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作文(精选19篇)
沉默骑士
2024-06-28 04:31:05
其它
其它

二十四节气作文(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这就是节气歌,短短的四句话,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来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在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后来人们又根据每个月月初、月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位置,结合了天气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成了二十四等份,还给起了专门的名字,这样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其实,我们中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国画、剪纸、京剧、中国结等等。而我,只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采集了这些香甜的蜂蜜,再将我采集到的'这些果实分享给更多国人,发扬光大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作文(2)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下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这个美丽的节气里,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墨绿色像给大山披上了一崭新的外衣。在山上,像金子一样的油菜花点缀在新绿的山野间,大山显得更加美丽,更加引人注目。

微风轻轻拂过,小草和小树轻轻地点头,感恩大地的孕育之情。杨树摆着它的小手,欢迎美好节气的到来。在明媚的阳光下,杨树好像披上了一件银色的风衣。

忽然,电闪雷鸣,蓝色的天空马上变黑了。接着,黄豆大的雨点从天上落下来。雨点打在窗户上,奏出一首动听的交响曲。盛开的杜鹃花被雨冲落了几片花瓣,飘洒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天空上出现了一条彩虹。


二十四节气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临近清明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莫名其妙的产生一丝淡淡的哀愁,这哀愁不甚强烈,但总是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每当在这种时候,我总是看着窗外,鼻子酸酸的,眼里含着悲伤的泪水。

这天是去扫墓的日子,我们一家子早早的就起床了,大家着装十分统一:白白的衬衫,还有黑黑的长裤子,白衬衫上没有一点儿花纹,显得十分单调,黑黑的裤子显出了在清明时的悲痛与哀愁。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家乡的墓地。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空中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雾,路上有不少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我们在拥挤的人群中找了一家商店,买了一些祭拜祖先的物品,然后把这一堆沉重的祭拜物品带到了山谷,我们灵巧地穿梭在山谷中,闻着梅花的香味儿,顺着一条蜿蜒无尽的泥土小路,我们到达了坟墓。

年复一年,这种凄凉的情景,在细雨的衬托下模糊的呈现在我眼前,这个山谷似乎一年比一年苍老,蜿蜒在空地中,向人们诉说着遥远与孤寂。可能是下雨的缘故,整个山谷都像蒙了一层轻纱似的,若隐若现。蒙蒙细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只有了这毛毛雨,才能透出清明带来的淡淡悲伤和对逝者那浅浅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转身,回头,只见大人们一个个低着头,眼里含着泪花,这泪花里包含了大人们对逝去亲人的那份说不出的思念……每个大人的嘴里都嘀嘀咕咕地念叨着,好似在跟逝者说着心里一直想说但又说不出口的悄悄话。

墓前摆着许多水果和零食,墓上长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只见昔日爱干净的妈妈,把墓上的杂草,细心地清理干净,爸爸从袋子中拿出纸钱、香烛,并点上。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气氛也很安静。这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太祖母那和蔼可亲的笑脸,每逢过节回家乡时,太祖母为了更好地招待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忙里忙外,但是当我们站在门口的那一刻,她总会放下手中所有的活,笑嘻嘻地来迎接我们的到来。每当这时,太祖母的双手总会提满爸爸妈妈送的礼物,饭后他迅速地把我叫到她的房间,拿了几个我最爱吃的零食装在袋子里,紧紧地塞在我的手中,而留给自己的却是一些会吃坏牙的硬糖。我觉得我接过的不是零食,而是太祖母对我那满满的爱,可这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

清明,一个让无尽的悲伤都化在蒙蒙细雨中的节日……


二十四节气作文(4)

今天,是5月20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此时太阳到达黄经60度,麦粒饱满,蚕结新茧,万物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各朝各代的诗人也在小满这一天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欧阳修的《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与长卿的《小满》:“昨夜玉盘沉大江,夜来忽梦荠麦香。时人但只餐中饱,莫忘旧时苦菜黄。”等。

小满被分为三候,每候各有5天: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说的是刚开始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繁叶茂,过5天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后5天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也有许多习俗,其中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这一天在水车上蓦上放些赞鱼肉、香烛等物品中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

在小满前后,桑葚成熟,一颗颗桑葚挂在树上娇嫩欲滴,我和妈妈一起来到这片桑树林,手上、衣服上、脚上不知不觉得就被调皮的桑葚涂上了红色,这不就是“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吗?吃着自己亲手摘的肥肥的桑葚,顿时好像一股蜜润着我的嘴。

小满给大地换上新装,我们班也焕然一新,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好气象啊!


