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作文(集锦20篇)
雨落心尘
2024-06-28 08:32:40
其它
其它

二十四节气 作文(1)

在我们中国,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雨水,一直到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代表着季节慢慢变化。我最喜欢的还是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转凉,小草们换上了金黄色的外套,树上的叶子开始慢慢地变黄,随风飘舞。落在地上的树叶被一阵阵秋风吹起,好像在跳拉丁舞呢。小松鼠们也在忙碌着,寻找着食物准备过冬。要冬眠的小动物们也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准备美美地睡上一觉。

秋天,农民伯伯可高兴了。一片片稻谷都笑弯了腰,秋风阵阵,稻田成了一片翻滚着金色波浪的海洋。田野上农民伯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割稻谷,有的在打稻谷,还有的在运稻谷。他们个个汗流浃背,但是看着丰收的稻谷,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啊!我家的柿子树也丰收了,一个个红彤彤的犹如小灯笼的柿子高高地挂在枝头,那耀眼的红色就是秋的颜色。咬一口,哇,那又糯又甜的味道就是秋的味道。

秋分来到时,意味着中秋节的脚步渐渐近了,也意味着我那在国外打拼的爸爸也快回家团聚了,这能不让人期待吗?


二十四节气 作文(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其中第二句的“满”,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节气“小满”。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满这个节气,我们一起来查查资料吧。百科上给的资料是这样说的: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开始慢慢饱满,但还没成熟,只是小满还不到大满。小满的时间大概是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小满的气候特点是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这就是俗话说的“小满大满江河满”。

在我们生活的广东,小满之前就会很潮湿。在潮湿的那些天里,家里要门窗紧闭,为了防止发霉,还得开着空调和抽湿机。抽湿机很神奇,每天不停地工作,像变魔术一样,抽一会儿就会变出满满一箱水。小区里的清洁阿姨们也很辛苦,她们总是要用干拖布把车库和走廊里的水拖干净,以防老人们和孩子们滑倒。

小满之后,天气就会越来越热。有风的时候,家里要开着窗户吹风;没有风的时候,就要开着空调或者风扇,以防中暑。奶奶也会给我煮绿豆汤、酸梅汤,放学回来喝上一碗,凉凉的,舒服极了。

所有的节气都有它自己的特征,需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二十四节气 作文(3)

我,一棵普通的小草,过着平凡的生活,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枯黄,冬天钻进泥土里,可你知道我们小草是根据什么来生长的吗?

当听到第一声春雷时,我就知道惊蛰到了,从这一天开始,我要努力地向上生长。这一声春雷唤醒了我,唤醒了我的同伴,也唤醒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提醒人们春天来了,要进入春耕忙碌的季节啦!在这里小草我提醒农民伯伯们:惊蛰气温升高迅速,但雨量有限,请农民伯伯们一定要照顾农作物,不要让它们长时间口渴哦!

当我看到一片秧苗嫩绿嫩绿时,我便知道芒种来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要更加努力地向上生长。这段日子是最难熬的了,不是每天烈日当空晒得我口干舌燥,就是连续十几天阴雨绵绵。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祈祷这段日子快点过去。

每当我看到荷花凋谢,菊花、山茶争奇斗艳,我便明白寒露来了。我要开始枯黄,做好钻到泥土里的准备了。这时,我看到农民伯伯们,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秋天不愧是收获的季节!

当我闻到一阵阵清香的腊梅香味时,我心里思忖着:立春来了,我要赶紧积蓄力量,集中水分,时刻准备破土而出。过了一个冬天,外面肯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了。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祖先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才将它们准确的记录下来。我们应该要为二十四节气,更要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


二十四节气 作文(4)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二十四节气 作文(5)

收麦子啦!大人们在田里一刻不停地忙碌着,都想赶在下雨前把金黄色的麦子收割完。小伙伴们也都被分配了任务,在已经收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儿。每次捡到一颗金灿灿的麦穗儿,便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这就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当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芒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了,而谷黍类作物可以播种了,农民们忙收又忙种,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期。

