树已经很老了,雨来了,便会冒烟;风来了,便呼呼地啸。它的下面已经爆出一些嫩芽,正在蓬勃的长着。榆树也只能老去了。
我的父亲或许正如这老榆树已经真的老去了!
父亲的教诲作文(4)
父亲不但在相貌上被公认为“人仔头”(方言:意寓张得标准),待人的诚恳、不分贫富贵贱的一视同仁、工作能力的扎实与端正的态度,常受到肯定与赞羡。业余除了对专业的研讨,也兼顾着自己长年累月对雕、篆、刻、写的喜好。
记事起,父亲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总是喜欢将我举过头顶让“骑”在肩头上,并允许“作威作福”;长大了,父亲从不以严父的姿态自居,总喜欢以朋友的形式促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心里一直有一种界定:最爱最亲的人是母亲;最崇拜最敬佩的人是父亲。很多时候,每当成长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亲朋好友来庆贺,总能听到长辈提及一些记事前的点点滴滴……
故乡有一古老的习俗:在孩子满周岁时,举行“摸前途”的仪式,拟通过摸物品来预测长大后的成材取向。父母不崇尚唯心,但也“不脱俗“。周岁那天,书房大大的书桌被清空,铺上一条毛毯,毯上摆码着花、粉、算盘、称、三字经等,父亲别出心裁地将那厚比砖头的古籍也放上一本,同时将特意作为周岁礼物的一辆精工精致的摩托车模也摆在上面——大家屏声息气注目:我端坐,半晌,忽然敏捷地爬到古籍前“自言自语”地“嗯、嗯|”着,母亲将我抱起狂亲“看这小妖精心大的……”话未说完,我抗议地将身子扭得象准备下油锅的油条般转过脸往书桌上张望,母亲只好重将我放回书桌,只见我兴冲冲地又直爬向那摩托车模型,小手拽着竟不再松开。母亲只好连同车摸一起抱着带我去进行下一个周岁庆贺项目。
或许,我周岁时对摩托车的“喜爱让姑妈不能忘怀,也许姑妈欲借助价位不菲的礼物来升级对我的疼爱。在我6周岁生日前夕,收到了姑妈从境外赠送的一辆原装的儿童摩托车,那时小,不懂得用言语表达感激,只是当小伙伴们来“观摩”这么豪华的摩托时,从他们羡慕的眼神中体会到心中有一种幸福感而荡漾成一份得意……
父亲认真、刻意地领着我学驾驶,憧憬着到秋季上小学时就可以让我“自驾车”上学。先学开锁、上锁,接下来是我坐在车上,象模象样地双手象征性地扶住把头;父亲双手重叠在我的小手上掌握,挂上最小的挡,上身前倾、双脚在后轮两侧跟着迈步,就这样在自家庭院的鹅卵石小道上培训我的驾驶技术。一天两天……“六·一”到了,父母决定陪我到郊外去“实习”。早早的将摩托放进轿车后备箱,一路欢笑地到了郊外,找到一块平坦的开阔地。父亲把小摩托摆开,母亲将我抱上驾驶位,然后父亲带着我慢慢地开了两圈。这时,自以为已技术过硬的我,坚决要取消父亲的“副驾驶”的职位,父母起先欲说服我不要着急单独驾驶,经不住我的“赖”加“威”,父母只好妥协,但仍不放心地父左母右地紧随着走,为了证明技术非但过硬而且已超强,好高劲一上来就按捺不住自己,想通过加大油门,“甩开”父母的尾随。谁知油门过大,摩托箭离弦般飞出去,我却被结实地跌下摩托留在原地……
不知是被跌昏了还是被吓晕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父母的这一场惊吓非同小可……从那次以后,父亲就为那摩托专门做了一个底座,将摩托供在底座上,宣布:摩托仍是我的,但只观赏,不可以再“染指”。我不再闹着要驾驶摩托,但时常守在摩托身边。
暑假了,父亲花了半天时间,用工具小心地将摩托的零件一一拆开,顺溜摆满了一院子。叮嘱我不可以随便将零件的位置调换。然后一边用尺子量着,一边在本子上记着;最后再将摩托复原、依然供在摩托的底座上,上锁。
第二天,有工人送来好几节上好的原木,父亲也从街上提回来一套木工工具。紧接着,父亲就在原木上比量着,按照记号进行锯、刨、削……我没问父亲要做什么,只搬张小椅子乖乖地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亲动作:我看见不熟练木匠活的父亲的手打出水疱了、额头冒汗了,就不再闲着,急急拿来创可贴要父亲包上,用毛巾为父亲擦汗,将水杯的水送到父亲的嘴边……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原木不见了,地上堆着两个“圆木饼”,一对象牛角一样的架子,还有好多种几何体,有的还被凿出洞眼……那一天,父亲又拎回来几桶油漆、桐油,眼见父亲一遍又一遍将它们上油漆并排列在地上时,我象发现新大陆般的忽然大叫——“这是要做成摩托车耶!”父亲笑了,用刷子比画着“开心吗?”“开——心——”
等油漆干了,再用了整整三天,一辆仿真的摩托在父亲手中被制造出来了!这辆摩托除了不能机动,推着一样能走。此后,父亲时常让我坐上这辆摩托,推着让我过驾驶的瘾。我知道,父亲想告诉我,宁愿自己累一点也不愿意我安全没有保障……一直到现在,这三辆摩托一直都在。一直到现在,从不再单独驾驶摩托车,虽然中学时期曾是校单车队的一员。确实胆比常人小,但更多的是不愿意父母担心,不想让父母心中存阴影……
