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黄伟明文化笔记《背影》读后感
中年如诗
2022-10-30 05:14:53
其它
读后感

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黄伟明文化笔记《背影》读后感

忻才良

新民晚报的《国家艺术杂志》周刊创刊6周年时,收到这个周刊主编黄伟明送来的一本书《背影》。这是一本访谈录,内收伟明与众多名家,关于美术的倾心对话;还有约50多篇作者的有关架上艺术的评论,细细咀嚼,发觉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集图、文于一身,融乐、编于一炉。诚如书的副题所言:一个新闻记者笔下的艺术人和艺术事。这个“背影”,形象厚实,影像高大,洋溢青春活力,十分耐看,还很耐思,充分反映了有着“记者”与“画家”两个身份的作者多年来对艺术与环境、社会、时代关系的观察与思考。这就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笔记,抑或纯粹的个人画集的巢穴。

《背影》的耐读之处,在于创办编辑《国家艺术杂志》周刊六年期间作者在精编数百期版面背后所付出的辛劳。和众多“艺术人”、深谈“艺术事”收获的感悟。正如评论家谢春彦所说,伟明“把艺术媒体行业自身的专业性和艺术的专业性结合得很好,融合中西,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体现出了新时代的激情和活力”。在与十余名著名艺术家的访谈中,伟明不仅仅是“记”者,光提问作记录,更是以画家兼记者的双重身份,对一个访谈话题作语言交流、思想互动、心灵碰撞,从单纯的“嘤嘤求友”变成深入的艺术切磋,给读者以加倍的启示。诸如伟明与上海大学李超教授讨论摸索“西画东渐的运动遗迹”,不约而同地建言“上海应该有一份美术地图”;走访松江第一视觉创意广场,与主办方专家对话“多面玲珑后新艺术地标”,伟明坦诚提出如何“界定它的主题,又怎样体现其优势”,举办大型推广活动之后,为避免重蹈覆辙,怎样“创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记者的内行在理,令同行们肃然起敬;与上海油雕院油雕室副主任杨冬白和上大美院张海平教授共同思考城市雕塑问题,伟明和艺术家一起为其把脉,明确诊断。“要求”态度,顺其自然,开出药方,海纳百川,谈论之间很快达成共识。总之,每篇访谈,让读者走近“艺术人”,倾听“艺术事”,解读历史重大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意义,用一个个“背影”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艺术的变革,智慧互动,灵光常现,作者对艺术话题的大胆前瞻与准确把握令人叹服。

《背影》的耐看之处,还在于伟明的艺术实践。他悟画,悟道,悟人生,因而笔下的油画作品什色斑斓,中西结合,洋气中蕴含土味。《背影思故》追忆法国老师,庄园人去楼空,山屋背影思故,为周围异常繁茂的植物所簇拥,郁郁葱葱的色彩,凸显生命力的旺盛,浓色重彩,抒写了画家念师的胸臆。《姐妹》的构思也很奇特,作者用明暗色彩与线条描画了这对法国姐妹——一个温柔纯洁,一个冷漠虚伪。他用美好的线条勾勒出前者的人体,裸体美表现心灵美;一个用不规则色涂抹自以为是的脸,尽管外貌不丑,但心地不善。背景的花草、盆景、飞鸟烘托出油画的'爱憎,褒贬尽在不言中。油画《凡高的故事》,讲述的是画家怀着景仰的心情绕屋三匝,最后也从它背影入画,“奢想借由这个背影窥见凡高同画作背后的故事”,心实带虚,给读者留出开阔的想象空间。这些油画不只是他个人海外艺术游历的记录,更是其对艺术人、艺术事、艺术观的注脚,值得用心品读。

《背影》的耐人寻味,还在于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力争成为复合性人才的新要求。记者的采访写作是本行,也要真正懂得艺术鉴赏,伟明的记者与画家一肩挑,才得以使《国家艺术杂志》周刊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复合价值,艺术人、艺术事越记越多。一位媒体老领导曾这样评价他:“伟明几十年就这样,做事讲责任,与世无争,淡进淡出,但又是一个性格很直接、很随和的人,这本书很实际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为人处世风格”。郭沫若有言:“学习永远不晚”。《背影》使我们办报同仁体悟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