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800字
红樱桃
2022-10-27 04:04:59
其它
话题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这是余秋雨在写苦游敦煌时,开篇提到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也许就是把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感悟出来,感染每一个人。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最近重温了一遍《文化苦旅》,想起自己曾经游敦煌的经历,随意翻了翻相册,目光不经意间就停滞在敦煌那一页。

在余秋雨眼里,他能从壁画里看到吴道子画派的骨力,想象当年来这里参加巡礼的民众,听到佛号,诵经声,木鱼声,驼铃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文化的力量。而说到莫高窟,当然绕不开王圆箓的故事。他是一个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抗,靠化缘募款谋生的道士,但他却使一个民族的文化逐渐失去自信。

工匠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壁画刷去,用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气灵官,愚昧的他,把一捆捆宝贵的经卷卖给了国外探险家。读到这,我和余秋雨的内心感受是相同的,愤怒且不公,但又有些无奈。提到莫高窟,脑海里浮现的是佛教圣地,文化殿堂,还有那世代与莫高窟比邻而居的敦煌人。精美的佛像和壁画,也许就是为他们祖先而塑而画,经卷也许就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和血脉传承,而这些都在王道士的手中,变成文化废墟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知道这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也不知这里蕴藏了两个伟大文明的精彩,这些只不过是因为他是个道士,仅仅为了最后的三十英镑,让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从古至今,从风土到人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旅行赋予文化,去看那些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在思考与体会中旅行。而余秋雨所谓的“苦旅”究竟苦在何处?我想,就是他在旅行中对苦难历史文化的深思。那是属于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经岁月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探寻先祖文明的桥梁。在余秋雨的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勾起我内心深处最遥远的呼唤,那就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