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作文(1)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发奋作文(2)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发奋作文(3)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发奋作文(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发奋作文(5)
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对面的雕塑园,我对其中一座雕塑印象深刻,这座雕像题为“腥风血雨”。
这座雕塑记录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无家可归的人们,有儿童,有少年,有青年,还有老年人。
有位老年人站在只剩下大门的“家”前,身穿破烂的衣服和草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倚着老爷爷站在那里,她的.眼神是那样无助,好像在说:“救救我们吧!”他旁边的年轻人挺身而出,虽然身上的军装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全身上下布满伤痕,虽然无家可归,但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充满了坚定,他告诉我:他不会软弱,他会坚定地打跑日本人,让日寇还我江山!
在他们三人的左侧,还有一对母子,母亲轻轻俯下身子,一边用双手保护她唯一的孩子,一边四处寻找食物,那怕是一些可以吃的东西。她的孩子用瘦弱的小手,轻轻地摇着老爷爷,好像在问,“您可以吃东西吗?”
日寇入侵,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同胞惨遭杀害。但是,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反抗侵略!反抗日寇!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我们一定要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历史教育我们,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时时牢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发奋努力,建设好国家,永远不再受人凌辱和侵犯!
中关村三小五年级:徐瑷桐
发奋作文(6)
看看这生不如死的牢房里,司马迁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史记》。他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埋头奋笔疾书着,司马迁的眼睛快要搭下来了,渐渐地,渐渐地,他的'眼皮快要闭紧了,又突然睁开来,也许,他想到了父亲的史书还没完成,于是他又继续写着,他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运转着。不知经过多少个昼夜,史书终于完成了,父亲的愿望完成了,他在人生中的价值完成了!
司马迁这种顽强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江苏南京秣陵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刘怡
发奋作文(7)
从现在开始发奋读书900字
高考是我人生中必须经过的一次考试。我曾经无数次地面对作业和书本想,大家都何苦要这么累,这么拼命呢?而这个假期快到末尾的时候,我终于发现,对我而言,有高考是幸运的。
且不说高考是一次机会,或者高考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等等。这些要么已经具有普遍性,要么只是拿现在和过去比。最幸运的人,应该是自己的理想与高考处于同一个方向上的人。而我就属于这最幸运的人。
现在有许多职业都不需要高中学到的许多知识,随便问一个家长,有多少人能够回忆起高中时所学过的内容呢?几乎所有的家长,因为职业不需要,大部分的高中知识都忘记了。现在有很多高中生也是这样,因为没有目标,或者高考和自己的理想不在同一个方向而对学习感到枯燥。而我的理想是研究天文。看看现在我所学的重点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无一例外是研究天文学的基础。语文能够帮助我写出更有条理、更漂亮的论文;数学是一切理科的基础;如果我将来能够出国研究,与外国学者交流,就需要一口好英语;物理使宇宙变得可以掌握;我们通过探索和测定星球上的物质、元素来确定星球的各种性质;寻找外星生物需要用到生物领域的知识。我现在重点学习的六门学科,正好都是在为我的理想服务。当然,我也很喜欢哲学。唯一可惜的`是,地理学科我们学习《旅游地理》,而有一本选修课本整本都是天文,我们却没有选它。
因为我对天文的热爱,我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忍不住翻看天文书籍。如果没有高考,我或许会浪费好几年的时间去看一些天文书籍。而因为知识有限,我只能看懂一些表面现象,对于现象后的本质却一无所知。只有高考,才能够让我在现在静下心来学习,为我的理想打下基础。
全国最好的天文系在南京大学。在湖南,考上南京大学天文系需要630分,而我现在的成绩大概是600分。也就是说这个目标稍微有点偏高。但是我觉得,想要和更好的老师、同伴一起研究天文,就必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挥洒更多的汗水。研究天文是很需要吃苦的,稍微偏高一点的目标恰好也能培养我吃苦的能力。培养吃苦又怎么不是为我的理想打基础?我现在奋斗了,不仅仅能够上一个好大学,更能够在知识和心理两方面为研究天文做好准备。
一切都已经很清晰了,因为我这么好的运气,只要我从现在开始奋斗,就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从现在开始,发奋读书!
