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得(汇总5篇)
自飘林
2024-05-31 06:29:24
其它
其它

作文写得(1)

今天又到练笔的时候了,老师又要拿谁当我们的模特(写作文的题材)?咦!今天的模特原来是黎文彪啊!

老师让黎文彪先走出来,他走到讲台前,皱着下巴,害羞地看着大家。

老师用手指着他,问;“黎文彪,你昨天几点写完作业的呀?”

“黎文彪,你几点写完作业?”周老师再一次问道,而且还明显有点生气。

“八……九……点。”黎文彪慢吞吞地说。

“同学们,我昨天布置的作业不多吧?”

“不——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为什么他写到了八九点了呢?你们写到了几点呢?“

”五点“,”三点“,”在学校就写完了。“

”那你为什么写到了八九点呢?“

”因为他在边写边玩!“

“对了。黎文彪,你以后不要边玩边写了,知道了吗?“

黎文彪微微地点了点头,又慢吞吞地回到座位了。看来黎文彪不仅作业写得慢,而且反应还很迟缓啊!


作文写得(2)

抬头仰望蓝天,我明白了苍鹰为何要承受折骨之痛翱翔天际,因为蓝天是它所寻的坚守;细嗅梅香,我明白了梅花为何要忍受刺骨的寒冷傲然绽放,因为留得人间一缕香是它所寻的坚守;轻抚珍珠,我明白了蚌为何要受着沙砾碾压的痛苦默不作声,因为孕育珍珠便是它所寻的坚守。为了心中的坚守,寻寻觅觅不停不休。

清冷的月辉洒在院落之中,他身披单衣颓坐在凉凉的石凳上,眉头紧锁,眸子一片灰暗,闭上眼,同僚阿谀奉承的笑脸,溜须拍马的神态在脑中上演了一遍又一遍。他迷茫,他无助,他寻寻觅觅,总在夜深人静心中一片空虚,心底有个声音在呐喊:去寻觅吧,你的坚守在哪里?终于,他脱下官服,摘掉官帽,他睁开眼一片清明。他乘着小船,心中狂呼:不见了污浊的官场,不见了尔虞我诈的欺骗,他高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解除了束缚身心的枷锁,他寻觅着心中的坚守。终于,他看到了,那是月光下对影自酌的闲适,是傍晚采上一朵野菊的芳香,是荷锄而往,荷担而归的充实。他明白,他的坚守在那山水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在名利场中。他庆幸,他寻觅,只为心中的坚守。

盈盈的汨罗江缓缓流淌,他身着白衣披发行吟泽畔。他痛苦,他狂呼“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他无奈,他无助,“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于是他不再迟疑,不再哀叹,他要去寻,去寻那心中的天堂,他纵身一跃,此刻万籁无声。他走了,但他用他的《离骚》在寻觅,寻觅一种让自己满腔报国热血得以释放的归处。最终他找到了,轻身一跃,不是面对残酷现实的逃避,不是不能报国而消沉的怯懦。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寻觅对国家的坚守,他要让自己的灵魂永伴在楚国的天地间。在那悠远的《离骚》中,他轻轻一跃,寻觅到了对国家的坚守,寻觅到了对故土的'爱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他一直在寻觅。面对高官厚禄,他毅然离开,那不是他的坚守;面对琼酿玉食,他不能下咽,那不是他的坚守;面对力士脱靴贵妃捧磨的尊贵待遇,他果敢摇头,那不是他的坚守。他寻觅着,在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前,在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天姥山上,在那深千尺的桃花潭边,他寻觅到了,那是不用摧眉折腰的傲气,那是纵情山水的潇洒,那是任尔开心颜的洒脱。他不慕名利,为了心中的坚守,寻觅在山水之中。

轻抚你的心口,寻觅你的坚守,不惧汹涌的波涛,不畏拦路的荆棘,只为心中的坚守,寻觅在这天地之间!