二十四节气作文(5)

小满,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意味着万物生长规律中的一个阶段即将来临。寓意各地农作物的“孩子”—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因此才叫小满,它还有个哥哥叫大满。

小满时苦菜总是很活跃,它们已经渐渐长大,成熟了,探出了一片片碧绿碧绿的小脑袋。许多人们在挖着它,吃着它,为了降低身体里的燥热火气。小麦的籽粒已经很饱满充足了,纤细的身子在微风中舞蹈着,非常快乐。但在这个时候,农民叔叔们总是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们,不让破坏者干热风伤害它们。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娃娃”—蚕宝宝,在这个时候总是需要细心呵护与照料的,它们会结成一团白花花的茧,这时,它们就像贵妇人一样趴着,特别娇气。因此,人们经常在小满时节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祈蚕节,希望来年养蚕能有个好收成。

小满时,还有一个重大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祭车神”,俗话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这里的三车指的就是水车、油车和丝车。传说中,这三辆车就是车神带的,因此,到现在人们仍在举行“祭车神”,希望来年水砚涌旺。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季节都有多个节气掌控,我相信,随着建设发展,文化一定会更饱满,祖国也一定会更加富强。


二十四节气作文(6)

白露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二十四节气作文(7)

寒冷刺骨的天气渐渐消失,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和阳光正向我们走来。也意味着雨水的到来和降雨量的逐渐增加。杜甫有著名的诗为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春天是万物萌芽开始生长的季节,也是雨水最多的时候。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2月19日以后,就到了24节气中第二个节气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量逐渐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2月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3月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量增多现象的节气。

你看,那雨水轻轻的落在屋檐上,落在草丛里,落在树叶上。叮叮咚咚”,这雨水带走了冬天,带来了春天。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雨水咕噜噜”从房顶落下来,很快便连成一串儿闪烁着晶莹剔透的透明项链,一下子又汇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春雨落在树丛里,便噼噼啪啪”敲响了春姑娘的小铜锣,在叶尖悄悄地汇成一口小巧玲珑的小清潭。这雨水虽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但是他给农民伯伯们肥沃土地,浇水,给农民伯伯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我喜欢24节气中的雨水,因为他带走了寒冷的冬天,带来了美丽的春天。


二十四节气作文(8)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气候特点:”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对农作物的影响: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作文(9)

二十四节气之第九节气,在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二十四节气作文(10)

当最后一丝秋风拂过,冬天的脚步悄然来临。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它来了,在人们心中,冬天也就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仿佛是一夜之间,大地直接变成了雪白的世界。雪花像一朵朵纷纷扬扬的棉花,把温暖洒满了大地,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大地在棉被下,舒舒服服地睡上了一个好觉,做着丰收的美梦,在梦里回味春种、夏长、秋收的漫长历程,畅想着明年的新装。

那一粒粒的雪花如同一颗颗细细小小的种子,把生命洒给泥土,预示着来年的希望与收获。

纷飞的雪花扑面而来,又像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把欢乐送到了孩童的心坎上。在洁净的白色天地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出去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看,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荡漾着满足的欢笑。

冬天带来了漫漫白雪,还唤来了红红的梅花。踏着洁白的雪棉,望着那点点红梅,不禁让人想到了刘著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没有选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开放,而是选择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冬天开放,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愈美丽。梅花的品格,梅花的骨气,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那幅严寒红梅的景象,让人很难以忘却。

