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闲话(合集6篇)
燕儿悠悠无影踪
2024-10-16 01:26:54
其它
其它

作文闲话(1)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闲话跳绳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时候,我不会跳绳。第一次接触跳绳是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拿着一捆五颜六色的绳子,一根一根地递给我们,我傻眼了:这么漂亮的.绳子干嘛用呢?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只见老师手握跳绳,手一挥,纵身一跃,绳子从他脚下钻了过去。

这不是很简单吗?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了。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双手紧握跳绳两端,照着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学起了跳绳。咦,为什么我已经跳完了,绳子却还在我的脚边不动呢?哦,一定是我手挥动的太慢了。我又看看老师,我加快挥动手臂的速度。哎,怎么还是不行,会不会是绳子太长呢?我又在手上绕了几圈,还是不行!我望望成功跳过去的同学,默默对自己说:“加油!一定能跳过这道坎!”又试了几次,结果总是那么不如人意,毫无疑问,我又失败了。

我就不信这个邪了,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渐渐地,我有些烦躁起来。正在我情绪一落千丈之时,我竟出其不意地跳过去了,一个,两个……十二个,十三个,我一下子跳了十三个。听老师讲,跳绳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而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下子跳了十三个。我成了班里跳的最多的一个,心里竟有些激动,对跳绳也越来越有信心,跳绳练习得也越来越勤了。如今我的跳绳成绩已经和原来的大相迳庭了,有时甚至冲到了两百多个。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在跳绳方面,能有这么大的突破靠的全是坚持。一天天练习,能不有所收获吗?难以想象,如果我第一次跳绳没有坚持下去,没有跳到那宝贵的“十三个”,会不会就因此失去对跳绳的兴趣,从而放弃跳绳呢?


作文闲话(2)

偶然想起来今天已经是腊月初三,快过年了。过年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每到这时候,好像天地气息到处都不一样了似的,连人也似乎换了个新的。而这过年的年味儿则是一系列的小节日给慢慢烘出来的。这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

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了,但当时腊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日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日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仪式和情景。而到了现在,过腊八马上让人想起来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腊八粥了。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要凑够八样的,红枣、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随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宝粥。到了腊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妇就开始准备了,在街头巷尾碰巧见了,不妨站一会儿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样,我是哪八样。总有人忽然的惊叫一声: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当地大声笑起来。腊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学生一直讨论到上课仍争执不休到底谁家的粥更好喝。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以来源于佛教的说法较多,一说传为佛教徒仿牧女供养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腊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一说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佛诞日,诸大寺作法佛会,煮果品、五谷等物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馈赠信徒,以邀佛佑。其后,此风气渐传至民间,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不过,我老家却有一个和这毫不相干的传说,倒也有趣。讲的是很久以前,一个非常不仔细(方言:其意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钱就象流水。这一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了,我想就是腊月初八日吧,才忽然发现所有的家产都已经花完了,甚至连吃的也没有了,饥饿之下只好把家里所有的装粮食的缸底儿给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刚好凑了八样,就熬了一锅粥,这锅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终这个人还是饥饿而死。为警示后人,所以家家到了这一天都要熬腊八粥吃,以示珍惜粮食和财富之意,也有过日子要思量,别钻过头不顾屁股之意。


作文闲话(3)

似乎只是眨眼之间,曾经以为会是多么的明天,摆在眼前时也不过如此,原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今天是,可惜好多天天被工作和生活搞的晕头转向如我的人是记不清这些日子的。一早起来,我用高压锅做了小米粥,煮了鸡蛋,这才跑到网上,这也算一种统筹安排的方法吧,做饭上网两不误。这才恍然,原来是腊八啊。

曾经,我也很喜欢喝腊八粥。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的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当然,并不需要在腊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亲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每当母亲说要熬腊八粥了,那我会开心的帮母亲剥栗子、花生等等,还热心的尽可能凑着八种原料,回想起来,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麻烦很热闹的事。

