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回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考话题作文
孤单旅人
2022-11-02 02:01:03
中考
话题

一条路上总有两个或几个岔路口,不同的学科也有其相同或相反的交叉。

邂逅《赤壁》

作为一个资深的三国迷,像赤壁这种决定三足鼎立的大战,我自然是看了不下上百遍的。可我看到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心里有无数的疑问,就算没有“东风”,可凭借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假降书以及庞统的连环计,根本就不可能输吧!毕竟古代战争人很少,百万大军都是演义里说的,事实上差距不超过五万。当看到老师的解析“最后两句以二乔的结局代表东吴的结局,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我心中略微有些释怀了,但还是对他这种胡乱宣泄愤懑的行为表示不满。这就是语文的文学与我心中的历史的第一次碰撞。

思考《石壕吏》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石壕吏》,它的作者可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诗记载了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又被称为诗史。上课期间,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吏官们挨家挨户的搜人充军,那杜甫为何不阻止他们呢?”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一个同学更是来了一句:“他怕自己也被抓走。”当时我就无语了,我觉得他是因为无奈而不出去的。吏兵虽然凶狠,但比起安禄山和史思明却是好了千倍万倍。唐肃宗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大唐的正统皇帝啊!安禄山原本还是玄宗的义子,可后来却反了,足以见得他们并不可靠。后来老师给出了和我想的差不多的答案,更令我兴奋无比。因为这不仅是对答案的肯定,更是对历史的肯定。

大悟《三国》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课堂上学的课文也越来越多。可令我吃惊的是《三国演义》竟然大部分都是编的,尤其是神话关羽、诸葛亮,更是对历史的践踏,在我心中,历史小说的地位下降了。像温酒斩华雄,其实是孙坚杀的;再像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借的;还有斩颜良文丑也是偷袭。甚至连关羽的刀都是编的。

后来,我逐渐明白,历史与文学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更加真实,而语文则更有文学色彩。这一次次的碰撞是缺憾的,但也是完美的,这就是我在语文课上的全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