作文写得(3)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写得深刻经典作文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颗种子接受了春风与甘露,它的.命运便悄然改变。

世事纷杂,选择接受什么并改变什么便选择了塑造怎样的人生。

弘一法师选择了“繁华之极,归于平淡”,改变了俗世的心便成就了一位大师。谭嗣同接受死士的到来便成就了“不负少年头”的高贵。

接受应当接受的,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

当幸福来临,欣然接受乃人之常情。但当苦难降临,坦然应对便是圣贤本心。苦难来临,接受便能成全自己。因为苦难的磨砺甚而附带的机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困难当头,常有人叫你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可等你退到可以看见全局的时候,你已无力去改变。所以淡然地接受才能给你改变的机会,才能让苦难成为垫脚石而非不测之渊。

改变应当改变的,尤其是陋习与戾气。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接受风雨的洗礼,改变封闭的心,光辉便萦绕周身。

但接受与改变都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接受善而拒绝恶,改变恶习而保留善行。若像汪精卫一样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改变便是一种罪恶而非成全。

接受救世济民的宏愿者,如杜甫、辛弃疾;接受放浪形骸、成就自我者,如李白、陶渊明,都经接受与改变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生。

世事面前,不可逃避,坦然接受,适当改变,才能让世界与自我共同提升。

那路边的大树,原也不过是小小的种子,春风与甘露它都接受,改变了形体,便有了顶天立地的心志与身躯。


作文写得(4)

20xx年高考英语作文1:What Makes a Model Student

The schools and teachers always emphasis the we should be a model student. But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model student? This is a question that worth thinking about.

学校和老师都会强调学生们应该当个模范学生。但是什么是模范学生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We all believe that a model student is someone that dose everything so well that others would follow it, which means he should take lead in everything we do. First of all, he will plan everything perfectly then do the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plans. He always can find a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paly. He never leave today’s homework to tomorrow. Second, he will listen very carefully to what the teachers say and help others with their homeworks. He has a high standard of morality and always think about others feeling. He is so excellent that he can always get high marks on his examinations. Last but not least, he should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Such as football, singing and so on. He is not only good at study, but also good at team work cooperations.

我们相信一个模范学生就是可以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成为其他人榜样的人。首先,他会完美的计划每一件事,并按照计划去做事情。他总能在学习和娱乐中找到平衡。他不会把今日的作业留到明天去做。其次,他会认真听取老师的话并帮助其他同学做功课。他自身的道德标准很高,总是为他人着想。在考试中他总是取得高分。最后,他会参加每项活动。例如足球、唱歌等等。他不仅学习厉害,团队合作也很厉害。

Being a model student is not that easy. It takes determination and efforts. If we want to be model students, we should work really hard on it.

要当模范学生不是那么的容易的。这需要决心和努力。如果我们想当模范学生,那么我们就要为之努力。

20xx年高考英语作文2:Why students learn English?

The students in China start to learn English when they are in primary school. In many provinces, English are taught as second language. Some people may ask why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what we do that for? Well, in my humble opinion, I think we need English for various reasons.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英语了。在许多省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一些人问我们为何要学英语,学英语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我认为我们学习英语有不同的原因。

First of all, English is indispensable if we want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in some schools are quite important. Some teachers even use English instead of Chinese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Secondly, most of students will need English to read English books or novels. While a few of them will go abroad to study, then English will become a tool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Last but not least, as this world gets smaller, English has become more useful than ever. There are a lot of songs singing in English, if we know how to speak English, we can know about the the lyrics all about. What’s more, sometimes we need to say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rough English, we know about what happen all around the world.

首先,英语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必不可少。英语教育在一些学校中也有其重要。一些老师甚至用英文而不是中文来给学生上课。其次,大多数学生在读英文书籍和小说时要用到英语。而一些学生则要到国外去学习,英语则用作于他人沟通的工具。最后一点,这个世界变得更小了,英语比任何时候都有用。有很多歌曲是用英文唱的,如果我们会说英语,就知道这首歌唱得是什么了。有时候我们还需要用英语与他人沟通。通过英语,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

To sum up, learning English is very useful as well as important in our life. To master another language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nothing at all.

