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作文(集锦10篇)
一颗红心
2024-11-14 08:24:14
其它
其它

叶圣陶 作文(1)

清早,我从家里一出来,就闻到一阵淡淡的花香,我赶紧往花坛边走去。花坛里的花开得特别多,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有的是金黄色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白里透着粉红,还有大红色和玫瑰红的……它们朵朵亭亭玉立,象一个个俊俏的少女。这么多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再配上花坛边几棵高大碧绿的雪松衬托,显得更美了。如果把眼前的这一坛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看见旁边有一个石凳,就坐在上面悠然自得地欣赏起花来。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花,穿着鲜艳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我就和伙伴们一同翩翩起舞,把优美的舞姿献给欣赏我们的人们。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一朵花儿,我是在全神贯注地看花儿呢。


叶圣陶 作文(2)

叶圣陶从小学教到大学,从短篇写到长篇,应该说在教育和写作两方面都是专家。但是他说“不教孩子作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说,孙儿能站立了,我牵着他的一双小手,帮助他挪动脚步。后来,他能借助椅子、桌子獨立活动。再后来,他不用帮助,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孩子学会走路,几乎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他由此得出一个看法:教学生作文和教孩子学步,异曲同工,都是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悟,没有听说过有“幼儿走路法”。所以叶老从不教授孩子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

不讲不等于没有方法,只是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出来。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读些书,至于读什么,任凭自己喜欢。叶老还要求子女每天“写一点”,至于写什么也不限制。休息时,叶老让孩子把当天写的朗读给他听。叶老不轻易说“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比较多的是“我懂了”或者“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子女就得调遣词句,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到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时,再读下去。

这样看来,我们不要空谈“先学做人,再学作文”,要从老老实实地读书做起。南宋时候,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庐山白鹿洞讲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前来听讲,而他却是带头读书。他说:“白鹿洞的第一条学规就是讲究‘吃书。”既要像人吃东西一样细嚼慢咽,还应该像牛那样大嚼大吞。这就是要把粗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光“吃”进去还不行,朱熹还要求“吐”。“吃”是读,“吐”就是写,把“吃”进去的知识经过消化,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再写出来,就是自己的成果了。

叶老的“作文教学法”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就是朱熹主张的实践。


叶圣陶 作文(3)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和同学们共同阅读了《叶圣陶专集》,这本书我读得畅快淋漓,即使合上书,故事中的画面也像放电影般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这本书中收录了叶老先生最脍炙人口的二十二篇童话,每一篇童话带给人们的并不是一带而过的笑果,而是意味深长的哲理。

这本书的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本名叶绍钧,字秉臣:叶圣陶先生不仅关注儿童教育,亲自编写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还拥有一颗童心,用白、蓝的基调诠释了一个美好,善恶分明的世界。

书页轻轻合上,我还意犹未尽,想起书中的一段话:自己成了让所有人走的路,小青石不属于姓张的,也不属于姓李的:它不是谁私有的东西,而是为大众服务的一个。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我过的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小青石为大众服务这就是它生活的意义。人的生活,也要充满意义,就算你受到了挫折,也要想着去为他人服务,为别人,自己做些什么。

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霍金因患了肌肉萎缩症而丧失了活动、语言能力,但他本着为世界造福的心理,在极度恶劣的情形下写出了令世人震惊的著作《时间简史》,虽身残但志坚,这就是霍金生活的意义。

思绪还在不停地流淌,漂回到了二年级的暑假,我自己又何尝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呢?这一年暑假,妈妈对我的生活有了规划:“孩子,这个暑假你打算写完作业后做什么呢?学画卡通画还是跆拳道?你要寻找你生活的意义”。我摇摇头,对于这个暑假,我眼前一片茫然,毫无想法,但在妈妈的软磨硬泡下,我在密密麻麻的招生简章中选择了卡通画这门课。第一次上课,我们画的是海绵宝宝,我不说话,用铅笔左勾勾,右画画,经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攻势,一个挺着肚皮,大步流星却有些邋遢的海绵宝宝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把作品交给了老师,脸上泛起了微微的红色,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示意我回去。课后总结的时候,老师说我很沉稳,在大家说话时依然认真的绘画,奖励应该属于我,属于那幅画,属于把安静带给每个人。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扬触动了,我也同时明白了我生活的意义,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