天还没亮,忙种景象就已悄悄到来,沉睡了一个晚上的村庄苏醒了。瞧!农民们有的扛着锄头,背着镰刀;有的扬着鞭子,赶着牛,身上还挎着犁;还有的一手牵着小孩,一手拎着一大袋谷种……他们迎着雾茫茫的天色,赶着天边第一缕阳光,朝着麦地水田进发。

麦地里、水田里,顿时热闹起来。看!这里的农民们正在耕田呢!牛儿朝着前方笔直的走着,犁头在它的身后翻起了一排排漆黑的土壤,农民一手扶着犁头,一手扬着鞭子,紧紧的跟在牛儿身后。突然,牛不走了,抬起头,鼓着一对大眼睛,也许他想偷会懒吧!农民厉声喝道:“怎么啦?想吃鞭子吗?”随后鞭子已“啪”地一声落在了牛儿的身上,它身子一颤,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麦地的另一头,牛儿熟练地一转身,开始耕起了新一排的土壤。那头的水田里,不断传来农民的笑语声,只见他们手里抓着种子,熟练地抖动着,收放自如,从手指缝间落下,均匀洒落在水田里。犹如下着一场种子雨。这是农民们新的希望,希望种子茁壮成长。

农谚说:“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一场大雨一场空。”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南方便会进入连绵不断的阴雨天,这就是梅雨季节,而这种天气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所以收割麦子要如虎口夺食一般,与时间赛跑,否则下雨后,麦子倒在田里,就会发霉发芽,而不能食用了。

芒种是欢快的,芒种是令人开心的,但芒种也是忙碌的,不知有多少汗水挥洒在这里,麦地间、水田里,到处都填满了农民的期望,等待他们的将是下一季的丰收。


二十四节气 作文(6)

秋霜是什么呢?我查了一下资料,秋霜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的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度节气,每年的阳历十月二十三前后,太阳到达经纬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的霜降。在北方温度已下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植物的枝叶上,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而我们南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花儿凋谢,树叶变黄,枫叶也在空中随风飘飘洒洒。

霜降的早上,很多植物被披上一层白色的纱衣,就像是冬天的脚步更近了一步。我们小学生从短袖换成了长袖,甚至还有人穿上了小棉袄,跑起步来晃晃悠悠的,明显比之前笨拙了很多,而我最多是长袖衫,据说是因为脂肪厚的原因,也算是我的优点吧!

霜降时节,我们对食物的要求以清淡为主,如果进补的话也以平淡为主,像海鲜、冷饮、冰激凌等要少吃少饮,防止发生肺部疾病。在这猪肉都快吃不起的年代,我们能吃什么呢?像梨、苹果、百果、洋葱等可以适当多吃,这些食物有生精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补肺的功效,好身体也是吃出来的。

最后建议大家在这凉爽的季节里,多去爬爬山,跑跑步,强壮我们的身体,迎接下一个新年。


二十四节气 作文(7)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该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初霜到终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二十四节气 作文(8)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的时节。“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二十四节气 作文(9)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气候特点:”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对农作物的影响: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 作文(10)

今天是漫长的夏天。我起得很早。精心挑选了三个大鸡蛋,准备问姐姐pk。

当我来到“平台”的时候,姐姐拿出了她的“王牌”彩蛋。我也不甘示弱,拿出了我最喜欢的鸡蛋。在裁判宣布《妈妈》开始之前,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我手里拿着鸡蛋的中心,把鸡蛋又大又宽的一端转向姐姐,而姐姐却相反,把又小又尖的一端转向我。我心想:哎!比起我这个大头,这个小头真是不自量力!但是谁知道,当我冲向姐姐的蛋时,蛋壳破了?哎呀,我觉得很疑惑。这时,妈妈对我说:“孩子,大而宽的一端是空的,小而尖的一端是真的!”哦,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

第二轮。我姐上一轮赢了,这一轮更有把握。我也吸取了上一轮的教训,然后拿出了我的“冠军战士”。“游戏开始!”妈妈下的命令。我刚把鸡蛋放在桌子上,我姐姐就突然袭击了我。“啊,真是千钧一发。还好我眼睛好!”我拍拍胸口,松了一口气。但是就在我放松的时候,我妹妹又袭击了我,把我的蛋打得粉碎。太可怕了!

