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作文(集锦5篇)
平凡人的事
2024-06-07 01:51:18
其它
读后感

醉翁亭作文(1)

【篇一:我与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滁州市琅琊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我将前往此地,欣赏这曾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经常出游的地方。

一路步行上山,山上秋风萧瑟,一片片落叶装点了清澈的水面与道路,如同为大地穿上了一件枯黄的秋衣。樟树却披着一身绿叶,在只剩下枯枝的树林中,显得格外耀眼,如同一块翡翠,这也许就是欧阳修在此出游的原因吧。

走进醉翁亭,仿佛还能听见落叶的声音,坐在亭中,四周都是山,一眼望去,树叶已经凋零,草却依然是绿色,微微泛着黄色。醉翁亭的四角高翘,宛如鸟翅,正对应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有亭翼然”,突显出了它的幽静。在它的旁边有一片泉水,泉水清澈见底,仔细听,还有潺潺的流水声,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临于泉上着”相对应。走进古梅亭,又是一处风景,只见,一颗梅树亭亭玉立,上面的叶子虽没有凋落,却也泛着点金光,树梢上,一粒粒豆大的花苞,已经立在上面,像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欣赏着,我突然想到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啊!梅花不畏即将到来的严寒,努力的绽放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我不经感叹到,同时也陶醉在其中,步行来到宝宋斋。

里面有几块大碑,上面刻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被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站在碑前,一阵阵“书香”扑鼻而来,我贪婪的吸了几下,仿佛这“书香”下一秒就烟消云散了。据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他被贬到滁州做知府时所写的。文中描写了滁州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其中有一脍炙人口的佳句更是家喻户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从全文看,作者被贬本应该感到抑郁,可我却感到了作者在山林中与百姓一齐赏景的乐趣,体现出了作者的心胸豁达,与民同乐的情怀,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作者能把琅琊山写的这样美,一定是常去山上游玩,以此来排遣生活的苦闷吧。

欧阳修的这种豁达,以及他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正是我所缺少的,我应该向他学习。

【篇二:我与醉翁亭作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时光流转,我似乎听到那仕途失意的诗人对酒当歌,那一点点宁静的醉意,安顿了山野落花中的大自然。

我的手轻轻抚摸着醉翁亭里日渐斑驳的墙壁,你可曾记录下千年前欧阳修肆意挥墨的背影?也许现在这渲染在墙壁上的浅黛黑晕曾经沾染过他深情的墨华……回答我的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不知何时栽种的翠竹郁郁葱葱,攀过那墙壁,在最为丰醇的秋色里绽放出最为蓬勃的青绿。阳光透过翠竹,被切割成小块小块的明媚忧伤,安详地在地上泼洒光辉。我感受到《醉翁亭记》里如出一辙的潇洒。

我兀自走道一株古梅树前。它的枝干盘虬卧龙般交错,铭记着岁月的沧桑。几千年的风起云涌,静静藏匿在树干厚重的文理之中。它经历过刀光剑影也见证过兴衰成败。然而这些似乎都转头既空,只在树干上留下象征的痕迹。我站在古梅树下,伫立凝望它舒展的树干。古梅现在就像安详的老者,静静低头看着我们的欢乐。我豁然开朗了。现在的我是快乐的,而当年的欧阳修必定也是快乐的吧。他一定曾盘膝坐在这株自己亲手种植的梅树下,和大家一起开怀畅饮。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着滁州的百姓们安居乐业,必定也会抚着梅树尚且稚嫩的树干而欣慰吧!他为民而乐,他与民同乐。而古梅小心珍藏着欧阳修的欢乐,几千年前,梅树已然积淀了欧阳修的灵魂。我仰望的古梅树,它依然那样安详,阳光把枝叶那繁密的.影子投到我的脸上,蒸腾着淡淡的清香,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庞。“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阳……”怎样的美,让欧阳修深深陶醉?一条小径在我眼前伸展,渐渐融入一片竹的青翠。“曲径通幽”我立刻想到了着个词。我想,我若是画家,定要用极纤细的笔,细细绘一卷最美的风景画,流连于每一分色彩的参差工,勾勒出每一片树叶的风华:一边是茂密的树林,绿得怡人,绿得空矿,深邃而优雅,那绿似乎能透过我的眼睛把我的心涤荡得如初生般清澈,而另一边却是极美的山景。青黑瓦墙外的远山,似乎笼着一层迷迷蒙蒙的雾,是否在诉说千年前另一人的迷醉?浅黛色的山在一片耀眼的阳光下几乎有些虚幻,是否又是他那一刻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人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那是从心底得到的逍遥而又把情寄托与酒。千年前的欧阳修终于感受到了他的醉翁亭。千古之间,总会有一些错不过的相遇,同样的场景,或许同样的心情。冥冥之中我似乎懂得了欧阳修,即使远隔千年。


