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同题作文:常识·习惯·素质
心软脾气硬
2022-11-03 04:02:57
高考
其它

何谓常识?我所理解的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是一般的知识,是基本的道理。常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成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 生活中有许多常识,我们生活在常识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连一些最起码的知识都不知道,会被人说成是没有“生活常识”的人。有时,一个人不懂常识或者不遵守常识约定做事,就等于“素质低”或“没素质”。 常识与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 先说一个小故事。报载我国一位知名学者在某发达国家考察时,他看到当地一位普通老太太在一条过往车辆及行人极少的路口等红灯,足有2 分钟没有一人一车通过,老太太坚持等到红灯转绿后才走。后来,学者问她没人过马路为何不走,老太太答道:“万一在远处某个窗口,有孩子看到我红灯也过不就会给他造成了不良影响吗?” “红灯停,绿灯行”是一项交通规则,也是一个极简单的生活常识,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也是行为准则。但现在生活中,经常有人不讲游戏规则。每天都是有无数车辆、行人冲红灯。有些是不是不懂这个常识,只是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已。 “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也是常识,可偏偏有人沿着机动车道走半天。这些人可是真的是不懂这个常识,因为没受教育没知识,素质低。看看人家国外一个普通老太太的一举一动会考虑到是否会给周围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窥一斑而见全豹”,可看出人家整体的国民素质高。 “公共场合禁止吸烟”、“讲究公共卫生,禁止乱扔垃圾”这都是有关公德的常识问题,到处都有标志,连幼儿都知道的事,想必没有几个成人不清楚,但这样的事每天都在高频率发生。再比如,“先来后到”也是常识,可国人做什么事就习惯“挤”,就喜欢插队。笔者就曾在香港出关时见过一幕非常“丢脸”的场景:某君上厕所稍晚了几分钟,掉到了同伴的后面,可他硬是要插队到那位同伴的前面,众目睽睽之下,当场被一位外国朋友“请”到了后面去重新排队。其实,他与同伴相距也就隔了二十多人的样子。讲公德、讲卫生这些常识人人都知道,可还是有很多人就养成了随处抽烟、随处扔垃圾、随时插队的坏习惯。对于这些明知的常识却“不按常规”办事的人,咱们国家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罚款”:“发现乱扔垃圾一次罚款50 元”、“吸烟一次罚款200 元”等等又成了新“常识”。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好的习惯靠自觉形成。一个人就算懂得许多常识,如果不能养成好习惯,都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 常识也是需要积累的,处处留心皆学问。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或者人际交往方面,多掌握一些常识总比“无知”、“空白”好。常识也是需要更新的,须推陈出新,常学常新,懂得的常识多了,人的素质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