发奋作文(8)
坚持不懈,发奋成功
问世间“志”为何物?直教人事事都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联:“有志”才能“事成”,若无“志”则“事”不成。
话说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最后他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懈发奋,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成就一番大事。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很多: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最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应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然而五岁即可“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却只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后“泯然众人矣”。若“仲永”因其才而立志,那么结局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很多人都有志向却不见成功,是正因志向不贴合客观实际只是空想或幻想,那么又怎样能成功呢?
必须要有一个恒定的志向并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发奋才会有所成就。这就是说:不能这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那么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发奋,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做再简单的事也不尽如人意。
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生活的岁月,已抹去了我许多的回忆,但儿时妈妈对我说的:“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却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难以忘怀。
在我读幼儿园时,妈妈给我报了少年宫的硬笔书法班。当时,我的兴趣可大了,上课时专心致志地听,认认真真地写。可那一个个简单的方块字,在我的笔下挥涌出来,横看竖看,总像是一个不倒翁,东歪西倒。
记得有一次,老师发了一张字帖作为家庭作业,我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完成后,交给妈妈检查。妈妈细看之下,立刻指出我写得不好的地方,要求我按照字帖,重新写一遍。这回,我丝毫不敢怠慢,望着字帖,回忆老师教的方法,一撇一捺地写起来,没多久,一张工整的字帖就交到妈妈的手中。谁知,满以为过关的我还是得到妈妈的批评。
原来,我有几个字的结构写得不好。于是,妈妈便耐心地讲解,并手把手地教我写。我十分发奋地学着去写,可我把字帖写穿了一个洞,我便对妈妈说:“这个字少写一次没关联吧。”但妈妈却严肃地说:“怎样能这样,这个字少写一次就少了一次练习的机会,应对困难,不是选取逃避,而是要克服它,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坚持,就必须能学好书法的。”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心想:妈妈说得真有道理,正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什么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
于是,我重新画了一张又一张字帖,不断临摹,不断练习,光是一个字就练习了20多次。最后,一幅工整漂亮的字帖展此刻我和妈妈的眼前……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继续坚持不懈地练习写字。字体变得越来越工整,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数年,但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时给我鞭策和启迪,教会我遇到困难,都要勇于应对,发奋克服,只有坚持不懈才会取得成功。
有志者能成事
志,乃要有所作为的决心;成,是为有所成就。凡学业、事业,小至应试中第、谋取官职,大到江山社稷、民族兴旺,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有志之人。
“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必须能够做到!”这不是一句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这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民的“志”,它让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年代,义无反顾地揭反封建之旗帜而起,用无比犀利的笔去唤醒沉睡的民众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当初,热衷于自然科学的青年鲁迅,觉醒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壮的中国民众若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材料,或当麻木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是毫无好处的,于是他拿起了笔,愿“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如此刻骨的选取,如此坚定的志向,让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昆仑。
俯首皆拾的桩桩事例无不说明了“志”对于“成”的重要。无志之人犹如置身于茫茫荒漠看不到绿洲而唯有汗竭而亡。
五岁即可“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只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后“泯然众人矣”。更有无“志”而“江郎才尽”者,比比皆是。若“仲永”“江郎”者因其才而立志,我们的祖先也许就有太多的“爱迪生”了。
然而立志易,成就难。西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僧皆有去南海之志,然,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者一瓶一钵至矣。为何?只为富者只“欲”未动,而贫者不懈发奋。如此,富者只是空想,即所立之志毫无付诸行动,这般纸上谈兵,与无志者有何两样?
正因有志,小溪汇成了大海;正因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绿叶;正因有志,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我们的梦想吧,正因我们有志,并会为梦想拼搏的,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站在山顶的那个就会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