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更好》中考满分作文
冬天里的一把火
2022-11-02 01:55:01
中考
其它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自人类诞生之际,便不间断地接受着自然的恩赐。它用一捧捧金黄的穗粒,哺育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我们创造了文明;借着这山光水色,我们书写动人诗句。可而今,经济发展的浪潮愈发浩大,工业化的呼声大过一切,灵魂也变得狂热躁动。当陶潜的桃花源被冰冷的机械入侵,当柳宗元的小石潭不复平静,当谪仙人的白云被惊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大自然的碧空如洗、春花秋月、高山峡谷,被世人纵目观望,也为世人孤独的灵魂带来些许慰藉。我们无法想象,若有一天,世间再无蒹葭苍苍、星垂平野、清风兰雪,我们那些细腻的情感又该如何寄托,如何诉说呢?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冷漠、物欲横流的世界,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家园和一个心灵的避风港。生态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须代代接力、久久为功。我们只有把自身真正地融入自然发展的脉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旧保持头脑清醒,文明才能向前迈出一大步。而那些竭泽而渔、因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应时刻谨记。如何统筹生态治理,如何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如何普及生态理念,这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课题。

我们都应撒播生态种子,沐浴文明之光。

从“可持续性发展”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建设的浩大工程中,无数中华儿女在实战过程中体现了“塞罕坎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牛玉琴为代表的治沙英雄,向风沙宣战。他们在茫茫戈壁中植树数万棵;阳关草场造林两万余亩,保护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受风沙摧残。他们一寸寸地推进生态建设,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勾勒未来美好蓝图……

对人类而言,自然界的绿,不仅是生活的点缀,还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态的绿,不是可有可无的环境,而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文明的进步固然好,但与自然携手共行才是更好。

愿我们垂垂老矣之际,能无愧地站在子孙面前:“我曾播撒一片绿,我无愧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