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书上的作文(实用4篇)
比以前懂事了
2024-06-05 00:06:24
其它
议论文

作文书上的作文(1)

翻开那本小学课本,看着那上面稚嫩的字迹,我仿佛又看见您手中拿着一根小小的粉笔,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用那只写满了岁月痕迹的手写下一个有一个柔美的字。

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每当我们有疑问时,您总会及时解答。您是一位慈爱的奶奶,当我们因年少不懂事胡闹时,您总会给我们一个暖和的微笑,然后为我们处理烂摊子。您是一位体贴的朋友,当我们又不敢和别人说的小秘密时,总会抱着您,在您的耳边轻轻诉说。

仍旧记得:二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出了车祸,再也没有回来。那时的我们还不懂这意味着什么,还认为他是去了哪里玩,还笑嘻嘻的和您开着玩笑。那时,您第一次冲我们发了火。您的脸上全是泪水,颤动着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不是好玩的`事情,这意味着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回来了,懂吗?”我们好像知道了,他不是去哪玩了,而是去了天堂。那一节课,我们和您一起哭了一节课。

后来,您退休了,离开了我们。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法。因此,我们失去了联系。

老师,如今我已初三。在这些年里,每当我想要抛却时,便会想到您。我时刻都记着一句话:我是您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给您难看。

老师,如今您给我的所有东西就只有那几本小学语文书上的字迹了。每当我想您时,我就会翻开那些书,想象着您在我的身旁,为我加油。

老师,放心,您交出来的学生一定不会给您难看的。


作文书上的作文(2)

诸位一定觉得说感恩有些多余,教科书上已经说得足够详细。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传统。十八世纪的传教士惊愕于没有宗教洗礼的中国竟有如此的道德传统(见诸《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古代没有歌星影星,孝子孝女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孟红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病危的婆婆想喝汤,家中又没钱买肉,遂割股煨汤呈给婆婆。婆婆喝下几天后含笑而逝。

这便是中国人推崇的所谓感恩,或曰书上说的“感恩”。张爱玲认为“割股煨汤”只有“疯狂的恋人”才会做。为了婆婆临死前吃炖肉,儿媳妇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这完全是一种扭曲的孝道。区分某种孝行是否出于感恩并不是看这孝行有多么悚人,而是要关注一下驱使孝行发生的动因。

孝是礼儒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孝是自上而下的,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得以宣扬。一切过分的举动——包办婚姻、子从父命,在孝或曰感恩的大旗下得以合理合法。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颇受世人推崇。其中有一篇确实我忍不住脊背发凉。汉代郭巨,家贫。生了个男孩(已经三岁了)。巨害怕抚养孩子会影响供养老母,遂语其妻:“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他的理由倒还充分——“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呜呼,要孝道不要人性焉!

这便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感恩。埋儿奉母不但会赢得极高的社会评价,还会从“察孝廉”的选官制度那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这无异于上终南山去做隐士。从动因上看,此类孝行不是感恩,而是一种吞没一切的,集体无意识的热情。

传教士初到中国的确是被中国的道德水平怔住了。然而当他们与中国人交往,一天天加深了了解之后总算看清了中国人的狡诈、欺骗、丑恶的一面(详见《中国人的宗教》)

这并不足为奇。中国人的道德实质上是“道”(或曰礼乐)而非“德”(或曰思想品德)。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在于动机。传教士认为中国人未经宗教洗礼是不对的。中国人信仰的是人际关系,后来演变为礼乐。一切传统“美德”皆指向统治阶级,并由他们垄断对于感恩在内的一切道德标准的最终解释权。

因而,中国人的道不是德,即使是道也仅仅是统治者的道。中国人的道仅限于“谢主隆恩”。而劳动人民得不到丝毫的精神慰藉。并且在礼乐的大旗下,这些都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扬歌颂的。

这样的孝、这样的感恩、这样的道德结果怎样呢,这是有史可稽的。礼乐自产生以来遭遇过两次危机。一次在战国,所谓“礼崩乐坏”,诸侯称王、食九鼎(如楚)。此时道有多么沦丧正史野史已经写得足够叫人触目惊心了。

另一次发生在近代中国百余年民主革命大浪潮中。彼时,“打倒孔家店”是街头巷尾的流行语。推翻了礼乐又能如何?无非是又一轮无休止的政治迫害与权力厮杀。缘何?中国人习惯了尊卑分明的阶级体系,不会用那颗温热的心去感知、感受、感动、感恩。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缺少人文关怀的,庞大的精神泡沫和思想统治的机器。

故而,学会感恩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从中国的历史、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来看,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感恩。