醉翁亭作文(2)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游记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时候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人的文字,本是极易煽动人心的。如此每每背来,总对那滁州的醉翁亭心生向往。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在我的想象中,该是一汪清亮的溪流顺势蜿蜒而下,卷起的水花像串串斜插在水中的珍珠;而环绕亭子的,必定是四壁若洗涤过的葳蕤的山壁——只是这终归是我的想象罢了。

这此的旅行,可谓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仓促,行囊简单,第一站便是滁州。小时便对这滁州的醉翁亭印象颇深,第一站当然便往了琅琊山的醉翁亭罢。此是后话,暂不多言。

沿一条小道向前,走到尽头便是琅琊山的入口。入了景区,眼前是一条隐在树木间的小径,名曰“琅琊古道”。这究竟是不是古道,我不得而知。也许当年欧阳修在此游玩时,便是走的这条道罢。只是看小径两侧那磨得光滑齐整的堆做一团的的石头,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的磨打与印痕。倘若真为宋朝所修葺,这石缝间怎会塞有厚厚的一层水泥。

此时虽为深冬季节,小道两边的林中却仍是郁郁葱葱。树林隐翳,却并不茫茫,给我以春天的希翼与温暖。树叶密密匝匝,其间漏下几弯空隙,像是特为阳光留下的。于是阳光像水一般,静静流泻于这一片树叶与小道上。往来的`游人也都静悄悄地,怕惊扰了这幅幽静的画卷。

不知不觉左边转出一座院落来,上题“野芳园”。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曾提到琅琊山的四季美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或许“野芳园”便源于这句诗句?倘若如此,就不得不赞叹这位题字者的匠心独运了。此外参观的另两座园林,也是取自欧阳修所做文中的诗句。将诗句嵌入整个游玩途中,真是巧妙而又得体。由于急着去拜访醉翁亭,野芳园也只是草草地逛了一圈。这其实不过是个后来修建的园子,其中展示了诸多名家来此参观后留下的墨迹。此外还有古人临写《醉翁亭记》的拓本,好像是文徵明所作,其潇洒飘逸之作,既有行云流水之意,又不失稳重端庄之态。若不是时间略有所迫,或许我还会细细观赏临摹一阵。

从野芳园走来,远远地就瞧见那棕色的树杈间,跳跃着一只黑色的鸟儿。走近前去,细细端详,说它是黑色似乎太委屈它了,这是一只暗蓝色的,黄嘴黄脚的鸟儿。它的尾羽特别华丽,像贵妇手中绣着黑色花纹的蓝丝绸折扇,极优雅地,不着一丝声响地打开来,矜持地摆几下儿,又收回去。有时在你期待它突然地开屏,它却故意逗你似的,一声儿不响;等你不耐烦别过视线,它便不停地开合自己的扇子。这鸟儿似乎是歇不得脚的,它常被某件物吸引,而不停移动它那元宝似的身子。我跟着它走走停停,竟不觉走到那通向醉翁亭的路了。这时我那可爱的小伙伴便倏地不见了。这可爱的鸟儿,难道你也知这里才有最美的风景,故而不动声色地早早地引我来到此地?

沿石板小径走一阵,再过一道石桥,前面便是醉翁亭景区了。醉翁亭处在园中央,那园子究竟叫什么,我却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叫做醉翁园罢?走进园子,眼前是一个十丈见方开阔的空地,从空地旁左侧那扇小门进去,是一个更为窄小的过道,过道两侧门上分别题着“有亭翼然”“山水之间”。这也是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词句。同样的诗句这时再读起来却又有不同:平日读来眼中只是一个个字符,现在再念这些诗句,便将其与眼前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读起来便有些趣味,也多了些意境。我想,今后再诵读《醉翁亭记》时,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今日所观到的一切,那对于我有些枯燥的文章于是在我眼中也就生动活泼起来。

