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 作文(精选6篇)
好好爱自己
2024-07-24 01:02:34
六年级
其它

桐城 作文(1)

朋友,你了解桐城吗?

人说桐城是一本书,经过千百余年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字一句,百代桐城人倾血著成。

人们说桐城是一幅画,赤橙黄绿青靛紫,百代桐城人手持彩练用智慧绘成。

我说桐城是一本书也是一幅画。书中有着七彩的世界,画中又有着优美的文章,赏画与览书,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这幅画里,值得一提的是便是鼎鼎有名的嬉子湖了。

昔有八百里洞庭,今有万余亩嬉子,嬉子湖是我们桐城内陆最大的湖,它是上苍赐予桐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奉献,它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养育了湖边热情的儿女;它清澈,依稀可见到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它神秘,在那湖水深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这首诗才真正令后人感受到张英胸襟的宽广,也许你知道落凤窝的故事。“只可棺(官),上加棺(官),不可移棺再葬。”所以出了双宰相,伴随着他们一路求学,上京为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不忘嬉子湖的深情厚谊,一生如水清廉,以此作为报答。

今天,嬉子湖虽未培养出父子双宰相,但会在未来培养更多的“宰相”,不是吗?

桐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桐城优质大米以其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桐城的鱼也种类繁多。我们的嬉子湖早年盛产体白如银的银鱼,而今,它每年奉献的长臂青虾达几十万斤。现在,来嬉子湖参观,垂钓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桐城,又是文派的故乡,桐城派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二千多种创世之作,更铸造了千百位作家,方苞、姚鼐名噪一时。桐城派文人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五四运动后,桐城派没落了,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不想去辩解什么。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对它的评价就交给后来人吧!

桐城,用千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养育了过百万的人口。在这方沃土上,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名胜古迹犹如牛毛细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每一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卷。”这是前人所述的,也是我想说的。忆往昔,桐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桐城学子领风骚。


桐城 作文(2)

假如你是桐城人,你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倘若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你也该为自己来到这座历史名城而深感喜悦!因为您的选择没有错,下面让我带您穿越时间的长廊,品味古城的韵味……

印象之“龙眠”

这片土地,与“龙”有着不解之缘,龙眠山、龙眠河互为依据,为桐城冠以“龙眠”之称,宋时黄庭坚曾吟诵“旧日龙眠今不眠”,如今这里呈现出飞龙在天的盛世景象。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龙眠河更加彰显出现代的气息,一座龙眠桥将龙眠河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龙眠河的南边新建了别具一格的水上喷泉,每当夜幕降临,洁净清亮的水便随着喷头在空中荡漾,恰似流光溢彩。再搭配不同颜色的影灯,更是美不胜收……这时,站在龙眠桥边,看着飞舞的喷泉和水中的倒影,便会忘了一天的疲倦和城市的喧嚣。

再看那静谧而又幽远的龙眠山脉。假若早晨漫步中于小城,便可看到远处那朦胧、绵延的山脉,像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诉说着古老的神奇。

印象之“文庙”

要说桐城的环境美丽,那桐城悠久的文化历史更是令人折服,桐城文庙作为安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礼制性建筑,古朴典雅,端庄雄伟,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清晨或者黄昏,小城泊在朝霞或夕晖中,将700多年来的风云际会,都悄悄藏在文庙的大殿里。

跨进那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门槛,便可看到那彩虹般的拱桥,那可不是一般的拱桥,从那上面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也得名为“状元桥”。

文庙以大成殿为主体,以晋谒通道为轴线布局对称,气势恢宏,尽展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这座蕴含着无尽绵绵的历史文化的庙宇,依旧那么璀璨,见证了桐城绵延、沧桑而又源远流长的历史……

印象之“桐中”

桐城倚山,桐城中学则倚城北隅。桐中校园内有一株百年银杏,传为姚鼎当年亲手种植。如今枝繁叶茂,巍然冠约。数百年来,这株树不仅汲日月之光灿,更多地汲取了一代代学子们的书声诗语。

