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 作文(通用6篇)
所爱旧情人
2024-06-05 00:50:16
六年级
其它

桐城 作文(1)

今天一早,爸爸开着车载着我们去桐城活海游玩。

车子开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桐城活海门口。哇——人真多呀!买好票后,我们进入大厅,爸爸在柜台前付了二百元钱,领了一个手牌,这个手牌可以打开储物柜,还可以在里面买东西哦。

我们先去更衣室把东西放进储物柜,换好泳衣,我迫不及待地进入水世界,一下扑进水里,顿时一股清凉包围了全身,好舒服呀!这里是小朋友的“水上乐园”,有正在从上往下淋水的雨蘑菇,有张牙舞爪的八爪鱼,有苹果样的小屋,有水立方,还有水上滑滑梯,滑道有直的、弯的`、螺旋状的。我快速爬到滑梯顶部,哧溜地就滑下来了。

玩了一会儿,后面的主场广播说十点半有一场刺激的冲浪活动。我们赶紧去租了一个皮伐来到冲浪池。哇,这个冲浪池真大啊!中间有一艘大船叫“诺亚方舟”,船的身后是一片白色的假石山,假石山上写着“中国活海”四个红色的大字,假石山两边悬挂着大屏幕。冲浪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来到中间深水区,浪来了,大家尽情享受着被水冲起的感觉,此起彼伏的浪花,一波比一波大,工作人员拿着粗大的高压水泵向人群喷射,大家尖叫着,不时地有皮伐翻倒,两人一起落入水中,然后迅速爬起。真是又刺激又好玩。

接着,我们来到漂流区,坐上皮伐顺着水流往前漂,我们漂到了一个洞里,洞中光线昏暗,里面有海底怪兽、水怪等一些海底动植物,很快漂流就结束了。

吃过午饭,爸爸、妈妈去玩了很多高空游乐设施,看着好刺激,我也好想玩啊,可惜我不够1.5米,所以玩不了。

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冲浪池,下午还有两场冲浪,在那我认识了很多小伙伴,我们一起游泳、打水枪,开心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活海水上乐园。


桐城 作文(2)

朋友,你了解桐城吗?

人说桐城是一本书,经过千百余年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字一句,百代桐城人倾血著成。

人们说桐城是一幅画,赤橙黄绿青靛紫,百代桐城人手持彩练用智慧绘成。

我说桐城是一本书也是一幅画。书中有着七彩的世界,画中又有着优美的文章,赏画与览书,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这幅画里,值得一提的是便是鼎鼎有名的嬉子湖了。

昔有八百里洞庭,今有万余亩嬉子,嬉子湖是我们桐城内陆最大的湖,它是上苍赐予桐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奉献,它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养育了湖边热情的儿女;它清澈,依稀可见到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它神秘,在那湖水深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这首诗才真正令后人感受到张英胸襟的宽广,也许你知道落凤窝的故事。“只可棺(官),上加棺(官),不可移棺再葬。”所以出了双宰相,伴随着他们一路求学,上京为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不忘嬉子湖的深情厚谊,一生如水清廉,以此作为报答。

今天,嬉子湖虽未培养出父子双宰相,但会在未来培养更多的“宰相”,不是吗?

桐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桐城优质大米以其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桐城的鱼也种类繁多。我们的嬉子湖早年盛产体白如银的银鱼,而今,它每年奉献的长臂青虾达几十万斤。现在,来嬉子湖参观,垂钓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桐城,又是文派的故乡,桐城派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二千多种创世之作,更铸造了千百位作家,方苞、姚鼐名噪一时。桐城派文人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五四运动后,桐城派没落了,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不想去辩解什么。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对它的评价就交给后来人吧!