醉翁亭,就在一堵粉墙后,正款款向我走来。也许就在千年前的这一天,欧阳修与三两好友在此开怀畅饮。酒入愁肠,化作幽怨泪。微醉的欧阳修想到自己一生仕途不济,心中不免悲凉。但仰头环顾四周,一城山水染透树的绿意,那风吹过时微微颤动着的绿,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就像笙箫玉笛悠扬的乐声,足以洗涤心中的万虑。不必说遒劲的松树,叮当的流泉,写意的山峰,也不必说灵兽在林间的啸鸣,苍鹰在云朵间的骄影,轻敏的鸟儿突然从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那散布在草窠间的野花,那白底黄斑的,娇弱地展开柔嫩的瓣儿的,就足以使人涌动一片柔情。如此悠闲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岂不快哉?或许如此之心境,才有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但一代文宗欧阳修之心境岂是我等所能猜测揣度,这终究只是我的遐想罢了。

醉翁亭就像揭去了面纱的女神,完完整整站在我面前了。她装扮得特别华丽:四檐上翘,檐下挂着喜庆的红灯笼,还装饰着五彩的脚踏祥云的骏马。亭子大概新上过漆,棕色或橄榄色的粗大木梁上雕饰着镂空的花纹,乍看似乎尤其漂亮。可是,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吗?它看上去精致大方且不失典雅,却让我感到这其中似乎确凿少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重修醉翁亭?保留原先的风貌不更好吗?”我看着这座已不能让心泛起涟漪的亭子,向父亲问道。

“大概那亭子经历了千年风雨,早破损得不成样子了。便重新修葺,使它恢复原貌吧。”我得到的只是一个令我不止于失望的回答。

为何一定要将它修饰得完美,完美得近乎不真实呢。我宁愿看被风雨留下印痕的一堆破木桩,至少那还留有历史变迁与时光流逝的印记。尽管现在的醉翁亭依旧很美,但我还是爱原先那个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

至于园中其余的风景,大都是后来才兴建的。只是园内一株腊梅,树梢末已簇拥了无数星星点点的腊梅花的——大概远远望去腊梅的树冠也像一朵悬浮着的黄色的云吧。据说这株梅花是欧阳修当年亲手栽培的,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茂盛。它立在这儿,默默接受着众人的仰止与膜拜,却一声不响。它只是微笑着,像一个身处尘间却看破尘世的圣人般微笑着。时光积淀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淡然,于是我眼前这棵老树呵,在我面前似乎也是一个睿智的老者了。

我抚摸着它,抚摸着它那粗糙的树皮。也许就在千年的某一天,欧阳修就立于那彼时还很幼小的腊梅下,任点点梅花落在怀中;也许欧阳修也曾抚梅叹息,两三点泪滴落于花瓣上,寄予那无限的忧思;也许……梅树旁走过一个身影,行步匆匆,他似乎要停下步来,他似乎要给我说些什么,但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使他不停地向前走去,留给我的只是一个背影,一个匆匆的背影。也许那就是欧阳修罢?我曾猜测,但那一切的幻影只是我的猜测罢了,我什么也无从知道。只是那繁密的腊梅花仍闹哄哄地开着,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出了醉翁园,抬头瞧见圆拱门上题有一副匾额,名曰“醒园”。是啊,醒酒的人已经醒了,醉翁也不再纵酒狂欢了。我们,也该从梦中醒来了。

从醉翁园向左拐,路道边有一束穿梭于岩石滩间的水流,跟着它走,不久就到同乐园了。同乐园据说是古代一位太守再重新修葺这座庭院时,根据欧阳修诗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取了如此别致的园名。

同乐园在我印象中似乎并不大,但园内布置得十分雅致,好像是安徽一家很有名的建筑学院设计的。进园沿着左边的长廊走到尽头,就到了欧阳修纪念馆了。欧阳修祖辈都是做官的,但由于为官清廉,以致在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母亲都没有钱供欧阳修上学。母亲就到附近寻来了草杆,硬是用草杆在沙地上一笔一画教会欧阳修学会习字。母亲的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字都要练工整了才可歇笔。大概正因为自小就在母亲严厉督促下读书习字,欧阳修才练得一手好字与文章。这就是被世人传为美谈的“画荻教子”。