“小青石看见许许多多人的脚,心里发出快乐。”小青石快乐,是因为它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就是存在的意义,就算你资质平庸,不算突出,只要你知道生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过得就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叶圣陶 作文(4)

他,远看,似铁塔一般矗立在远方;近看,长得浓眉大眼,若皮肤再黑点就可以穿越回去当张飞了。虽说可以当张飞,却也只是有张飞的外表而已,张飞那声震天地、退万人之敌的气势他却是没有的,不仅没有,而且性格温柔地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会一生气就怒目圆睁似铜铃,声如巨雷似龙吟。实际上,我就没有见过他真正生过气,这种脾气好的人,好的有些不正常;这种平静温和,待人和气的性格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他的另一种习惯,就更让人印象深刻却又不敢恭维。

他好读书,嗜读书,勤读书,立志于读书,极少有不明白之处,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作诗更是轻车熟路。说到这,我却无一丝敬佩之情,为什么?他虽然学富五车,却有一缺点,那就是爱出风头。不信你看:历史课上,老师一讲起历史典故,他看似面目平静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站起来讲时绘声绘色,眉飞色舞,罢了脸上流露出一副“嘚瑟”的模样,大有恃才傲物之态!一次如此就罢了,他每天不炫耀一下自己的才华就浑身不舒服。

好出风头、性格温和、才华横溢是他的标签,至于是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吧!


叶圣陶 作文(5)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

张中行先生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50年代初,张先生编课本,叶圣陶先生领导编课本。相识之后,两人交往渐深,在过去张先生一直没有触及到叶先生最重要的一方面——品德。《论语》上有两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两点叶圣陶先生都做到了,叶先生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是人之师表。

张中行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文字开始。叶圣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张先生帮助修润,张先生并不想直接动笔,只是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叶先生时不时会与张先生商量,态度谦虚而诚恳,张先生当然同意叶先生的意见,并且让叶先生自己做主,可下次叶先生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做主的是张先生,不是他。

叶先生还有严的一面,当他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简洁”,对于文章里面的句子里的字能省则省,让句子不显累赘和别扭,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的,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叶圣陶 作文(6)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当时是丁卯年除夕,我心里罩上了一层悲凉。

孔老夫子对“躬行君子”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但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因此,我常对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听吕叔湘先生说,他有一次进叶圣陶先生的屋里,见叶圣陶先生正执笔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描一篇文章的标点。这次他受了教育,写标点不敢草率了事。

叶圣陶先生刚到北方时,与各地的人说南腔北调话,但写文章坚持用普通话。好几次他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最初只提商酌的意见,他让我不必客气,直接改上。可他却不放弃客气,他认为几处可不改,就亲自来问我行不行。我当然同意,表示不用再来问我,但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做主的是我。

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他说写成文章给别人看,人家若删一两个字而意不变,就证明你不行。此外,叶圣陶先生发现“做”和“作”分工不明,他认为这不该,最终商讨出“行动”义用作“做”,“充当”义用“作”,只有历史悠久的如“作文”不变。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现在,我常想起他的业绩、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主张时深重的苦心。


叶圣陶 作文(7)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

叶圣陶先生总是以宽厚待人。他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但他肯不耻下问,写完作文后经常找张中行帮他修润。有些不妥的地方,他都会找张中行先生商酌;有些地方他认为不用动,就会谦虚而又恳切的询问他人。日常交往中,他同样是一以贯之。有次有人去拜访他,碰巧叶圣陶先生出门了,于是便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第二天就收到了叶老先生的男来信,原来,叶老先生认为公寓就是宾馆,所以责怪自己昨天出去看花了,而致使那人颠沛流离。