而如今,小吃摊上随处都可以买得到的八宝粥让腊八粥对我的吸引力消失贻尽,只要想吃,出门就可以买的到。我再不会对母亲央求:“今天我们做腊八粥吧。”只因为,实在没必要费工费时去准备那些东西,真想做,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一应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准备的那番忙碌,喝腊八粥也便没有了以往的乐趣。有时候,我们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而已。就象腊八粥,没有了为其忙碌的必要,品尝起来便仿佛失去了当日的香甜。

腊八是如此,中秋、等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当月饼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以吃到的美味,中秋节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当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才能穿上身,只要想买,随时随地就可以购置新衣;当麻花、丸子、耦合之类不在是必须在年前准备的美食,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得到,春节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来越不热闹的节日。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只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东西。曾经和母亲忙碌着拧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经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关将近却暗暗叹息又老了一岁。似乎只是眨眼之间,曾经以为会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摆在眼前时也不过如此,原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篇二】

腊八快到了,或许某些人的牢骚也快到了:又一个“饮食节”。

这回吃什么呢?还用问,吃腊八粥呗。

那么,为了来点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咱就扳着面孔问一声:腊八该做点什么呢?

这可有点“脑筋急转弯”,不太好说了。

正确答案是:做“腊八蒜”;没辙,还是吃的!

讲究人的腊八蒜必须在腊八这天做,只有这天做出来的蒜到时才会泛出正宗的翡翠绿蜡,味道也才会正宗,也才能不耽搁事儿正好赶上用。

腊八蒜的用场和蒜有关,关键是那个“蒜”字和“算”字同音。拿老北京来说,一般的铺子都要在腊八开始拢账,掌柜的背着灶王爷将一年来外赊欠款算清楚,记到帐上,等老爷子揣够了红包上天嚼舌头的时候好去讨债。可中国人,老礼仪之邦,大过年(蜡祭,腊月——正月期间)的找上门儿去急赤白脸跟人家要钱,总是失礼;何况要钱要急了难免出口些过份的话,总不能让街坊邻居也成天听着“小子(zei1)!欠债还钱”“还打白条啊?!都啥时候啦!”之类的烦心话吧。怎么办呢,这腊八蒜就派上用场了:要钱的时候为了防止扰民,掌柜的就让伙计挨门挨户将腊八那会儿泡的“蒜”给欠债的送去。欠债的收到了腊八蒜自然心知肚明:放账的送信儿来了,赶紧想办法凑钱还账呗!在过去,腊八蒜都是这样只送不卖的;要是卖就得吆喝,大过年的,满街吆喝“腊八算”无论如何是一种恶性刺激。

一个腊八蒜,所谓的“纪念性”和“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都淋漓尽致地包含在其中了,此乃说笑。

腊八蒜只是小菜一碟,并不在腊八那天吃。腊八节主要的民间习俗还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源,我从50年代小学课本上学到一个故事;写夫妻俩又懒又馋,日子过得一年不日一年。那年腊月初八,夫妻俩实在没吃的了,就从家里粮囤扫出了点五谷杂粮的底子熬了点稀粥,算是又混一顿。后来再去扫,什么也没了。没过几天这夫妻俩就饿死了。后人引以为戒,就在腊八这天熬粥喝,以示革命要节约,持家要勤俭,一天省一口,不必多生产——另一种懒法。

这只是腊八粥来源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或许是过去有人怕别人撑出病来好心瞎编的,不过把这喝粥的习俗编得让人那么不舒服;会让人理解为:粥都喝了,过几天该死了。

