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四川高考作文:沿着熟悉的轨道滑行
刺骨旳温柔
2022-11-03 02:20:13
高考
其它

9年四川高考作文:沿着熟悉的轨道滑行四川省新津中学王贞鹏高考作文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性挺大的活儿,因常常处于聚光灯下,很多时候都处于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如果仅仅是命制一个作文题,那是件太简单的事,中国汉字稍加组合就会成为一个题目。但高考作文一定要考出学生本身的作文素养,也要起到高考选拔甑别的功能,这就拔高了出题的难度。但,09年的四川作文高考题,真的让诸多教师该认真陷入反思的境地,这个作文题目思索的原点该在哪里呢?当我在第一时间里知道四川省09年高考作文题目时,脑袋有些许短路之感。这个题目太让人熟悉了,“熟悉”得让我有瞬间的窒息感。就好象金庸笔下那些绝顶武林高手冷不丁地被三流武师打翻在地,想出绝招都来不及了。这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作文,最让人苦笑不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1267上是这样解释“熟悉”的:知道得很清楚。比如:熟悉情况/我熟悉他/我们彼此很熟悉。这个题目考生很容易下笔,但想写得有文采有深度是相当困难的。对这种单头的词组型命题作文最好的切入方式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比如,考生瞬时切入高中生活,那些感人的事,那些动人的情,那些熟悉的身影,滋养着自己今后的精神成长。只要写身边的事,考生肯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种题目忌讳大而空,动不动写就地震后的志愿者、援建单位的工人、五次到灾区的温总理等,都是不得要领的。实际上,写写自己的亲人,比如父亲、母亲。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等,难道就不行吗?而且在行文时,可以将“陌生”这个词提出来,让“陌生”与“熟悉”相互对举,陌生的面孔,熟悉的子弟兵;陌生的笑容,熟悉的志愿者。四川作文经历了06年的“问”,07年的“一步与一生”,08年的“坚强”,09年的“熟悉”命题轨迹,其命题趋势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实际上,作文的命题趋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作文命题的内在质量,作文涉及了考查学生哪些能力?哪种思维模式?06年川卷:考查学生的反思追问能力;07年川卷: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08年川卷:考查学生关注生活体察国家大事的能力;09年川卷:关注自己体验生活的能力。作为一个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古代士人那样代圣人立言,也达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的高度。当今时代呼唤中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态度,自己的价值观,不能轻易地让自己的脑袋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敢于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因为写作的最后指归就是用文字表达思维,此乃作文的本质。当然,中学生的这些思想必须是主流的,情感和价值取向都要正确。把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言传出来,就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幸福。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有的省份过分追求诗意,过分在意文字的灵动,出的高考作文题诗意有余而思辨不足。有的省份的作文,让作文成为政治的言说,考生不能洞穿材料的内核,你又怎能指望学生写出有自己思想的文章呢?教育第一面对的应当是国计民生,那种钻在象牙塔中沉湎于“高蹈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一批远离社会、远离民间的“高士”,而非“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脊梁”。而这样的“脊梁”绝不是单凭考场上的高分和飘逸的文章就可铸成的,关键还得让他们有一双关注民生疾苦的眼睛和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从2008年全国19道高考作文题来看,有直接关注汶川大地震的(如全国卷Ⅰ要求根据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和四川卷要求以“坚强”为题作文),有关注其他民生重大事件的(如江西卷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命题),有间接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如上海卷作文题为“他们”,广东卷作文题为“不要轻易说‘不’”),这些作文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回归现实,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因此,高考作文“为情造文,套作乱作”现象是值得批判的。高考作文,很多时候沦落为一场集体的文字游戏。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就是用这种调子来教导学生的,更有偏激者放出这样的狠话“高考:就是一场游戏”。这真是一件伤感的事,但板子也不能仅仅打在这些“叛离者”身上,这句话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无奈!故此,考生集体的无病呻吟,那是他们未能找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话题。所以,高考作文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能言说,而且可以把话说好的基础之上,让作文成为考生思想喷发的最佳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讲,09年四川作文还算得上一道不错的题,它让考生找到了言说的空间。但四川作文的命题方式也该认真探索了,不要老是在词典找一个词组,让老师和学生去折腾。故此,四川09年的高考作文新意缺失,仍然是在自己熟悉的轨道上滑行。2010年的四川高考作文,肯定要突破这种模式,向新材料作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