桐中有一副精辟的上联,曰:“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至今无人应对它的下联,这也见证了桐中的文化之深邃。

桐中内有一石柱,上书“高峰入云,清澈见底”。高峰者,即那些从桐中走出的仁人志士,清流者,亦可钦可嘉。园内有个半山阁,被建筑家誉为“凝固的音乐”,真是一点也不为过,阁旁有古滕,一园风景,清幽高雅。

漫步在桐中的校园里,看着萃萃学子忙碌却又喜悦的背影,更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感。

桐城,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桐城,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翱翔在苍茫的广博天际。

桐城,像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令人久久回味和喜爱它的艳丽。

……

桐城印象,会给每一个桐城人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座历史沧桑的文化古城,在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共同努力下,必将焕发出更迷人的青春光华!


桐城 作文(3)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丰山居雾若带然……”

读着自己喜爱的桐城派经典作品,迎着傍晚的徐徐秋风,和着那一日残阳,内心无不充斥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

每日放学,从学校到车站,我会故意绕道僻静小路,树上小鸟叽叽,心里回味着自己喜欢的那些诗句,无不畅快。

车站到了,我无意中把手伸进书包……咦?!我手机呢?怎么不见了?

纵使自己已翻过书包和上下口袋数遍,我还是又仔仔细细地翻了一遍,半蹲许久的双腿早已发麻,几近失去知觉;寒风也似逆水之冰将额头上、两颊上、背上的汗珠化作冰刃,划过周身,令人感到举目的是一片狼藉的景缘,仿佛悲伤已到了极点。

“嗤——”

那是公交车靠站泊车的声音,可手机还是没有影子。手机丢了,被父母责骂一通是可以忍受的,最关键的,我的手机中存放着几十篇桐城派文章,还有我努力用功好几个月才完成的一系列读书笔记,以及相关的清朝人物生平表……那可是我的心血啊……想想就肉疼。

“唉,算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初三了本应当把自己的学业目标放在第一位,至于其他的,就算了。”

抓住公交车上亮黄色的手握杆,却仿佛一把亮剑刺入了我的心中,但我知道,回头无岸啊……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颓然如龙钟之声喊住了我:“小伙子,你的手机……刚才我在后面一直叫你……可……你没听到,唉,看我这身板,老喽……”

转身,一位白发苍苍的拄杖老者,枯瘦苍老的大手递过来的那黑色扁平之物正是我的手机。

我心中不由得一惊,耄耋老人,拄着拐杖,追着一个和他几百杆子都打不着的中学生,就是为了送一部手机——老人也许不知,这是最新版的Tardis X,价值上万,是我用积攒几年的压岁钱买的,才刚用一两个月,若是他自己拿去用或是当二手卖掉,他们都不会知道其真正的价值,唯有我,视它为珍宝啊!

我突然想起“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做到真正的“雅洁”——这优美的文字,我本以为只有在桐城派的文章中才有,却不曾想过在现实中竟也适用,原来桐城派从未消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深深鞠躬,双手接过手机,心中那澎湃的感激之情几乎无以言表,也许唯有那融合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八字至理的话,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谢谢你,桐城。


桐城 作文(4)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说起文都桐城,我们都不由得想起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他向我们展示了“互敬礼让、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今天,我就有幸来此一游,体会六尺巷带给我们的礼让精神。

说起六尺巷,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说的就是张家和吴家的土地之争。在清朝康熙年间,朝廷里做宰相的张英,他桐城老家的房屋与吴家为邻,两家院子之间有条小巷子,供两家共同使用。后来吴家要盖新房子,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不同意,两家便吵了起来,于是张家人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人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完,明白了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非常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地,六尺巷就由此而来。

我们下了车,抬头仰望,一座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的牌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上面刻着“懿德流芳”四个高大雄伟的大字。我们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照壁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正是张家和吴家互让巷子的画面,背面是张英宰相的介绍。

绕过照壁,可以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刻着的正是张英写给家人的诗句。好像在提醒人们要互相谦让。