雪花纷飞,我的心也在飞。我要学习这洁白的雪花,无私地奉献,为大地和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红梅点点,我的心在踏寻。我要不断地学习梅花,学习它顶天立地、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品质。

那么,就让我们在立冬到来的时候,在片片雪花纷飞的时节,在愈发精神的红梅映衬下,奋斗吧,一起书写我们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二十四节气作文(11)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关于立冬的一句俗语。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二十四节气作文(12)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今年11月7日,立冬便到来了。立冬,指冬季从今天开始了,就是冬季的开始,农民把农作物收藏起来。

“冻笔新诗懒写,寒露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瞧,诗仙李白笔下的立冬真是诗情画意,李白可真是斗酒诗写百篇啊!虽然立冬如此寒冷,但坐在暖炉旁,又有美酒相伴,仍是感到了温暖。

李白笔下的立冬十分寒冷,那一定是北方的立冬,那里水已结冰,地也开始冻了。而我们南方的立冬却仍是“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我们上完体育课后,可热了,大家相继脱下外套,有的还脱的、得只剩下一件棉毛衫了呢!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一丝寒冷,反而还冲进卫生间不停地用水泼脸呢!

大人都说立冬适合养生,因为“冬吃萝卜,夏吃姜。”立冬前后,我妈妈总会煮一大锅冰糖雪梨,有止咳化痰的好功效!不仅我喜欢喝,我妹妹也与我抢着喝呢!这几天,妈妈又为我煮了一锅山楂红枣水,山楂开胃,我大口大口地喝着,一天大概喝了五六杯,一直去上厕所,嘻嘻!晚餐时,我们喝萝卜骨头汤,妹妹喝了两碗,而我却一口也不肯喝。妈妈说:“萝卜通气,多喝点!”说罢,妈妈抓起我的勺子,倒了一勺萝卜汤,强行喂到我嘴里,我反抗着,却没有用……

立冬,冬天的开端,养生的开始,祝大家立冬快乐!身体健康!

指导老师点评 :小作者从气候、养生等几方面说明立冬的到来,给人带来了知识和快乐!谢谢小作者的分享。


二十四节气作文(13)

处暑是公历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一百五十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千支历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份,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代表着变化,而且是向好的变化。学习时,我们经常困惑,翻阅资料,孜孜以求,最终豁然开朗,就像处暑前后,气温从不适到适宜。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就像处暑前后,气温从不适到适宜。

我爱处暑!


二十四节气作文(14)

阳光虽然还像往常一样,火辣而灼热,树在风中懒懒的摆摆身子,引起叶的阵阵婆娑,冥冥中仿佛看见有双手,正慢慢地挥拂着向我们告别。暑气隐遁入草丛、山林中,在黑暗处无声枯萎,象一记休止符,滴在乐章最合适的段落。

乡村已有些清秋之韵的味道了。黎明,晨风拂面,空气清新,沁人肺腑;中午,阳光已不太灼热;黄昏,低垂的夕阳下,徐徐的晚风吹皱了一池秋水。田间的玉米开始出梢扬花,抽穗吐缨。每一株玉米都显得妩媚动人,亭亭玉立,青碧俊俏,头顶米黄,玉米宝宝探头探脑,憨态可掬,穗头挂出粉嫩的缨子。举目远眺,大片的玉米簇拥着,墨绿似海,花儿闪闪,红缨点点,美轮美奂,生机无限,美不胜收。

处暑高粱遍地红。只是现在,高粱种得少之又少了。黄泥小路上的树影显得绵长而深重,走上去立刻感到了清凉。在我观察的沟坡旱塬上,有高粱的身影,尽管稀少,它们仍很孤傲地高过别的庄稼,但也正好成了麻雀们啄食的对象。黄豆开始有绿色的豆荚,向日葵花盘低垂,一颗颗籽粒日渐饱满。