可能还有不少人听着这档子事也觉晦气,于是最近二十几年,这故事重新流传了,原来故事中的夫妻俩变成了兄弟俩。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这兄弟俩喝完粥以后没死,第二年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狠狠地勤劳勇敢了一回,真的过上了好日子——很是与时俱进。如此流传下去,后人要是再听这故事的时候,绝不知道这故事当中还死过人呢!中国历史上,瞒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只要你瞒得及时,瞒得巧妙,就是一个高尚的瞒家,一个纯粹的瞒家,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瞒家。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也是说腊八粥来源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家中穷,只好去给财主放牛。一次放牛时把牛摔伤,财主大怒,将朱元璋关起来饿饭。小太祖爷饿了几天实在顶不住劲儿了就在屋里四处翻腾找吃的,一无所获,气得掘地三尺,结果把一个老鼠窝挖塌了,那里面有老鼠倒腾过来的五谷杂粮枣儿栗子什么的。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红楼梦》第十九回中宝玉给黛玉编的故事,说腊月初七众米耗子下山去偷米、豆、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等原料,准备初八熬腊八粥(不是循环逻辑,是我故事讲半道儿走神了),这个老鼠洞里的东西会不会就是米耗子们偷来熬腊八粥的

见到老鼠洞里的粮食,小太祖爷大喜,用这些鼠粮熬了一锅粥,美美饱餐了一顿,虽说有些臊味儿,可比吃山珍海味还香。

朱元璋当皇上后,终日美味佳肴腻着了,甚觉乏味,没劲透了。那天正好腊月初八,朱元璋忽然想起当年吃鼠粮的事情来,忆苦思甜,便叫厨子按他说的熬了一锅鼠粮粥与文武百官共享。当然,时过境迁,这粥朱元璋再也吃不出当年那味道来了,那道理和刘宝瑞那段朱老爷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个样,何况这回粥里还少了老鼠屎和老鼠尿两样东西,能是当年那味道吗!虽然忆苦思甜未成,朱元璋继续感觉没劲,可是朱元璋在腊八那天和文武百官熬鼠粮粥的事儿却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于是成就了腊八喝粥的风俗。

这故事流传当中也变了,鼠粮二字当然要去掉,老鼠屎老鼠尿也不要出现,不然,说太祖爷吃老鼠屎老鼠尿都觉得香喷喷的,大不敬。

这也只是个民间故事,但凡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可编故事不能离谱,像喝腊八粥起源于朱元璋这故事无论是为了拍太祖爷还是骂太祖爷,这拍得骂得都太离谱了,明朝之前民间就不过腊八,不喝腊八粥了吗?


作文闲话(4)

我个人观点,看看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最主要的就是为什么而活!我以前多少也说过,活着就是活着不为任何人,也不用拘于任何形式。上天造就了我们,我们没办法抗衡,也没必要去抗衡。作为人的我们总有一种优越感,从本质上来说都不过是一个脑袋四个爪子的动物。我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智商,较高的智商让我们伴生较强的情商也就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换句话说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人之外的,阿猫、阿狗、狮子大象、甚至恐龙都是自然动物!

面对复杂的社会,未知的人生,摆出一种或多种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一种态度:平凡的过还是不甘平庸。个人总结为一种人生志向。没有这种态度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因为缺乏了此最重要的思考,生活就完全没有目标。说粗俗点连狗都有“态度”(当然这种态度是本性)开开心心生活,从从容容就死!

态度表达人生价值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性格。

生活中总有事情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性情会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形成!其实我们仔细想,性情是自己主观决定的。对不利的事情选择容忍或是选择发泄,对不干净的事情是选择独自接受或是选择表达不满,对个人的缺陷是选择欣然面对或是选择与命运抗衡……种种选择会在潜移默化种形成一种习惯,进而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

个人认为性格分为两部分。一是先天的基因,急躁还是温婉。二是后天的养成,当然先天的基因对后天养成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总是通过处事风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其实就是看这个人的各种态度!

人生观与性格都是一种态度,说句玩笑话一个完整的人差不多都被态度涵括!我们在认识态度后要学会用态度!

选择了积极的人生就要学会各种积极的态度!

