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卷高考作文素材参考1
包容的爱
2022-11-01 01:37:42
高考
其它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出生以后,没有一个人是先知先觉的,都是从语言、文字学习开始的。

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读、说、听、默、写等等开始,人类进入开化时代以后,人类最直接的经验都来自于人类自己写的书。人与动物(狭义的动物范畴)的最大区别就是:书籍,是人类独有的,古今中外,没有一本书是什么动物写出来的。

人类有了自然、社会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书籍,教育的的理念就应运而生了。人类读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教育。

读、读、读,开卷有益。书中自有自然、人类社会的系统的知识和体系。通过读书、学习,培养个人自立、自信、自强个性化的独特的人格,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达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自己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各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学习他人的书的根本目标,是认识世界过程。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他人的书,关键是要“写”好自己的书。每个人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还不如不读书。人类不能续写出自己的“书”,只能原地踏步走,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就无法向前发展。

因此,农、林、牧、副、渔的科学家们,不断把自己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理、工、医、科、文、卫类科学家们,把论文写在各行各业里,解决人们各个领域的衣、住、行问题。而教育,是让人从求学业向干事业转变的最大的基础工程。

读书学习,要读好书,更要会读书。读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一个“读”字,有精读、泛读、对读、朗读、默读、整读、选读等等,其根本目的是全方位对阅读对象进行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全方位解读?我们要知道:阅读目的是什么?就是理解。理解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表达。表达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去写好的文章和好的书。没有人写书,就无书可读。只有人们不断写出好的书,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让人类的书常读常新。

人类每一次攀登科学的高峰,就是有人类的鸿篇巨著,就是有无数科学家的不断的刻苦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指明前行方向的,我们也总是站在一代代巨人肩上去挂星星的。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我们要会读书学习,不会读书学习不如无书。我们要常读书学习,要终身读书学习,多读、多想、多写是常态。是自己自觉的不懈的追求。

特别是年轻人,在职场上,不要去参与所谓的内卷,也没有闲没工夫去内卷,更不要选择所谓的躺平。远离职场上靠内卷生存的人,不要中他们的计,一定要防止自己被内卷卷进去,一定要对这一现象选择忽略飘过。通过多读书,勤学习,就能汲取人类智慧的力量。有了真才实学,就能一览众山小,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学习,不是专门给别人看看自己是多么斯文的样子的,读书,就是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文学作品,要读出灵魂的深,把真、善、美照亮自己前行的方向。读书,是为了写出自己个性化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要写出灵魂的深,写出人类的真、善、美,从而照亮他人的灵魂。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不读书学习,讨厌读书学习,看不惯别人读书学习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躯体?

为什么有世界读书日?人类历史和现实实践证明,读书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任何人毋容置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正是由于古往今来的人们,就一直认知、认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才能够让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读书学习,是人生答卷的上篇;写书,是人生答卷的后篇。

犹如学生的语文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读与写。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语文阅读的目的,就是理解,理解的目的就是表达,表达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写作。所以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阅读理解水平。

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语言文字的音、字、词、句、篇;不理解语言文字的语法、修辞、逻辑;没有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何以写出个性化的、不可复制的文章。

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没有个性化思维发展与提升;没有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没有个性化审美鉴赏与创造,何以写出个性化、可以出彩的文章。

因此,归根结底,我们在学校选择好好读书,就是为了写书,书写出创新的事业,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