第三轮,为了给我“军队”的两个“士兵”报仇,我恶狠狠的看着鸡蛋,心里在想怎么“杀”鸡蛋。明白了。我处理好了。“有老鼠!”妹子,快点上桌。我姐姐爬到桌子上时,我狠狠地打了她一记鸡蛋。“喂!”我妹妹直到鸡蛋破了才回头。

…………

斗蛋在我和姐姐的笑声中结束了!


二十四节气 作文(11)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是我期盼已久的立夏,立夏到了,就代表炎热的夏季也即将来临了,大家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斗蛋比赛,真是有趣极了!

上课铃刚刚响,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早就已经筹备好的蛋,开始比赛了!只见大伙都三五成群地分好组,拥挤的人群中间露出了一个个乐开了花的笑脸。瞧!他们禁不住食物的“魅惑”已经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我用带来的一个蛋顶破了五个蛋呢!心里开心极了。可是最后居然输给了倪娜娜带来的咸鸭蛋,真是哭笑不能呀!正在这个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句:“既然蛋壳都碎了,那就吃了吧!不吃给我吃吧!”她这一句话引得大伙捧腹大笑。

再向那边看,周老师已经开始教大伙编织蛋套了。我也安静的坐下来看。只须仔细听,认真看,其实没想象中的那样难呢!

我和杨晓红一块,开始编织蛋套。唉,看是看会了,实践起来还是有点小麻烦,不是这根线太紧,就是那根线太松,大家两个一丝不苟地琢磨了半天,终于有点会了有句话说得对“实践出真知”,不试一试如何知晓你做不好这件事呢?事实证明,只须坚持不懈,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由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次的“立夏斗蛋”真是趣味十足。既收成了快乐,也掌握了本领,更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 作文(1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

王老师发我一篇关于芒种作文材料,他说:明日芒种,你不觉得应该写点儿什么?

我的脑中突然闪过一幅幅奇丽的图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记忆忽然间苏醒过来,这是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的文段。其实那时只是背着好玩,并不能联想这样的画面,也不能欣赏竺可桢优美的文字。今天想想,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真的是大自然的语言。

又一条短信:林黛玉《葬花词》是在芒种这日写的呢!——芒种?不是春天写的么?我疑惑。

对方马上回复,《红楼梦》第27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忽然想起《葬花词》中的句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读着这样的句子,不觉泪飞,心都要碎了。如此唯美,哪个学生要能写出这个,我就跪了。

我的芒种更接近于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出生于农村,对白诗颇有同感,小时候便是这样度过。芒种前后,学校放麦假,大家回家帮大人收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一眼望不到头的麦陇,让人内心又欢喜又惆怅。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收获田里的麦粒,哪里有时间欣赏景色?即使没放假的时候,再热的天,放学后都要去打猪草,我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养殖业。

“芒种”是美丽的,我却很多年不理解也欣赏不了林黛玉的“芒种”。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我常常像《创造宣言》里那个东山农夫,只觉得泰山的草没有东山的多,总看不出泰山的美,单是对一个“芒种”的认识,都脱不掉农民的底子。当然《水浒传》白胜唱的那首歌我记得很清:“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个也应该是芒种前后时节。无视美,读书读成平庸的大多是我这一类人。

每到芒种时节,我更关心的是天下的农人怎么样过?这算不上先天下之忧而忧,但自己总觉有老杜“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味道。今年“芒种”,我照例关心各地割麦插秧的新闻,前日在“学习强国”栏目看到北大荒在用无人机插秧,可算“芒种”一景,北大荒的“芒种”这样,全国各地的“芒种”也没有那么忙碌了吧?忽然觉得“芒种”很美。