个人跆拳道老师曹志先生提到过“苦逼主义”。这就是一种处事消极的态度。玩游戏,琐杂生活中往往会纠结某些东西,搞得郁郁寡欢,这是没选择豁达的态度!其实开开心心也是一种很可贵的态度!

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时刻都能选择正确的态度!所以才有种经历叫磨砺,有各种思想流派!

态度也并不是一种纠结的东西,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很多事的态度就一定要改变!比如一个年轻小伙对漂亮姑娘的态度和古稀老人的态度是显然不同的!

我的生活还有很长,且行且珍惜吧!


作文闲话(5)

春节是有声的

“咚、咚……”那雄壮有力的鼓声,激昂利落。它敲碎了沉闷的空气,震落了沉重的灰尘,使空气沸腾。大街小巷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生机。瞧,那个小孩子手捏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棒走向摆好的爆竹,只听“嗖”的一声,小孩子像触电般地跑开,两只小手捂实耳朵,静静地等待爆炸……

春节是有色的

大年三十,心急的人家早早贴上火红的对联,大红灯笼高高地挂着。真正地在颜色上饱眼福的数除夕之夜,一个个烟花争先恐后地冲向空中,迫不及待地去拥抱夜空。初一早上,咦,地上怎么洒满梅花瓣呢?不会是一阵春风,把所有的梅花都刮下来了吗?我走近一闻,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原来是鞭炮炸的纸屑,五颜六色的纸屑宛若艺人在画纸上一泻而下的灵感――多么盛大的一场彩色聚会。

春节是有味的

春节来临前几天,妇女们包包子、炸丸子……除夕夜围着圆桌和家人吃着美味,看着春晚,这真是一道有意思的年夜饭。鼠年的春晚还历历在目:精美的舞台设计,将春晚节目呈现得美仑美奂,还有导演组面向公众征集“最美全家福”,最终8组家庭入选,每张照片后面都藏着温馨感人的故事。那饭菜的香味和家人的欢声笑语汇合成亲情的味道。今年的春晚更是精彩绝伦。

一次相聚,一刻幸福,春节是一个欢乐的剧场,剧场的主角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之间的欢声笑语化作一股浓浓的爱意,永远传递着……


作文闲话(6)

如今身处这边隅寒地,几天来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端午竟也没热起来。一直觉得冷凉还是主色调,只午间偶尔见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穿上了短袖。往年端午的前一晚上来到城东大桥,除了河上流光溢彩,杂遝的人群,小贩的扯脖子呼喊叫卖,再就是河边沼泽里如潮的哇鸣了。今年却一片寂静,禁若寒蝉。蛤蟆鸣叫据说是为求偶发出的信号,但要有个条件,就是水温要达到20多度吧。今年这么凉,蛤蟆也自然闭嘴了。

儿时端午粽子是不常吃的。印记中也只吃过几次吧,不超过三次。有一次是随母亲去摘苇叶,用了黄米包的。忘了粽子什么味了,但苇叶的清香,印象很深。煮粽的时候母亲破天荒还给煮了一个鸡蛋,扒蛋皮的时候,也闻到了浓浓的苇叶香。后来离开了老家,自己也成了人夫,有一年端午糟糠竟也做起了粽子,苇叶当地没有,自然是市上买来的干货。我吃了一个,却没嗅到半点苇叶的鲜香,少了这味道,粽子也显得有形无神了。

民俗的事知之不多,说不出个所以然。据说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权当如此吧。南方多水乡,耍龙舟热闹非凡,北方多旱地,船耍不起来,早起来河边捧把露水,抹抹脸算了。插艾蒿是为了驱虫,这个我觉着靠谱。只蒿子那股怪味,别说虫子,连人也不喜欢闻。儿时夏夜里在外纳凉,母亲常点燃了用艾蒿拧成的草绳以驱蚊,别说,效果真不孬来。尽管袅袅飘来的白烟味儿有点怪,可要和被吸血比起来,还是合得来。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