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材料 作文(1)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给材料 作文(2)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给材料 作文(3)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现在一个个饿得不行了。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喝完后,重耳问道:“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大家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也很内疚。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这时有人献计说:“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知道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后来就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有感慨。为怀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直流传至今。
给材料 作文(4)
从近两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新材料作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寓言型
寓言型是指材料作文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故事来组成,不过它强调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尽可能的丰富,以便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
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应对策略:一是读懂材料。作文的寓言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情境,而虚构的情节又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关,阅读这样一段虚实相间的故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材料意义的提炼。
-漫画型
漫画型是指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作文的要求是把图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及包涵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一个孩子踩在西瓜皮上摔倒了……
应对策略:一是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另外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审出夸张变形的部分也就是漫画突出的部分,弄清楚它的本质是要表达什么,才能从中挖掘出主题。
二是领会把握主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画面形象的基础上,弄清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形象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型
对比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两则构成,并且两则材料事例构成对。
应对策略:可采用求异法,即从本质上找出两则材料的不同点,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然后根据这个结合点结合材料有关内容进行构思立意。
-评论型
评论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
应对策略:可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入手来确定文章的写作思路。
-联想型
联想型是指提供的材料往往给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往往是有一则诗歌或诗歌的几句来组成。
应对策略:一是吃透材料。二是概括观点。可依据诗歌,让诗歌的寓意统率全篇,用形象化的笔法诠释道理;也可摘录诗中的某些句子作为引子,再举例论证等。
在此类作文备考中,考生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命题特点。
这种给材料作文的方式同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寓言,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漫画,还可以是表格等)身上,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文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更能引起各方面对作文内容的重视。这种命题形式,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不仅达到了命题者的意图,而且受到了一致好评。
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材料作文以“材料”为范围。这样在这种材料作文中,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考生的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无疑,这是在一个更大更自由的范围内提出了审题的限制性要求,也就是在发散性中强调了限制性。总之,这种材料作文的形式、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具有极大的思维空间张力。
-其次,关注取材范围。
在弄清了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后,还要关注材料作文的取材范围,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从近两年高考的材料作文题目来看,考生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A、关注现实生活
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甲卷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材料作文,20XX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这一调查结果正式公布于20XX年4月21日。这些数据是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的,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意义。又如20XX年全国卷Ⅰ(河北、河南、陕西等省用)的材料作文,图画通过一个孩子踩着一块西瓜皮而跌坐在地,孩子的“家庭”“学校”“社会”却认为“出事了吧!”这种生活现象,讽刺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行为(遇到挫折、犯错误、出了问题等)的过度关注(心疼、埋怨、责怪、嘲笑等)的生活现实。
B、关注创新意识
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乙卷关于“乌鸦学鹰”的材料作文,文题在寓言故事最后增加了让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情节,从而暗示对这则寓言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即把乌鸦当做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又如20XX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等用)的材料作文,它取自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它符合当前科技创新的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C、关注诗歌联想
如20XX年高考山东卷的材料作文,它引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哲理诗《星星》:“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要求根据读这首诗所产生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又如20XX年高考北京卷的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及对这两句诗的解读,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D、关注祖国语言
如20XX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它列举了在汉语里“三”所构成的很多词语,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要求考生根据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又如20XX年高考湖北卷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作文,从而引导考生认识母语的无比重要,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热爱母语的精美瑰丽。
想要在高考考场上写出出彩的作文,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就应写出自己的特色。
在复习备考阶段,考生首先要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寻找自己的特色。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或听说过的让人心有所动的事,或曾有过的很好的构思,写过的成功文章等,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应该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项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各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不同,所擅长的文体也不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你擅长什么,通过对自己历来作文的归类就可以得到答案。只要题目允许,考场上你就要尽量用己所长,用自己独有的题材、熟悉的体裁,展示自己的特色。在备考阶段,最好能坚持一周一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细致推敲分析,锤炼出几篇成功的文章,做好迎考的准备。
给材料 作文(5)
自从20XX年材料作文“漫天飞舞”的情形出现以后,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命题者命题点有的是现实故事、寓言故事、还有的是言论、诗文、图文。可以说材料涵盖面广,丰富多彩。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依然以正能量为主,分别是:
恪守职业道德
弘扬青年人的担当精神
人文关怀
对考生价值取向的考查
更具体一点说:这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为:一条轨迹——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两个维度——发现生活、丰富心灵;三个注重——注重观察、注重感悟、注重体验;四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高峰体验、科学体验;五个关注——“我”与社会生活、“我”与人生感悟、“我”与哲学思辨、“我”与青春成长、“我”与历史文化。
预计20XX年高考作文,依然会坚持这些方向,特别是可能对考生思辨力考查趋势加强。
给材料 作文(6)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的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在介山,还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据说,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的由来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给材料: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现在一个个饿得不行了。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喝完后,重耳问道:“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大家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也很内疚。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这时有人献计说:“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知道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后来就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有感慨。为怀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文章: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给材料 作文(7)
人生匆匆,总是会错过很多机会。像我,就常常忽视了机会的重要,总是被身边的一切一切扰乱了头脑。如今,后悔的事数不胜数,而每一件事总想让自己有挽回的余地,上帝如果再给我一次进会,我不会挑剔,就是让我重生一次。
我想,我,从我出生的那天就注定了我的外貌、性格、道德,一切的一切。
1993年2月8日,我出生那天,上帝给了我美丽的外表,捉摸不定的性格,时好时坏的道德观念,倔强的脾气……美丽的外表给我带来了许多赞美,曾经何时,我也自豪,我也骄傲,但是,时间的变迁,它给我带来的只有烦恼。所谓人言可谓,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用:一件小事,可以说大了,同样一件大事也可以说大了,但是究竟是大是小,却成了迷。现在的社会:乱!乱成怎么样了?新闻天天有,但是新闻是有保留还是夸大了?不知道,走在街上,连白天也要环顾四周,生怕那些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越美丽,越会惹祸。上帝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选择重生,拥有平凡的外貌。
捉摸不定的性格,使我自己也常常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想怎样。有时我的性格坚强,被辱骂,被蔑视,被放弃,被成功一次次唾弃,我都不会流下一滴泪。但同时,我又是那么软弱。被误解了,就埋下自己在被窝的痛哭,没有一点勇气去解释,因为害怕面对他们;被压力打倒了,只想要使自己颓废;被激怒了,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许会张口就骂,也许会大打出手……上帝如果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选择重生,拥有唯一坚强的性格。
坏的道德,使我背负了许多罪名;倔强的脾气,使我差点走上到了歪路……
上帝如果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挑剔,我想我会选择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