今年,“芒种”过后是高考,孩子们也到了人生“芒种”时节,老师们则要继续去努力迎接下个“芒种”。“芒种”“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种地如是,育人如是——

“芒种”是美丽的。“芒种”,串起生命的序列!“芒种”,串起中国人的生命序列!“芒种”,串起中国发展的序列。

前行的“宸舆”

我是一只轮胎,曾经属于一部农用大车,而今孤零零地蜷缩在屋子的一角。

其实,也不是孤零零,虽然我与车身早就分离了,但是我的身边还有扬场的木锨,还有镰刀、手摇风箱、生了锈的铁锅……我们这些杲昃不派用场很多年了,只是我的主人比较恋旧,一直留着我们。

我的主人是个读书人,已经当了30多年的教师,鬓发都花白了。你一定很奇怪,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会对农具之类的老家什不离不弃?

这,源于30多年前的农忙经历。

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主人还是一个大学生,满头秀发,但是精瘦精瘦的身子,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典型的文弱书生。

又是一年的农忙时节,田里的麦子已经九成熟了。农谚云:“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只是,主人那能干的父亲张罗着村里的工作,压根儿顾不上自己家里的田;母亲又犯了腰椎肩盘突出,连走路都艰难。我的主人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清晨,天边还挂着鱼肚白,主人就拉着“宸舆”——主人为我所在的农用大车命的名,据说来自王维的诗“谋猷为相国,翊戴奉宸舆”,那可是帝王之车哦——出发了。

二十多分钟后,我陪着主人在一块田边停了下来,这块田是主人家的责任田。满眼的小麦,金黄金黄的,随风西东,让人仿佛嗅到了面包的`香味。

主人弓身进田,右手握着锋利的镰刀,左手拨拉着麦子,一把一把又一把……抬头、直身:瞻前,还是成片成片成熟的麦子;顾后,一堆堆的,都是主人亲手放倒的收获。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越来越烈。

随着成片的麦子由竖着到躺下,主人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大。他坐在田埂上,就着藿香凉茶,以带来的脆饼补充能量。

正午的阳光非常刺眼,汗水流进眼睛,让眼睛有刺痛感。但是,那么多的麦子还需要继续。

忽然,凉风起,天空昏暗下来,这是下雨的前兆。“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主人决定暂时停止收割,开始捆缚已经割下的麦子。

然后开始装车。随着一捆捆麦子加到“宸舆”上,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开始有零星的雨点洒下了。主人用绳子把车上的麦子铆紧了,就拉着“宸舆”上路了。

雨渐渐大了。

我感觉到身子越来越重。主人弓身,用力,双臂青筋暴凸着,头上汗水和着雨水,只为“宸舆”向家的方向前行。但是,前行谈何容易!泥泞的路面因为雨水而泡开了,鞋子深陷泥土中,一发力,脚下就打滑……近四十分钟后,“宸舆”终于进了主人的院子。

从此,主人懂得了稼穑艰难的内蕴,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味道。

随后,主人发奋读书,以出色的成绩被县中相中。

至今,主人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伴着“宸舆”,陪着主人,一路走来,一切都在我眼里,一切都在我心里。


二十四节气 作文(1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


二十四节气 作文(14)

立冬了。上星期五,十一月七日,冬天开始。

今年的冬天不一样,不一样。立冬开始的那天,雨一直下个不停,大了小,小了大,停了又下,下了又停。冬天是在雨中开始了。

强壮的冬季风把温暖的赤道来的夏季风驱赶出去了这片土地。寒冷占据了这片区域,前段时间还热得不行,出门上学都只穿夏季校服再套一个外套。然而现在却早已穿上毛衣,棉衣或羽绒服,想想那时候天天盼着什么时候能下雨啊,阴个天,刮个风多好啊!

