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记叙文角度的选择:“小”、“巧”、“新”
怡然似梦
2022-11-03 00:18:34
高考
记叙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3010字

——例说记叙文角度的选择

何文魁

“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画院招募画家出的一道经典考题。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山峰、树林、云雾等来遮挡古寺,仅露出古寺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有画庙,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把握了题目的意思,让人拍案叫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切入角度得当,入题就快,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的文字,有利于挖掘题材,抒发情感,突出中心,以更好地写人或记事。

在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上,可以从“小”、“巧”、“新”三个方面考虑。

以小见大已近显远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可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某个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作文也是如此,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往往能表现重大的主题。而且,角度小更便于把握,更容易写细写具体。以小见大,以近显远,是中学生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以与“家庭”有关为题材作文,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种温暖一生的味道》的文章。她写自己从小就最不喜欢吃葱,所以家里的餐桌上从不会出现葱,作者也一直理所当然认为父母也是不爱吃葱的,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诉她:爸爸妈妈其实很喜欢吃葱,只是因为爱着女儿而不吃,作者因此受到感动,写道:

“其实妈妈喜欢吃葱的对不对?只是那么多年来,我们家的菜中一直没有葱。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葱啊。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却放大了十倍甚至一百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的生活里可以是那么多年的割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可以是永远的付出与爱。

??看见妈妈在厨房烧菜,我走过去,对妈妈说:“妈,今天我们菜里放点葱吧。”妈回过头吃惊地望着我,我笑着说:“好久没有闻到葱的味道了呢,怪想它的。”妈妈笑了,虽然一如既往的,我对葱还是很反感,我还是一棵都不会吃,但是葱的味道在我眼里却不一样了,我的鼻尖满是葱的香味萦绕,不会远去。那浓浓的葱香,已满是家的味道。”

从不吃葱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写出了父母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女儿对父母的理解,亲情就在这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虽然小,却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写得湖南成功。

同样,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题材。譬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作者不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也不写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把歌颂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重大的主题,放到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去写。在这个小小的课堂里,有省悟了的小弗郎士,有忠诚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有热爱祖国的村民。由于角度小,笔墨又集中,爱国深情就渲染得十分浓烈。

再如,引导学生写爱国文章是渗透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对许多同学来说,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实这类题材如果从大话题、大视角来写,最容易写空,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在“爱国”这一大方向上,寻找一个小的切入口,依据各自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

关注社会现实,捕捉、提炼和加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写出自己的情感与见解,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体现出一个中学生的眼界。譬如有同学针对网络上语言乱用的现象,深感担忧,主张纯净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用字,这其实就是爱国的表现。写作口径小了,表达的却是大主题。

“巧”出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诸葛亮解决无箭的困扰,就贵在一个“巧”字。作文角度“巧”也是如此,要“巧”出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二战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这篇文章就好在选取角度的巧妙,文章中没有写到阴森恐怖的镜头和没有血腥的画面,就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却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以逼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表达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彭荆风写的《驿路梨花》一文,切入的角度也选得很巧,作者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切入,将故事情节展开,主人公名字“梨花”选得更巧,与小屋出现的环境相合,也与最后引用的“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中的意象相合。文章刻画了梨花、梨花的妹妹、瑶族老大爷、解放军战士、过路的人、“我”和老余等一组人物,表现了“梨花”一家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的描写同样巧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作者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篇作文《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获得满分,这是一篇角度巧妙的“另类作文”,作者关心现实生活,以颇有杂文意味的笔调,强烈表述了自己的情感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鼓励文章角度要巧选角度,但巧要有基础,不可脱离自己的实际,不可矫揉造作。

“新”出自己的特点

作文角度的选取,除了“小”和“巧”之外,还要注意“新”。“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学生平时的作文,较多的是写亲身经历的事,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事,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人。假如写文章没有独到的视角,写人都是大眼睛,小嘴巴,写语言都是一个腔调,写心理都是“两个小人打架”,那么作文就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对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如果能变换一下角度,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发现。

我们要留心生活中不引人注意,但实际上又含义深邃的材料,抓住其最有“新”意的方面,来展示特点。在一次作文练笔中,我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任课教师,有一位同学写了数学老师,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胡老师》: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开学第一天,他走进教室,大家立马被吸引了。他的前额有些凸,而且光亮光亮的,穿着笔挺的西装,双手背在后面,沉稳、庄重,很有老师的风范,再看他灿如阳光的笑容,便知道还是位和蔼又可亲的老师。

几天的相处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胡老师,更喜欢上了他那句口头禅——“完全正确”。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说“完全正确”,特别是同学答对了问题之后,他很高兴,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十分有特色。有同学曾一边听课一边画“正”来计算胡老师说“完全正确”的次数。一节课就有好几个“正”,几天下来,一张纸上已经是繁星满天了。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胡老师,一时间,“完全正确”成了我们班的流行语,其红火程度可与当初周杰伦的“双截棍”相比??

作者的立意之新就在于她没有从大众化的角度去写“胡老师”,而是选择了“胡老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头禅来写。这样,选择角度小,构思巧,立意也新,把数学老师可爱可敬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心中有沟壑,自然能画出巍峨高山;心中有江河,自然能描绘滚滚波涛。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看多思多感多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淀深厚文化,从小、巧、新角度,写出构思新巧、角度别致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