桐城,用千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养育了过百万的人口。在这方沃土上,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名胜古迹犹如牛毛细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每一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卷。”这是前人所述的,也是我想说的。忆往昔,桐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桐城学子领风骚。


桐城 作文(3)

南国风光,千里花香,万里雪飘。观长城内外,赏苍茫大地,数风流风景,当属于我可爱家乡——桐城。

桐城——江淮大地崛起的新星,在历史的沉淀中绽放着更加绚丽的光芒;桐城——古皖大地燃起的星星之火,在岁月的考验中燃烧着更加旺盛持久的生命;桐城——秀丽黄山耸起的巍巍之峰,在风雨的洗礼下屹立着更加挺拔高耸的峰巅……

龙眠风光,美动我心

漫步于龙眠河畔,水波淙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桐城的荡漾。古人云: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极川,”如今,龙眠河已成为桐城的象征、桐城人的骄傲了。走在龙眠桥上,注视着桥下碧波荡漾的流水,微风吹拂而至,“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褐”的感触便油然而生。不经意间,一只小帆随波逝去,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龙眠河,聚集力量冲破峻岭的封锁,像慈祥的母亲,默默无闻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它那清亮亮的河水永远弹奏着生命的旋律,永远在期待和希望中昂扬奋进着。

魅力文庙,超群绝伦

驻足文庙内,清风徐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桐城的吹拂。桐城文庙作为安徽省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礼制性建筑,古朴典雅、端正雄伟,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主体,以晋谒通道为中轴线,布局对称完美,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尽展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而且有“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一些优雅壮美的图案,逼真传神的体现了桐城文庙的韵味。桐城文庙,激励着所有桐城人前进的信念,奠定了我们迈向高雅的基石,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桐城文庙将继续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名人,万古流芳

陶醉于桐城名人之中,书香悠悠,“城里通街曲巷,夜半诵声不绝”,这是桐城的召唤。桐城大地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名流大家,璨如星辰。

方苞、刘大櫆、姚鼐共同开创了主领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它奠基于皇家近身辞臣方苞,经教育家刘大槐而拓宽堂庑,至当朝通儒姚鼐而极大成,以致天下门生归附,形成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壮观场面。他们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三祖”,至今影响深远,恰如联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吸收京剧、越剧、评弹、评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她被公认为黄梅戏一代宗师。

……

桐城名人不计其数,他们虽已成为桐城的历史,但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桐城人心中引以为豪的名人。

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回首一千多年的伟大历程,翻开那激情万丈的画卷,我们共同见证了桐城的沧桑巨变:一千多年来,桐城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开拓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山河再造千秋业,日月重光万壑开”,迎着新时代的朝阳,古老的桐城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着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以昂扬的姿态尽情展示着优雅与自信,以坚定潇洒的笑容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这样的桐城,在今后的途中,必将开拓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桐城,我可爱的家乡。回首过去,我吸吮着它甜美的乳汁,在它的怀抱中快乐、幸福地长大,我为它取得的辉煌佳绩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更加卓越的业绩谱写桐城发展崭新的篇章,创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成功的新桐城!

桐城,祝福你,我可爱的家乡!


桐城 作文(4)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丰山居雾若带然……”

读着自己喜爱的桐城派经典作品,迎着傍晚的徐徐秋风,和着那一日残阳,内心无不充斥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

每日放学,从学校到车站,我会故意绕道僻静小路,树上小鸟叽叽,心里回味着自己喜欢的那些诗句,无不畅快。

车站到了,我无意中把手伸进书包……咦?!我手机呢?怎么不见了?

纵使自己已翻过书包和上下口袋数遍,我还是又仔仔细细地翻了一遍,半蹲许久的双腿早已发麻,几近失去知觉;寒风也似逆水之冰将额头上、两颊上、背上的汗珠化作冰刃,划过周身,令人感到举目的是一片狼藉的景缘,仿佛悲伤已到了极点。

“嗤——”

那是公交车靠站泊车的声音,可手机还是没有影子。手机丢了,被父母责骂一通是可以忍受的,最关键的,我的手机中存放着几十篇桐城派文章,还有我努力用功好几个月才完成的一系列读书笔记,以及相关的清朝人物生平表……那可是我的心血啊……想想就肉疼。

“唉,算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初三了本应当把自己的学业目标放在第一位,至于其他的,就算了。”

抓住公交车上亮黄色的手握杆,却仿佛一把亮剑刺入了我的心中,但我知道,回头无岸啊……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颓然如龙钟之声喊住了我:“小伙子,你的手机……刚才我在后面一直叫你……可……你没听到,唉,看我这身板,老喽……”

转身,一位白发苍苍的拄杖老者,枯瘦苍老的大手递过来的那黑色扁平之物正是我的手机。

我心中不由得一惊,耄耋老人,拄着拐杖,追着一个和他几百杆子都打不着的中学生,就是为了送一部手机——老人也许不知,这是最新版的Tardis X,价值上万,是我用积攒几年的压岁钱买的,才刚用一两个月,若是他自己拿去用或是当二手卖掉,他们都不会知道其真正的价值,唯有我,视它为珍宝啊!