总的来说,学习英语不仅仅有用,也非常重要。掌握一门语言比什么都不会的好。

20xx年高考英语作文3:My View o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s are everywhere in this world. Through advertisement, people know about a produc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advertising is generally helpful, while others feel it is annoying. In my opinion, advertisement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广告,人们了解产品。一些人认为广告会有所帮助,其余的人则认为广告很烦人。在我看来,广告有好有坏。

On one hand, advertisement provide us with the most direct,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With advertisement, people can know where the products are available, when we go shopping, we can use the advertisements on TV to know the products effects and prices, it can save some time and money. Some advertisement can even provide entertainment. Some slogans of the advertisements are quite funny and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一方面,广告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全面和详细的信息。通过广告,人们知道哪些产品好,当我们去购物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来了解产品的功效和价格,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一些广告甚至可以提供娱乐。它们的广告语一般都很有趣且充满正能量。

On the other hand, advertisement can be harmful. Sometimes, they are misleading and cheating. Some advertisements just full of empty words and the consumers will fall for them. Some advertisers just care about money making, they like to exaggerate the benefits of the goods so that they can gain more profits. Thu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uch kind of advertisements.

另一方面,广告也可能会造成危害。有时候,它们会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一些广告中充满了空洞的保证,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一些广告商夸大产品的功效只为了赚的钱。因此,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广告提高警惕。

To sum up, consumers should be a wise shopper. Do not fall for the fake products. And the governments should do somethings to protect our rights.

总的来说,消费者应该理智。不要被虚假广告蒙骗。政府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权益。


作文写得(5)

执教者,来自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黄欣老师。

相较头一天的传统经典,作文课更不好上。

一个强调浸润和积累的内容,要在四十五分钟得到很好的展示,太难。

一直觉得,作文课不适合上公开课。

第一,一节课所能展示的内容太有限,作文水平的提升更多靠日常的积累和感悟。

第二,课堂所能展现的更多是所谓的作文方法和技巧,而非指向学生的写作素养。

第三,好作文注定是个性化的产物,而我们的作文指导则更多是“化异为同”。

很难相信,短短四十五分钟,一个陌生的老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水平“点石成金”。

前段时间,山中无事,以抄唐宋诗词为乐。

兴趣渐浓,又读古代诗话,读到很多关于“一字师”的故事。

元萨都剌有首《送?上人笑隐住龙翔寺》,中有“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一联。

颔联中的“厌看”原作“厌闻”,这两句诗在当时倍受赞赏。

但诗人的好友虞集却认为,两句中的“闻”、“听”意义相重,建议改“闻”为“看”。

为了说服朋友,举出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之句为出处。

萨都剌听后为之“叹服”,尊其为“一字师”。

其实,细想之下,改“闻”为“看”,绝非意义相重那么简单。

中天竺寺在杭州西湖外的山中,其地湿润多雨,足可令这位“隐者”静静地细看。

看雨至“厌”,可见看雨时间之长,更可知他清心寡欲,其明镜心台已被拂拭得何等干净。

将诗句中的“闻”改为“看”,避免了两句中“闻”“听”的重合,使语句更为精粹;

而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更符合诗的“工对”。

同时,“看”字更刻画了上人伫立窗前、看雨消遣的形态和神情,比“闻”字给人的视觉形象更为鲜明。

清代学者顾嗣立在《题元百家集》中专门提到:“天竺雨淋看点笔,上林花满听鸣珂。”

这个故事似乎也可以算一个关于“如何锤炼语言”或者“如何缘事析理,写得深刻”的写作课例子。

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任何的作文教学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来进行分析修改。

同时,更需要进入到这个文本载体之中,入其境,悟其情,空讲方法,能有何用?