现在边写边想,那热度离我还真是好遥远,现在面对北风,只觉得手脚都冰凉冰凉的,一股寒意从皮肤掠过,从心里感出了那股不留余地的寒冷。裹上衣脚之后,是暖,却感受不到热了,仿佛再也经历不出那种全身热乎乎的燥热了。

除刮风,寒冷之外,下雨也成了冬天的主题。

乌云压顶,还有什么好说的,下雨!

“这雨,可能要下几天了。”人们议论纷纷,只是谁也没有到会下这么久。刚立冬就下这么大的雨,这样罕见的冷,就连地理老师上课时也不由得感叹道:“刚冬天就这么大这么久的雨真是不不大正常啊!”

是不太正常,但我却为了这种不正常而欢呼雀跃。我一向喜欢寒冷来着,看着那冬雨就那样从天而降,整座城市雾气缭绕,分不清是细细的雨,还是朦胧的雾,一切都陷入迷雾的迷宫中。街道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呼啸的车辆在路上,潮湿泥泞的马路,湿冷的空气,没有春天潮湿、湿润。这样的湿是不尽人意的,没有春天善解人意。

立冬,十一月七日前后,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开启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让人满心期待!


二十四节气 作文(15)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关于立冬的一句俗语。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二十四节气 作文(16)

八月,钱江潮水放荡不羁地叫嚣着,雷霆万钧地扑向岸边,激射出无数雪白的水花,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阴森可怕,如同猛兽的利爪,但在月光的衬托下净白的没有一丝瑕疵。

农历七月中旬,一轮皎月高悬空中,似乎那是满天星斗把圣洁都赠给了它,与它形成一体,才使月如此皎洁。激荡的潮水与纯洁的月光相印生辉,才能使这座繁华的都市——杭州,显得如此静谧,似乎在静静地阐述着一段永远讲不完的古老传说。

下沙江滨,钱江岸边虽没有西湖那般静美,但此时此刻,远离了市中心的喧闹,在这清幽的月光下放松自我,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体验呢?站在岸上,向潮中望去,水中的一切在月的渲染下,显得神秘、朦胧。

月圆似盏明灯,照过古人,照今人,照过时代悲欢离合,是这月见证了古人,今人内心中的欢与忧。纵使月圆,我也无法说清心中的烦恼,只求这激荡的江水可以使烦恼消逝。记得有个朋友曾问过我,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看月亮和天空。那是一个深冬,百年不遇的寒潮降临,谁相信这温和的江南,会有冰冻三尺的一天呢?我哈出一口热气,望着雪白的操场,食堂,宿舍……太多太多,被雪洗的晶莹无瑕,真希望那高傲的月亮能快些了露面。望着渐渐失去色彩的天空,“因为它们能让我冷静下来,让我觉得还有希望。”

一座城市的希望,也同是由那蓝天,白云,星宿,月光给予的吧,它们给予了光明,温暖,是每一个居民荡漾着笑容。

如今,抬头望去,杭城的天空已褪去了那般灰暗,换来的,是那久违了的蓝天。那股湛蓝暖着每一个市民的心。厚厚的云层,被耀眼的阳光包围着,如同镶着金边,让人满欢欣喜,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

曾在延安路边的饭店楼顶鸟瞰街道,节假日休息,购物的人不少,但红灯亮起时,所有的人都停下静静地等待;绿灯亮起,人潮涌动。一个城市的秘密就在马路上,一点不假,整齐的队伍,有条不紊地穿过马路。车让人道前,一辆辆汽车早早减速,预备停下,耐心地等候行人穿过马路。斑马线早已成为了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座美丽的城市早该引起世人的重视。然而,机会来了,G20峰会将在杭州召开,借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展现杭州的秀美河山,多彩人文。

现在,路上的工人越来越多,一条条旧路被刨开,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黝黑发亮的柏油马路。一处处围墙被重新粉刷,有的更是绘上了精美的图案,连路上的井盖也绘上了涂鸦,显得小巧可爱。路上的绿化也多了不少,蓝天白云都靠着它们啊。为迎接这G20,杭州也已经准备着成为国际大都市了。

望着那深沉而静美的夜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它或许正酝酿着明日的蔚蓝了吧!