我突然想起“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做到真正的“雅洁”——这优美的文字,我本以为只有在桐城派的文章中才有,却不曾想过在现实中竟也适用,原来桐城派从未消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深深鞠躬,双手接过手机,心中那澎湃的感激之情几乎无以言表,也许唯有那融合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八字至理的话,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谢谢你,桐城。


桐城 作文(5)

今天秋高气爽,我们随着叶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桐城市的六尺巷。

说起六尺巷,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清朝康熙时代,在桐城城中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这条小路两旁分别住着张、吴两家人。有一天,吴家要建新房子,想霸占这条小路,但是张家不同意,两家便吵了起来。张家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加急信,给在朝廷里做大官的张英,让他回来评评理,张英却觉得礼让邻居最为重要,于是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立刻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的宅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六尺巷就由此而来。

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懿德流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向前走几步,穿过汉白玉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照壁,上面刻的图画正是张家和吴家让巷子的事情。照壁的后方刻着是张英的介绍。

绕过照壁,有一块像假山的太湖石,上面刻着的正是张英那首流传至今的回信诗。

绕过太湖石,就是桐城最受欢迎的地方,六尺巷了。六尺巷长约百米,宽两米,地面上有着许多大小不一,很光滑的鹅卵石,两边砌着青砖黛瓦的墙,再向上看,两堵墙后方分别站着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它们空中的枝叶互相交错,好似保护张、吴两家之间友谊的卫士一般。看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着张、吴两家友情的深厚。再向前走就是六尺巷的尽头了,那里也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的是“礼让”两个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听导游说,从前没有六尺巷的时候,人们上街很不方便,有时候甚至要绕好几里的路。自从有了六尺巷,人们的通行就方便多了。你看,现在巷里有去买菜的老奶奶;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还有欢快玩耍的小朋友,真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这次来六尺巷,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和、礼让。我很喜欢六尺巷。


桐城 作文(6)

人说桐城是一本书,经过千百余年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字一句,百代桐城人倾血著成。

人们说桐城是一幅画,赤橙黄绿青靛紫,百代桐城人手持彩练用智慧绘成。

我说桐城是一本书也是一幅画。书中有着七彩的世界,画中又有着优美的文章,赏画与览书,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这幅画里,值得一提的是便是鼎鼎有名的嬉子湖了。

昔有八百里洞庭,今有万余亩嬉子,嬉子湖是我们桐城内陆最大的湖,它是上苍赐予桐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奉献,它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养育了湖边热情的儿女;它清澈,依稀可见到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它神秘,在那湖水深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这首诗才真正令后人感受到张英胸襟的宽广,也许你知道落凤窝的故事。“只可棺(官),上加棺(官),不可移棺再葬。”所以出了双宰相,伴随着他们一路求学,上京为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不忘嬉子湖的深情厚谊,一生如水清廉,以此作为报答。

今天,嬉子湖虽未培养出父子双宰相,但会在未来培养更多的“宰相”,不是吗?

桐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桐城优质大米以其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桐城的鱼也种类繁多。我们的嬉子湖早年盛产体白如银的银鱼,而今,它每年奉献的长臂青虾达几十万斤。现在,来嬉子湖参观,垂钓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桐城,又是文派的故乡,桐城派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二千多种创世之作,更铸造了千百位作家,方苞、姚鼐名噪一时。桐城派文人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五四运动后,桐城派没落了,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不想去辩解什么。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对它的评价就交给后来人吧!

桐城,用千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养育了过百万的人口。在这方沃土上,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名胜古迹犹如牛毛细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每一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卷。”这是前人所述的,也是我想说的。忆往昔,桐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桐城学子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