如果虞集只是空洞地说理,无论是萨都剌,还是我们,听起来会有多么无聊。

课堂导入。

教师用名家论写作的句子引入。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刘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教师归结,明确:文章重要,可以与生命相比,言为心声,文品即人品。

喜欢黄欣老师亲切的教态和温暖的普通话,只是觉得导入稍显啰嗦,明快不够。

教师点出作文(材料作文)的要求:充实,深刻,有文采,新颖。

教师指出:深刻,是最重要的。

品析这个开头,在貌似丰富的背后,含金量太少。

导入,重在“导”而轻于“入”,重在“神”而轻于“形”。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重心偏移。

一开始学生接触的不是鲜活的例子,而是冰冷僵硬的理论,毫无疑问,初步感知无法形成。

同时,引用的写作名言也值得商榷。

刘勰之言,更多是谈文章形式和内容的问题;杜甫,则是谈创作态度问题。

严格来讲,和“深刻”都关系不大。

而教师所言“文章重要,可以和生命相比”,稍显过重。

至于“充实”“深刻”“有文采”“新颖”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仁者见仁,关键置于什么标准之下。

教师解题,导问:“缘事析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答不上要点。

教师解说:缘事析理,就是根据事情来分析其蕴含的道理。

教师导问:“深刻”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同样答不上点。

教师明确:应是思想深刻。

教师出示网络图片:哥刻的不是木头,是梦想。

屏幕出示“深刻”含义: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学生朗读。

品析这个板块,不得不感叹,执教老师太老实,一板一眼,拘泥于教材而不善变通。

越是简单的概念,有时候越是无法很好地解释。

这个作文训练主题本不应该单独解释。

它应该合起来理解:同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分析的道理不同,深刻程度也就不同。

这样理解的话,更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张本。

同时,关于“深刻”的理解,教师出示的第三种理解也存在问题。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叫“深刻”吗?

有时候,“新颖”的观点是否更具有启发作用呢?

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脱离载体讲概念,是作文大忌。

好比不在泳池学游泳,身在三亚讲雪花。

看了看时间,快十五分钟过去了。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必修5》的相应章节。

看到执教者的这一举动,听课的我暗自着急。

教材里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如何“写得深刻的”话题,而非一个“写得深刻”的文本。

我们需要的是以它为线为点,而非为本为纲。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第一段,导问:“深刻”是什么?

学生朗读之后,回答:说正确、透彻的道理。

听到这里,有咯噔了一下:前面讲了那么久的“深刻”就是为了告诉学生老师的表述和教材不一样吗?

还有一个隐忧,教师在逐渐偏离主题,本节课不是讲“如何深刻”,而是“如何缘事析理”,写得深刻。

课堂进入方法介绍。

先说“以小见大”,教师请学生朗读相关内容。

扫视四周,闷然的夏日,满满的会场,多人恹恹欲睡。

学生朗读完毕,教师请学生朗读“箕子论说纣王”的故事。

教师导问:这个背后有一句话,你们知道是哪句么?

天啊,最害怕这样的提问,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我怎么知道是哪一句?

课堂教学不是综艺节目,不是“我猜我猜我猜猜”,没有角度,没有理解,怎么说。

教师提示:开头是个“由”字,“由”什么?

倒是这个问题激发了下面很多听课老师的兴趣,突然挺起了很多身体,都在想“由”什么?

我大概猜测了一句,但回头想想,联系这个故事,不对啊。

旁边一个听课老师,很着急:是哪句呢?是哪句呢?

另一老师的回答幽幽传来:“由”她去吧。

连续几个学生都无法猜到。

教师公布答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听到这个结果,我如果是学生,真的想追问老师一句:纣王原来的生活,算俭么?

这句归纳,和这堂课有关系么?

这堂课讲的是“缘事析理,学会写得深刻”,不是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获得什么启示。

继续学习“比较鉴别”,同样请学生朗读相关文字。

朗读完毕,与前面操作不同的是,教师出示了今年广东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学生先朗读前半部分有关“德国的态度”部分,然后再出示有关“日本的态度”部分。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鉴别”,让我们对“纪念”的理解更深刻了。

听到这里又有疑问:重点是如何“比较鉴别”,而非“比较鉴别”怎么样啊?

品析“方法介绍”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花时最多,内容最多,但是效果有限。

首先,脱离内容谈方法,意义多大?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以小见大”“比较鉴别”两种方法时,有两个步骤。

先通过文本了解概念,然后分别通过一个古代故事和一则广东满分作文来感知,重心放在“方法”是什么。

很显然,这里教师有一个课堂教学的偏移。

就课堂教学而言,感知“方法”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学习如何通过“方法”让作文写得深刻。

其次,所选例子一故事一满分作文,价值多大?