崖头地埂的天牛花依然在不紧不慢地绽放,天地间仍是一派葱茏。不过这时的绿,已不像夏季时那样鲜亮、柔嫩和透明,而显出了几分厚实、柔韧和老练。无涯的绿,在夕阳的映照下,会透出淡淡的、金黄的光晕。这金黄的光晕,仿佛就是金秋的一种预演。要不了多久,天地间就会真的出现大片的金黄,熟透的玉米就要收获,繁忙的秋收就要开始。

天时阴时晴。晴时“天高云淡”、“秋色宜人”、“气清天朗”、“云淡风轻”、“秋风起兮白云飞”、“空山秋气清”。阴时白云翻飞,快速游移,巧妙地表达疏朗,就如国画中的晕染,淡而轻,薄而透。

雨忽然多起来了,不用风的召唤,没有电闪雷鸣,雨好似千万条银丝垂直而下,接天连地。庄稼、花草、树木,惬意地享受这份燥热中难得的清凉。雨又像有人突然泼下来的水,黑夜里看不见水的到来,只听她一路弹响优美的节奏,声声入

耳,令人陶醉。雨声由远至近,雨滴由小到大,又渐渐低落。

雨水似乎浇灭了蝉的热情,即便在午后,蝉鸣已不再如前;甚至午睡后,你得谛听,远处会有一阵散响。有的树叶已经泛黄,树下已见落叶,间或有蚂蚁在啃拖落蝉。在庄稼地深处,你会发现叶的背后,潜伏的小动物,不再张牙舞爪,不再摩须擦翅,而在秋风中变得迟钝木讷、呆头呆脑。

这个时候,我静静聆听大地的耳语,在对生命的回味中感悟人生。有时我想,若是人可以像草木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一岁一枯荣,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储藏,让岁月的年轮刻在心上。然而,人生虽长,生命却只有一季,一旦枯枝败叶,便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处暑这个季节的片段,让我们终结身体的燥热不安,开始心灵的冷静思索,期望金秋的丰腴成熟。我会感受到季节的长度,更能感受到快乐的长度。处暑之秋的厚重,能让时间变短,能让岁月变长,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会在季节的演绎中得以升华。


二十四节气作文(15)

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句农谚:处暑动刀镰。处暑刚过,农田里就有割绿豆、收黍子的农民兄弟的身影。秋天真的来了。

今年风调雨顺,田野里农作物长势喜人,草地、沟壑、坝堤、林间,有名、无名的杂草长得十分繁茂。处暑刚过,散步于杂草丛中,儿时打秋草的场景情不自禁地浮现在眼前。

草儿,山野之中,比比皆是,无处不在。它虽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但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种宝贝。庄稼地里荒草最为可恨,与粮食作物争夺水分和肥料,影响庄稼的生长和产量。但在村边地头、沟沟坎坎之中,山野之间,生长着的那么多的野草却是有用之物,它们并不可恨,倒是很可爱的。没有它们的存在,当年许多农民兄弟的日子将不好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草也是家乡人们的恩人和朋友。

我从小时候就与草打交道,七八岁的时候就割猪草,打羊草,拾柴草,一直到20岁上大学离开家乡为止。

那年头秋天上山打草,中午回家胳膊上挎一篮子给猪吃的野菜,肩上还要扛一捆喂羊的草。只有到晚上才能往家背晒干的柴草,而常常是背回来一趟,到家吃根黄瓜或吃个柿子,喝点凉水,还会趁天凉快再背一趟。每个夏天有半桩子的家庭柴草垛都会攒很大。

所以处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忘不掉的一段记忆。


二十四节气作文(16)

时光之珠捻转,又转到了处暑。暑气至此止矣,北方天已渐凉。草木峥嵘,繁花锦绣,它们也知道出场的时日愈久,离开这个舞台的时间也愈近了吗?故而,极力地展现出最华美的姿态。

在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处暑不出头,割得喂老牛。”是说庄稼这时节如果还没有抽穗,扬花,那基本上也就没用了。任你再怎么容光焕发,青春逼人也是误了节气,终不会结了颗粒,将一无所获。因为,时不我待,朝来寒露晚来风,步步紧逼,奈何!这让多少期冀风云际会,错失在历史河流之畔的蜉蝣人生望洋兴叹,零落栖迟,幽寒呜呃,徒生伤悲。

其实,仔细想想,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要曾经绽放,又何必介怀名利得失,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行至山穷,坐看云起。喂老牛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归宿?五道轮回,即使化作一堆牛粪,还不是能滋养一朵鲜花吗?没有牛粪,鲜花还不是开到荼蘼,无可奈何地落去吗?