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六尺巷里。它位于太湖石前方,大概有百米长,两米宽,地面上铺满了鹅卵石。青灰色砖瓦铺在墙上,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来到了张、吴两家互相谦让的地方。抬头一看,墙外一排排苍翠有力的香樟树,像一个个挺立的战士,保卫着六尺巷,一阵风拂过,那一棵棵香樟树就舞动起来,好像张家和吴家在相互握手呢。

现在的六尺巷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通道。看!有老人悠闲地走在巷内,往市场去买菜;有母亲推着婴儿车经过六次巷去买婴儿用品;有小学生背着书包,从六尺巷赶往学校……此时,我仿佛也走进这幅和谐的画面之中。

这次来六尺巷,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品质。



桐城 作文(5)

今天秋高气爽,我们随着叶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桐城市的六尺巷。

说起六尺巷,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清朝康熙时代,在桐城城中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这条小路两旁分别住着张、吴两家人。有一天,吴家要建新房子,想霸占这条小路,但是张家不同意,两家便吵了起来。张家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加急信,给在朝廷里做大官的张英,让他回来评评理,张英却觉得礼让邻居最为重要,于是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立刻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的宅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六尺巷就由此而来。

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懿德流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向前走几步,穿过汉白玉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照壁,上面刻的图画正是张家和吴家让巷子的事情。照壁的后方刻着是张英的介绍。

绕过照壁,有一块像假山的太湖石,上面刻着的正是张英那首流传至今的回信诗。

绕过太湖石,就是桐城最受欢迎的地方,六尺巷了。六尺巷长约百米,宽两米,地面上有着许多大小不一,很光滑的鹅卵石,两边砌着青砖黛瓦的墙,再向上看,两堵墙后方分别站着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它们空中的枝叶互相交错,好似保护张、吴两家之间友谊的卫士一般。看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着张、吴两家友情的深厚。再向前走就是六尺巷的尽头了,那里也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的是“礼让”两个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听导游说,从前没有六尺巷的时候,人们上街很不方便,有时候甚至要绕好几里的路。自从有了六尺巷,人们的通行就方便多了。你看,现在巷里有去买菜的老奶奶;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还有欢快玩耍的小朋友,真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这次来六尺巷,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和、礼让。我很喜欢六尺巷。


桐城 作文(6)

人说桐城是一本书,经过千百余年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字一句,百代桐城人倾血著成。

人们说桐城是一幅画,赤橙黄绿青靛紫,百代桐城人手持彩练用智慧绘成。

我说桐城是一本书也是一幅画。书中有着七彩的世界,画中又有着优美的文章,赏画与览书,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这幅画里,值得一提的是便是鼎鼎有名的嬉子湖了。

昔有八百里洞庭,今有万余亩嬉子,嬉子湖是我们桐城内陆最大的湖,它是上苍赐予桐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奉献,它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养育了湖边热情的儿女;它清澈,依稀可见到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它神秘,在那湖水深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这首诗才真正令后人感受到张英胸襟的宽广,也许你知道落凤窝的故事。“只可棺(官),上加棺(官),不可移棺再葬。”所以出了双宰相,伴随着他们一路求学,上京为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不忘嬉子湖的深情厚谊,一生如水清廉,以此作为报答。

今天,嬉子湖虽未培养出父子双宰相,但会在未来培养更多的“宰相”,不是吗?

桐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桐城优质大米以其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桐城的鱼也种类繁多。我们的嬉子湖早年盛产体白如银的银鱼,而今,它每年奉献的长臂青虾达几十万斤。现在,来嬉子湖参观,垂钓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桐城,又是文派的故乡,桐城派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二千多种创世之作,更铸造了千百位作家,方苞、姚鼐名噪一时。桐城派文人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五四运动后,桐城派没落了,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不想去辩解什么。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对它的评价就交给后来人吧!

桐城,用千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养育了过百万的人口。在这方沃土上,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名胜古迹犹如牛毛细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每一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卷。”这是前人所述的,也是我想说的。忆往昔,桐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桐城学子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