父亲的教诲作文(5)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能吃点荤菜都被称之为打牙祭,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多炒上几个菜佐餐。而在大人们饮酒待客时,总是把孩子撵走不让沾边。生怕孩子们一人一口的先“尝”为快后,“盘”中羞涩菜不够客人吃丢了颜面。也担心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会显得没有家教。
遇到此等情况,我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是姑父来时,就肯定会破例。姑父总是微笑着招手,让我们围坐在一起,把菜分给孩子们。其乐融融、亲情倍增。可由于我们的加盟,姑父却少了下酒菜少了许多口福。他会因酒已尽兴而小啜几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因为酒精的作用,每当这时姑父的话最多。说到高兴时姑父会欣慰的仰起头大笑。他总是说菜虽然很合口味,但他不爱吃荤,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挟上一点菜。他说最爱吃的就是花生米,这可能是淮南话说的此菜经叨吧。当时我们那里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们吃,大快朵颐的吃肉,听着姑父讲着妙趣横生的的故事。特别给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那时还没有什么客厅,就在靠门近点的外屋里把平时摆放保温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间,摆上菜。孩子们也能“混”上个背朝门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由于旁边有个生火的炉子,菜凉可以放上热一热,这种家庭会餐能延续长一点,我们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谈古论今的精神大餐。但这时姑父在动筷子往往就仅限他最爱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领会到,哪是姑父为了我们能一饱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计”。
姑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饭桌上他对我们的教诲。别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谁浪费粮食他就会不客气。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饭粒,也看不得碗里剩有饭粒,只有这时我们孩子们才感到姑父的严厉。就是我们在他家,姑父也会毫不顾忌孩子们是走亲戚,担心责怪他吝啬。总是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的一粒不剩,还亲自监督看谁吃的最干净。“七粒米一条命”的故事就是那时候他在饭桌上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大一点稍谙世事后,姑父总是说不管你穷富贵贱,做人都要勤俭、不要浪费,他的口头禅就是“可吃不可脏”。可能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加之儿时受到的熏陶,也使我看不得浪费。以至于今天在餐桌上,我总是无意识的碗底朝天,从不剩一口饭、一粒米。无论在何等场合吃饭从不“浅尝则止”,不会象征性地扒两口作罢。“节约闹革命”已经不是我刻意这么做而是成了习惯。虽然姑父那时只讲节约,还没有“打包”一词的说法,但我在饭店用餐后如果剩菜“可观”,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让服务员拿来包装袋子,因此常常被讥讽为穷命。为此,我出差到外地在朋友家做客时还闹过笑话。当地的风俗流行“扣饭”,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饭露出碗底。当时主人见我刚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连两碗大米饭,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现在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数个年头,但他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勤俭持家”也成为我人生的信条。姑父认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平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时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