今晚,月色溶溶,秋虫唧唧。窗前一丛菊花笑意盈盈,檐下扑棱棱倦鸟归巢,这是一对儿早出晚归,为生计奔忙的麻雀。看到过刘心武的一句话:“不要指望麻雀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过得很幸福。”真的,鹰有鹰的高度,让人们赞美去吧!麻雀有麻雀的喜乐。有些生活无法选择,也不必去扮演更高的角色,高处不胜寒,英雄是孤独啊!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烟火人生,风雨交加的苦乐年华,我们一样欣然接受,暗自欢喜。

这么说,是否有些吃不到葡萄的味道呢?非也,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城市丛林,乡村泥巴,谁羡慕谁呢?人心不足,欲壑难填。你想跻身高富帅,她想变幻白富美;你憧憬纸醉金迷,他向往茅檐翁媪。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份宁静的心灵,和缓的节奏,温馨的情感,从容的境界。舍此,夫复何求?

对于童年,故乡的回忆,人们总是回味甜蜜。好像那时的时光,一粥一饭,赛如琼林佳宴;一草一木,竟似天宫仙境;一丝一缕,堪比凤冠霞帔。难道现在我们的味蕾失灵,视觉退化,触感泯然?不是!是物欲横流,早将我们平静的心情冲击得荡然无存。追寻靓丽的彩虹,却不知眼前即是良辰美景!都言身边没有风景,要到远方去,远方的远方,追逐海市蜃楼的步履如飞,可曾注目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山山水水?

万籁俱寂,钟表兀自踏踏而行,沏一杯茶,慢慢回味。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有多少,人在旅途,行色匆匆。朋友,无论你在生活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都请你坚信,在灯火阑珊处,总有人为你默默守候,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的太阳。


二十四节气作文(17)

今天,是8月22日,每年的这一天前后都会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暑气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凉爽与干燥。

正值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作诗时,诗人便披了一件长袍,觉得不冷不热的秋天比春天还好,便有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句来赞美秋天。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说的是处暑时节五谷丰登,鸟类开始频繁出来活动,鹰开始大量地扑抓鸟类,并把猎物陈列如祭,然后再吃;过五天,天地万物开始凋零,一片萧瑟之气;后五天,天气更加凉爽了,谷物成熟了。

处暑这一天也有许多习俗,“迎秋”就是其中之一,处暑过,暑气止,秋风来袭,吹落了树叶,吹走了暑气,吹来了凉爽。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就有“出游迎秋”之意。此时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观景的好时节。

今天,我跟我们好朋友们李子骞、胡艺轩一起出门迎秋,来探寻旬阳蜀河古镇,在海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看到秋色中最具韵味的诗意古镇,那里的房屋是用天然叶岩建成,经过千年历史长河,依然坚固如初;那里的骡马古道非常陡峭,我一个不小心,就碰到了头,擦伤了,真的很疼,想想当时骡马的运送货物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人们的出行也难!虽然头被撞的很痛,但旅途中,我收获满满!

处暑开始,漫长的暑假就要结束了,有许多新奇的事物在等着我们。


二十四节气作文(18)

小满,24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夏季最好的一个时节。大约在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左右。小满过后,全国南北渐次正式进入夏季。温差逐渐缩小,降水逐渐增多。气温在20℃到30℃之间,跟人体温度接近,所以这时的早晚适于户外活动。