教材用“箕子的故事”引出“以小见大”这个话题,而非教学生如何“以小见大”;

广东满分作文是通过比较鉴别来深刻说理,但是教师重心放在感知结果,而非体验过程。

第三,方法与实践脱节,效果多大?

很多的作文教学,都是先讲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

到底最后的作文,是学习这个方法后的结果呢,还是平时的实力使然?

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过程里感受方法,辨析方法,领悟方法呢?

教师推荐诗歌《神女峰》,朗读并强调最后两句: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教师要求学生解说这两句内涵。

听到这里,迷糊了。

首先,《神女峰》的出场太过突兀,比从那石头想像到盼归的女子还要牵强。

其次,用这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说两种方法么,还是介绍第三种方法?

很多环节,看起来都是“罗丹的手”,应该毅然决然地砍掉。

下一个环节,“迷你汉字听写大会”。

此环节一出,我心更紧:姐姐,你走远了……

虽然大致明白她的目的和指向,但是外围的东西太多,学生到现在都还没有动笔!

首先是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安详,绯闻,赊欠,大快朵颐。

教师出示新闻材料《让每一道题目激活经典智慧,让每一次点评传承民族基因》。

新闻材料说去年的汉字听写大会暴露出国人对常见汉字的疏离,比如这四个词语错误率很高。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材料,请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1回答: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学生2回答:文化不等于汉字,汉字日渐成为中国文化的负担。

听到这里,心里暗叹:多好的资源啊,姐姐你一定要抓住。

毫无疑问,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理”,都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出来的。

教师应该立刻抓住,并请他们分析如何“缘事析理”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进一步追问:这个理是否深刻?深刻在哪里?

执教者抓住了,她的说法是:汉字是美好的,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她忘记了这节课的目的,她被带走了……

铃声响起,教师继续出示关于本月电影票房的材料。

材料出示《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票房资料。

请学生谈感受。

好材料,贴近现实,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高票房的背后,并非高质量;但是好作品,没观众,也值得思考。

这个话题,有很多可以“缘事析理”的地方。

可惜,出现的时间太迟了。

更可惜的是,教师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在你看过的电影中,你最喜欢哪一部?

教师再次从中轴线上拐弯而去。

本以为教师会顺势结束,但是“老实”的老师还有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上课学校的理科状元资料。

理科状元说了一段关于“奋斗”的话。

听到了这里,差点“无语凝噎”:

为什么不用这个开头?先用这个理科状元引出“奋斗”话题,先省略他的论述。

这节课为什么不就谈论一个“奋斗”的话题?

为什么不通过这个理科男三年的学习经历进行“缘事析理”,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得深刻?

因为有人认为三年的学习经历最大的效果就是考上了一个好的学校,当上了状元;

有人却认为三年的学习,艰苦背后最有价值的是自己心灵的成长;

…………

遗憾,遗憾,空留遗憾一串串……

《倚天屠龙记》二十四回中,有一段关于“忘记”的故事。

张三丰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让张无忌现学现卖,去斗赵敏手下的阿大。

张三丰将太极剑慢吞吞软绵绵地演了一遍,问张无忌看清楚没有,又问他忘掉没有。

张无忌想了想,说忘了一大半了。

接着张三丰又表演了一遍,竟和前次完全不同,又问张无忌忘记了没有。

他说,还有三招没忘。

这么教下去,直到张无忌说全忘记了。

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的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接着张无忌就以这一套已经忘记招数的剑法,用一柄木剑去斗东方白。

只见“一柄木剑在这团寒光中画着一个个圆圈,每一招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始终持剑画圆。”

张无忌赢了。

这个故事是可以给我们做教师的一些启发的。

张无忌忘了么?

忘了,也没有忘。

他忘记的是具体的招式,但是他记住的却是这套剑法的精髓。

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也应该如此。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记住“该记住的”,而忘记“该忘记的”。

作文课,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