近几年,有了“感动中国”这一奖项,是个进步。当然,这是不够的。学会感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感恩不再成为话题的时候,才能算大功告成。在此之前绝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已经看到,几千年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不该有丝毫的优越感,一切尚需从头开始。


作文书上的作文(3)

诸位一定觉得说感恩有些多余,教科书上已经说得足够详细。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传统。十八世纪的传教士惊愕于没有宗教洗礼的中国竟有如此的道德传统(见诸《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古代没有歌星影星,孝子孝女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孟红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病危的婆婆想喝汤,家中又没钱买肉,遂割股煨汤呈给婆婆。婆婆喝下几天后含笑而逝。

这便是中国人推崇的所谓感恩,或曰书上说的“感恩”。张爱玲认为“割股煨汤”只有“疯狂的恋人”才会做。为了婆婆临死前吃炖肉,儿媳妇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这完全是一种扭曲的孝道。区分某种孝行是否出于感恩并不是看这孝行有多么悚人,而是要关注一下驱使孝行发生的动因。

孝是礼儒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孝是自上而下的,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得以宣扬。一切过分的举动——包办婚姻、子从父命,在孝或曰感恩的大旗下得以合理合法。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颇受世人推崇。其中有一篇确实我忍不住脊背发凉。汉代郭巨,家贫。生了个男孩(已经三岁了)。巨害怕抚养孩子会影响供养老母,遂语其妻:“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他的理由倒还充分——“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呜呼,要孝道不要人性焉!

这便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感恩。埋儿奉母不但会赢得极高的社会评价,还会从“察孝廉”的选官制度那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这无异于上终南山去做隐士。从动因上看,此类孝行不是感恩,而是一种吞没一切的,集体无意识的热情。

传教士初到中国的确是被中国的道德水平怔住了。然而当他们与中国人交往,一天天加深了了解之后总算看清了中国人的狡诈、欺骗、丑恶的一面(详见《中国人的宗教》)

这并不足为奇。中国人的道德实质上是“道”(或曰礼乐)而非“德”(或曰思想品德)。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在于动机。传教士认为中国人未经宗教洗礼是不对的。中国人信仰的是人际关系,后来演变为礼乐。一切传统“美德”皆指向统治阶级,并由他们垄断对于感恩在内的一切道德标准的最终解释权。

因而,中国人的道不是德,即使是道也仅仅是统治者的道。中国人的道仅限于“谢主隆恩”。而劳动人民得不到丝毫的精神慰藉。并且在礼乐的大旗下,这些都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扬歌颂的。

这样的孝、这样的感恩、这样的道德结果怎样呢,这是有史可稽的。礼乐自产生以来遭遇过两次危机。一次在战国,所谓“礼崩乐坏”,诸侯称王、食九鼎(如楚)。此时道有多么沦丧正史野史已经写得足够叫人触目惊心了。

另一次发生在近代中国百余年民主革命大浪潮中。彼时,“打倒孔家店”是街头巷尾的流行语。推翻了礼乐又能如何?无非是又一轮无休止的政治迫害与权力厮杀。缘何?中国人习惯了尊卑分明的阶级体系,不会用那颗温热的心去感知、感受、感动、感恩。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缺少人文关怀的,庞大的精神泡沫和思想统治的机器。

故而,学会感恩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从中国的历史、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来看,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感恩。

近几年,有了“感动中国”这一奖项,是个进步。当然,这是不够的。学会感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感恩不再成为话题的时候,才能算大功告成。在此之前绝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已经看到,几千年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不该有丝毫的优越感,一切尚需从头开始。


作文书上的作文(4)

在家中,我的书柜里摆放着许多书,其中有一本是我最喜欢的课外书,他是不同寻常的,因为这本书见证着我和郭航宇的友谊。

记得有一天,郭航宇来我家看书,于是,我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绿野仙踪》借给了他。他接过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不知不觉,已经快六点了,郭航宇的妈妈叫他回去吃饭,他只好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快步走出了我家。可没过多久,他又跑回来了,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指了指这本书说:“你能把这本书借给我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啊,我这两天正看着呢。我犹豫了一下,但是看见他一脸期盼的样子,于是我就直接把书递到他手上,顿时,他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微笑,道了谢后,便欢欢喜喜地走了。

几天后,郭航宇将书送了回来,只见,他拿着书,支支吾吾地说:“我……不小心撕坏了一页。”没事,掉了再贴上就行,不影响看。“我满不在乎地说道。他立刻松了一口气,于是,郭航宇和我一起剪下一截胶条,把撕掉的那一页贴好了。望着那本再次完好的书,我顿时感觉我和他之间更近了,也让我明白了对自己的好朋友要学会宽容,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