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文素材(推荐5篇)
雨落心尘
2024-05-31 09:33:30
其它
其它

屈原作文素材(1)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作文素材(2)

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屈原作文素材(3)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一

屈原,姓芈(mǐ),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20xx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二

屈原名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屈原上下求索的执著,也能看出他漫长求索过程中的艰辛。这句诗之所以著名,大概还因为它几乎写出了人生的普遍状态和必然命运: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完成征程需要不断在迷茫中探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说明:九死不悔,何其执著!执著当然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执著追求的,必须是“余心之所善”,这样才可能不悔。正如孔子所言,“求仁得仁,又何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与众不同,绝不苟合)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坚定信念,端正忠直)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涉江)(对故国的眷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涉江)(面对污浊的、丑恶的社会,要洁身自好;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作文素材(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词正是屈原胸怀鸿鹄之志的真实写照,集中体现了他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坚强信念,深刻表达了他力挽狂澜、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

屈原生活于战国时代,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系贵族出身,明于治乱,长于辞令,早年曾经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官居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

战国时期,正值七雄争霸、烽火连绵。以国力而论,当时只有秦国和楚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尤以前者占有较大优势。在楚国内部,贵族利益集团众多,阶级矛盾突出。面对内忧外患,为了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迎难而上。对内,他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对外,从实际形势出发,他提出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坚决主张联齐抗秦。这样一来,使得楚国曾经一度国富兵强而威震诸侯。可是有谁知道,屈原原本一心为国为民,但是由于其内政外交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以致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相张仪由秦至楚,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出兵伐秦,均遭惨败,便派屈原出使齐国,意欲重修旧好。在那期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瓦解了齐楚联盟的计划。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屈服于秦。屈原随即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怀王被秦国邀约,相会武关并遭扣留,最终客死他乡。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面对国破山亡,屈原悲愤难捱,遂跳入汩罗江,以身殉了一生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据史料记载,屈原在两次流放中,先后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在这些诗歌之中,屈原尖锐地抨击了当时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流露出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进行吊唁。渔夫们自发性的划起船只,在江面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里,说是要喂饱鱼龙虾蟹,让它们不要去咬他的身体,人们见后争相仿效,并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而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棕子。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从此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藉由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从来没有废止过,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一直得以延续和传承。时空阻隔,屈原离我们已经实在太遥远了,以至于没有任何印象。屈原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其实已经早就不再是他的音容笑貌,而是他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与会人员一致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力,由此略见一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请记住,每一年的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缅怀“屈原”!


屈原作文素材(5)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屈原一

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屈原二

怀王客死,顷襄即位,屈原孤立,流放江南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29),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屈原三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

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节气习俗,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