想来伟人的诞生,不可不需父母的严厉教诲与勤奋不放松的自制。倘若没有这点,伟人也就不足以成为伟人。也许那些自小天赋秉异的孩子,如果并不加以勤勉的督促,那样他的天赋与才华也会慢慢磨耗殆尽,而不足以成为天才了。

游览纪念馆,纵观欧阳想想一生。他的为官之路,就像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一会儿坠入深谷,似乎永远都爬不上来了,但忽的又一个高峰,将其送入云端。欧阳修性格耿直,而在那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宋王朝中并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一生多次被贬,却永远改不了这令权贵不舒服的性情。他在我眼中,总是一副乐呵呵的老头儿的模样,似乎从不为世事所烦恼。有人为升官发财而轻易低下了高贵的头,但欧阳修虽多次遭受贬官的打击,却仍在官场中处事天真得像个孩童,从不肯巴结权贵。而当宋朝皇帝提拔欧阳修为殿试的主考官,他却大力改革科举那艰涩奇险的文风,倡导文章要朴实敦厚,也因此为皇帝选拔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是因欧阳修发现才华而举荐给皇帝的。如此说来,欧阳修岂不是为宋朝文学史上杰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昏落幕。血一般的残阳抹亮了半面山坡。几只晚归的鸟儿互相追逐着朝林间飞去。夕阳下,它们投射于地面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醉翁亭作文(3)

小时候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人的文字,本是极易煽动人心的。如此每每背来,总对那滁州的醉翁亭心生向往。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在我的想象中,该是一汪清亮的溪流顺势蜿蜒而下,卷起的水花像串串斜插在水中的珍珠;而环绕亭子的,必定是四壁若洗涤过的葳蕤的山壁——只是这终归是我的想象罢了。

这此的旅行,可谓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仓促,行囊简单,第一站便是滁州。小时便对这滁州的醉翁亭印象颇深,第一站当然便往了琅琊山的醉翁亭罢。此是后话,暂不多言。

沿一条小道向前,走到尽头便是琅琊山的入口。入了景区,眼前是一条隐在树木间的小径,名曰“琅琊古道”。这究竟是不是古道,我不得而知。也许当年欧阳修在此游玩时,便是走的这条道罢。只是看小径两侧那磨得光滑齐整的堆做一团的的石头,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的磨打与印痕。倘若真为宋朝所修葺,这石缝间怎会塞有厚厚的一层水泥。

此时虽为深冬季节,小道两边的林中却仍是郁郁葱葱。树林隐翳,却并不茫茫,给我以春天的希翼与温暖。树叶密密匝匝,其间漏下几弯空隙,像是特为阳光留下的。于是阳光像水一般,静静流泻于这一片树叶与小道上。往来的游人也都静悄悄地,怕惊扰了这幅幽静的画卷。

不知不觉左边转出一座院落来,上题“野芳园”。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曾提到琅琊山的四季美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或许“野芳园”便源于这句诗句?倘若如此,就不得不赞叹这位题字者的匠心独运了。此外参观的另两座园林,也是取自欧阳修所做文中的诗句。将诗句嵌入整个游玩途中,真是巧妙而又得体。由于急着去拜访醉翁亭,野芳园也只是草草地逛了一圈。这其实不过是个后来修建的园子,其中展示了诸多名家来此参观后留下的墨迹。此外还有古人临写《醉翁亭记》的拓本,好像是文徵明所作,其潇洒飘逸之作,既有行云流水之意,又不失稳重端庄之态。若不是时间略有所迫,或许我还会细细观赏临摹一阵。

从野芳园走来,远远地就瞧见那棕色的树杈间,跳跃着一只黑色的鸟儿。走近前去,细细端详,说它是黑色似乎太委屈它了,这是一只暗蓝色的,黄嘴黄脚的鸟儿。它的尾羽特别华丽,像贵妇手中绣着黑色花纹的蓝丝绸折扇,极优雅地,不着一丝声响地打开来,矜持地摆几下儿,又收回去。有时在你期待它突然地开屏,它却故意逗你似的,一声儿不响;等你不耐烦别过视线,它便不停地开合自己的扇子。这鸟儿似乎是歇不得脚的,它常被某件物吸引,而不停移动它那元宝似的身子。我跟着它走走停停,竟不觉走到那通向醉翁亭的路了。这时我那可爱的小伙伴便倏地不见了。这可爱的鸟儿,难道你也知这里才有最美的风景,故而不动声色地早早地引我来到此地?