叶圣陶先生也有着严的一面。在文方面,他特别注重简洁明了。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硬简偏要繁。比如:“了”和“泰”这两个字,有的候明明能够省去,但人们却总是添上这两个字才算好。这两个字显得既累赘又别扭,还违理。像这样删去之后意思不变的字,就不应该要,这样会显得拖沓无理,不如删减后的简洁合理。

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要求完美,还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小至一个标点,大至抄稿格式,他都十分认真。他发现课文中“做”与“作”不统一,所以就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并决定了哪种情况下用“做”哪种情况不用“作”,并且监督执行。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精神,存于世人心中矣。


叶圣陶 作文(8)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认为叶圣陶兼而有之。”——臧克家

他没有鲁迅的模眉冷对;没有老舍的风趣幽默;没有萧红的孤独铿锵。做为水乡长大的苏州人,他好像一壶温暖透彻的'水,虽然清澈,但没有丝毫的冷冽,又像五月里的阳光,很朴素,又带了一丝烟火气,把每一粒微尘照亮。

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叶圣陶再合适不过了。有一次,某知名大学聘请他去做讲学,当时他在教育界已经颇有名气,并且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成为了知名的作家。但是,当学校邀请写履历时,他却只写下了四个字:“小学教员。”他显然认为这个称号是相当光荣的,这并没有使他的人缘地位降低了多少。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多少人羞惭,而这样的淡泊,又怎能不今人深思!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这样写道:“杯子中的水总是闪耀着光辉,海里的水却是黑沉沉的。”中国俗语也有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真正有内涵的人,是最沉默的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不是后来的矫揉造作所能装出来的。

我国有古语说道:“字如其人。”这在叶老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毛主席的草书雄浑大气;柳公权的字清瘦飘逸;欧阳洵的字方圆兼施。如果你见过叶圣陶先生的字,你就会惊叹于它的圆润端庄。叶圣陶厌恶虚假和浮华,努力使字体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趋姿媚”,这使他的字体更加卓然不凡。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在刚开始从教的时候,他的教绩奇差,以至于到了“见学生如鬼魔”的地步。最终,初涉教坛的叶圣陶被排挤出校园。他的第一段教学生涯,惨淡收场。但是,叶圣陶喜欢教育,他不甘心就之样结束于自己的教学生涯,于是他用心总结,坚持以德化人,最终成为名扬四海的教育家,成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所认识的他,如春风般温暖人心,如细雨般润泽灵魂。他的童话和散文,温和不失严肃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病,犹如一个良师,通过温润的文字,谆谆教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怎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叶老先生,您的牵挂,您的希望,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您的精神与我们永远同在!


叶圣陶 作文(9)

写给叶圣陶先生的一封信200字

庄志成

尊敬的叶老先生:

您好!最近我读了您写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发现您写作的时候移步换景,仔细观察,让人读起来饶有兴趣。您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句子优美、生动。我还读过您的许多作品,发现您写作的时候,感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在近些时间,我又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发现他的作文是您帮他批改的`,觉得您批改作文态度严谨,做人真诚质朴、平易近人。这时我想起了您的一句话:“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记得给我回信哟!

身体健康

小学生庄志成

12月15日

指导教师:崔梅茹


叶圣陶 作文(10)

清早,我从家里一出来,就闻到一阵淡淡的花香,我赶紧往花坛边走去。

花坛里的花开得特别多,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有的是金黄色的,有的是紫色的,有的白里透着粉红,还有大红色和玫瑰红的……它们朵朵亭亭玉立,象一个个俊俏的少女。

这么多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再配上花坛边几棵高大碧绿的雪松衬托,显得更美了。如果把眼前的.这一坛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看见旁边有一个石凳,就坐在上面悠然自得地欣赏起花来。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花,穿着鲜艳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我就和伙伴们一同翩翩起舞,把优美的舞姿献给欣赏我们的人们。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一朵花儿,我是在全神贯注地看花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