二十四节气 作文(17)

8月23日是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由炎夏向秋凉转换的过渡期。何出此言呢?因为“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暑”即炎热,“处暑”就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之后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是较为明显的降温转折点。

这样的意思在典籍中也可得到考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处暑为“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通纬·孝经援神契》也指出:“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虽然说得深奥些,但稍有古文常识的人,还是可以看明白的。

处暑时节处于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人们的起居也应顺应天时而变化,早睡早起,要使情绪稳定,以防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人的情态与“秋收”相应,以顺应秋季养“收”之机。人体机制由活跃、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积蓄阶段。由于夏季之中人体出汗、消耗量大,至处暑之时应注意对身体的营养补充。另外秋燥之气也在此时多发,应以甘寒之物预防,多吃水果和蔬菜。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处暑时节的气候有时也显得较为特殊和复杂,如在久旱无雨的日子里,旱天气温降不下来,就有“立秋处暑,热死老鼠”之说,又有一句“秋雨无过路”,就是说,秋天的雨不均匀,有时路的一边下雨,路的另一边则无雨。


二十四节气 作文(18)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那么处暑有什么习俗呢?

处暑习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二十四节气 作文(19)

记得,你曾经说过你喜欢盛夏的味道,喜欢仲夏夜的蝉叫声融入你甜美的梦境。而我,任由你优美琴声,拨弄我心头的思念,静守这处暑的夜晚,望着不远处那烧香港河的一片寂寞,河上的渔船,渔船上的人,还有那码头工人,是否也能听得见这段优美琴音。

记得,一起走过的夏季,蔚蓝色的天空是白色蒲公英飞过的痕迹,暖阳下的扶风街道,躲不过夏季的烟雨,而今,八月的秋风折落树上的枯叶,宣布夏季已经离逝。独步全球独自登上回忆的空城,任由初秋冰凉的雨点打在脸上,淡却了那份盛夏的气息,苍白的文字,已经写不出夏日的热情,那断了的琴弦,该怎么样拨动出优美琴音。

初秋的夜微凉,繁华声躲进冰冷的月光,寂静的河边,我独自停留,思绪少了你琴音的伴随,指间少了你掌心的温度。此刻,以一首初秋清曲填补静夜的空白,谁心碎的声音,成了这个处暑秋夜的痛楚,谁能陪我一起看那小河边浪漫的红蜻蜓,手指划落在键盘上,敲出那些沉寂的文字,失去你模糊的身影,始终遗留一片空白,回忆勾起了一段伤心,只有红蜻蜓在空中自己飘逸。

我沉浸在这个不属于我的黑夜,找寻那一份似乎早已冷淡的追梦激情,却只能听到心碎的声音在蔓延。家住河东,在水一方,月光里的黑夜,黑夜下的庭院,庭院中的独步全球,借一段苍白的月光,冲淡着等待中的牛郎的喧嚣。

处暑中的红蜻蜓,向往一种宁静的生活,没有霜雪喧闹,也没有风露中宵,没有凭栏幽帘,也没有回眸尘缘,只有一颗荡不起的心,平稳地为你跳动,愿造一座真诚永恒的丰碑,然后携着你诗情画意温柔的手离去,寻找幸福小屋,见证真爱永恒,不再探望前世今生,只为证明思念的存在与轮回,不曾停歇,愿不为尘世所扰,与你一起面朝烧香港河,春暖花开的无人幽境,让彼此的心守得空明,直到永远,直到尘埃落尽。

烧香港河,天涯之隔,以盼相遇,月色倾城,以念相思。如若爱有天涯,无论你在何方,请务必记得,在月色倾城下,红尘深处,还有一个等着与你相遇的人儿。天边,灯火正黄昏,月色已倾城;河边,浪漫红蜻蜓,处暑里舞蹈。


二十四节气 作文(20)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春分,二十四节气春分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