沿石板小径走一阵,再过一道石桥,前面便是醉翁亭景区了。醉翁亭处在园中央,那园子究竟叫什么,我却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叫做醉翁园罢?走进园子,眼前是一个十丈见方开阔的空地,从空地旁左侧那扇小门进去,是一个更为窄小的过道,过道两侧门上分别题着“有亭翼然”“山水之间”。这也是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词句。同样的诗句这时再读起来却又有不同:平日读来眼中只是一个个字符,现在再念这些诗句,便将其与眼前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读起来便有些趣味,也多了些意境。我想,今后再诵读《醉翁亭记》时,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今日所观到的一切,那对于我有些枯燥的文章于是在我眼中也就生动活泼起来。

醉翁亭,就在一堵粉墙后,正款款向我走来。也许就在千年前的这一天,欧阳修与三两好友在此开怀畅饮。酒入愁肠,化作幽怨泪。微醉的欧阳修想到自己一生仕途不济,心中不免悲凉。但仰头环顾四周,一城山水染透树的绿意,那风吹过时微微颤动着的绿,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就像笙箫玉笛悠扬的乐声,足以洗涤心中的万虑。不必说遒劲的松树,叮当的流泉,写意的山峰,也不必说灵兽在林间的啸鸣,苍鹰在云朵间的骄影,轻敏的鸟儿突然从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那散布在草窠间的野花,那白底黄斑的,娇弱地展开柔嫩的瓣儿的,就足以使人涌动一片柔情。如此悠闲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岂不快哉?或许如此之心境,才有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但一代文宗欧阳修之心境岂是我等所能猜测揣度,这终究只是我的遐想罢了。

醉翁亭就像揭去了面纱的女神,完完整整站在我面前了。她装扮得特别华丽:四檐上翘,檐下挂着喜庆的红灯笼,还装饰着五彩的脚踏祥云的骏马。亭子大概新上过漆,棕色或橄榄色的粗大木梁上雕饰着镂空的花纹,乍看似乎尤其漂亮。可是,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吗?它看上去精致大方且不失典雅,却让我感到这其中似乎确凿少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重修醉翁亭?保留原先的风貌不更好吗?”我看着这座已不能让心泛起涟漪的亭子,向父亲问道。

“大概那亭子经历了千年风雨,早破损得不成样子了。便重新修葺,使它恢复原貌吧。”我得到的只是一个令我不止于失望的回答。

为何一定要将它修饰得完美,完美得近乎不真实呢。我宁愿看被风雨留下印痕的一堆破木桩,至少那还留有历史变迁与时光流逝的印记。尽管现在的醉翁亭依旧很美,但我还是爱原先那个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

至于园中其余的风景,大都是后来才兴建的。只是园内一株腊梅,树梢末已簇拥了无数星星点点的腊梅花的——大概远远望去腊梅的树冠也像一朵悬浮着的黄色的云吧。据说这株梅花是欧阳修当年亲手栽培的,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茂盛。它立在这儿,默默接受着众人的仰止与膜拜,却一声不响。它只是微笑着,像一个身处尘间却看破尘世的圣人般微笑着。时光积淀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淡然,于是我眼前这棵老树呵,在我面前似乎也是一个睿智的老者了。

我抚摸着它,抚摸着它那粗糙的树皮。也许就在千年的某一天,欧阳修就立于那彼时还很幼小的腊梅下,任点点梅花落在怀中;也许欧阳修也曾抚梅叹息,两三点泪滴落于花瓣上,寄予那无限的忧思;也许……梅树旁走过一个身影,行步匆匆,他似乎要停下步来,他似乎要给我说些什么,但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使他不停地向前走去,留给我的只是一个背影,一个匆匆的背影。也许那就是欧阳修罢?我曾猜测,但那一切的幻影只是我的猜测罢了,我什么也无从知道。只是那繁密的腊梅花仍闹哄哄地开着,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出了醉翁园,抬头瞧见圆拱门上题有一副匾额,名曰“醒园”。是啊,醒酒的人已经醒了,醉翁也不再纵酒狂欢了。我们,也该从梦中醒来了。

从醉翁园向左拐,路道边有一束穿梭于岩石滩间的水流,跟着它走,不久就到同乐园了。同乐园据说是古代一位太守再重新修葺这座庭院时,根据欧阳修诗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取了如此别致的园名。