记得小时候,立夏刚过,父亲笑嘻嘻地说,没几天小满了,你们也该熬到了头了。那时我们并不理会父亲说的熬到头指的什么。但我们看到,立夏刚过,父亲就开始整理小提罾和淌网了。父亲每天总会带上淌网,利用在生产队干活的空挡,在任何一处河沟的边上淌上几下,那些小鱼小虾或螺蛳就足够我们一大家子美美吃上一餐了。后来我们知道,进了小满,大麦上场了,小麦也黄了,满田埂的蚕豆和莴苣也可以吃了。看来满不仅是植物的丰满,也是农人精神和食物的丰满。看来小满是父亲守望丰收的节气了。

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人误人一生,这就是父亲简单的道理。所以小满一到,父亲按捺不住了,起早带晚,拔菜籽、整理谷场、磨好镰刀、修理农船此时,父亲每天像喝了蜜一样,走起路来,浑身带劲。

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小满是苦菜枝繁叶茂之时,早有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一说。苦菜也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那时百姓到了这青黄不接的时节,往往以野菜充饥度日。二候靡草死。也说云靡草。以枝叶靡细而得名。这节气里,喜阴细软的草类,在强热阳光下开始枯萎死亡;三候麦秋至。对于麦类作物已经到了成熟的秋了。有农谚: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说的是在小满季节里,暖暖的南风,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的那个小小的茅舍。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样的摇头晃脑,娇憨可爱;而桑树上的叶子正长得肥壮,可供蚕儿吃饱。对于守盼了一冬一春的农人来说,他们盼望的当然是庄稼的收成如何。至于田园美景,他们无暇顾及。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诗的最后,诗人发出了历尽沧桑的感慨:看到令人满足的归隐田园,如此的令他陶醉,发出一声唉叹!知道自己归隐得太晚了,当年身强力壮就该早些隐退,如今,岁月蹉跎,自己已经衰老了。千古绝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是古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在这个饱满的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走向初夏,走向金色阳光,聆听生命拔节之音,迎接丰收时刻的到来。


二十四节气作文(19)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小满一到,天地间的阳光开始变得充足,雨水逐渐丰盈,麦粒开始灌浆饱满,石榴花开,蚕结新茧桑葚熟。这就是小满,一切正慢慢开始,尚未大满,却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淡淡的满足。

我曾经疑惑,这大自然的“小满”折射进生活中会变成什么模样?是出门恰逢晴天的喜悦,是食堂排队偶遇奶黄包的惊喜,是“周爽”后胡老师极其“吝啬”而又含蓄的表扬……总之,那一刻,小小的充实和淡淡的满足会充盈我的“小世界”。

阳光充足,但尚未焦灼;雨水丰盈,但尚未泛滥。生活中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也不过如此吧?这让我想到了劳技课上制作投石车的美妙经历。可能是因为我们小组四人是首次合作,又或许是因为原始的设计方案不够成熟,在费尽全力完成投石车的骨架之后,我们对于它的动力系统一筹莫展。整整六节课,小组四人轮番上阵,经历了一次次头脑风暴,经历了一系列的钻孔、切割、填补、加固后,我们的投射记录也不到一米,而此时,可怜的投石车却已“千疮百孔”。

走投无路之际,大家只能撤了动力支撑——橡皮筋,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卷土重来。为此,我作为团队里的女生,愣是硬着头皮指导三位男生橡皮筋花式打结法,将皮筋进行重新构造,但新的问题似乎也接踵而至:单一的皮筋无法提供适量且稳定的动力,我们急需一种可与皮筋固定的硬材料——铁丝。太棒了,就是它!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让我拾起了桌上闲置的两把铁钳,将两段铁丝绕成环扣,再与皮筋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又一次试射,沙包竟突破了一米的弹射范围,这简直就是奇迹啊!小小的结构改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那一刻,我们四个“菜鸟”终于燃起了希望和勇气,虽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风光,但也暗暗窃喜了一把!哈哈,小确幸、小满足说的就是此番感受吧。

我不知道小满这一节气究竟因何而来,也不知道古人为何把它称之为“小满”。但我遥想,古人定是在农耕劳作之时,在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之际,如我们一般,有了即将收获但尚未成熟的小确幸;有了满怀期盼、生气盎然的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