同乐园在我印象中似乎并不大,但园内布置得十分雅致,好像是安徽一家很有名的建筑学院设计的。进园沿着左边的长廊走到尽头,就到了欧阳修纪念馆了。欧阳修祖辈都是做官的,但由于为官清廉,以致在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母亲都没有钱供欧阳修上学。母亲就到附近寻来了草杆,硬是用草杆在沙地上一笔一画教会欧阳修学会习字。母亲的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字都要练工整了才可歇笔。大概正因为自小就在母亲严厉督促下读书习字,欧阳修才练得一手好字与文章。这就是被世人传为美谈的“画荻教子”。想来伟人的诞生。

不可不需父母的严厉教诲与勤奋不放松的自制。倘若没有这点,伟人也就不足以成为伟人。也许那些自小天赋秉异的孩子,如果并不加以勤勉的督促,那样他的天赋与才华也会慢慢磨耗殆尽,而不足以成为天才了。

游览纪念馆,纵观欧阳想想一生。他的为官之路,就像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一会儿坠入深谷,似乎永远都爬不上来了,但忽的又一个高峰,将其送入云端。欧阳修性格耿直,而在那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宋王朝中并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一生多次被贬,却永远改不了这令权贵不舒服的性情。他在我眼中,总是一副乐呵呵的老头儿的模样,似乎从不为世事所烦恼。有人为升官发财而轻易低下了高贵的头,但欧阳修虽多次遭受贬官的打击,却仍在官场中处事天真得像个孩童,从不肯巴结权贵。而当宋朝皇帝提拔欧阳修为殿试的主考官,他却大力改革科举那艰涩奇险的文风,倡导文章要朴实敦厚,也因此为皇帝选拔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是因欧阳修发现才华而举荐给皇帝的。如此说来,欧阳修岂不是为宋朝文学史上杰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昏落幕。血一般的残阳抹亮了半面山坡。几只晚归的鸟儿互相追逐着朝林间飞去。夕阳下,它们投射于地面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醉翁亭作文(4)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篇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篇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埃《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

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请保留此标记,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展现了欧阳修对山水的热爱。以及从:“不知太守之乐其了也”中知道了欧阳修关心百姓的心情。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篇三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情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后来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内容,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作文(5)

近日,我有幸与同学一起,一览其风采。

琅琊山不高,但清幽秀美。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全国特有的琅琊榆亭亭如盖。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入了山门,脚踩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凉风习习;不多时,便抵达醉翁亭。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好友智仙和尚所建,太守常在此宴饮宾客。朱红色的飞檐在日光下展现出一抹别样的色彩,同色的两根柱子上各挂一幅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亭前是九折而成的流觞曲水,可想当年觥筹交错的热闹景象。亭后是百姓为纪念欧阳修和王元之二人所修的“二贤堂”,二贤堂内的两人塑像,神情温文,眉目可亲,体现了百姓对二人诗文教化的深深敬意。

绕过二贤堂,走至另一边的“宝宋斋”,里面陈列着一些宋时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镌刻着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的石碑了。端庄飘逸的书法配上朗朗上口的文章,“欧文苏字”,堪称稀世珍宝。

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四面环山的亭园内共有九院七亭,在古梅亭和影香亭之间,有一株梅树,人称欧梅;相传此树为欧阳修亲手所植,即便已历经了百年的风霜雨雪,枝叶依旧繁茂。花期虽过,风度不减。想象着,疏影落雪的夜晚,青衿一袭的太守倚梅而立,铮铮傲骨,亦梅亦己;虽被贬谪,却依旧将满腔抱负与热血倾注在了脚下的这一方土地。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太守的与民同乐亦为人所称道。

醉翁亭后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沿着陡峭的石阶登上,俯视下方,可见群山笼翠,起伏有致,风卷林涛,飞传耳际。一扫江南林园的柔绵风格,沉稳大气,使人犹如置身画中,心旷神怡。

昔日欧阳修携好友及滁城百姓一起宴饮山中,其乐无穷。然而,沉浮百年事,风流与谁共?而今回首相望,曾经的王公百姓皆不复存焉,淹没在了厚重的史书里。

古木新葩,而人事变迁,何尝不是?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而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时光荏苒,风流云散。古人已逝,今人依在。生命既是如此短暂,更应惜取光阴,唯有此番,才能有所作为。不负云和月,珍重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