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
永远年轻
2022-11-02 01:43:00
高考
其它

89岁高龄的袁隆平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他的英语发音流利清晰,俄语也不差,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至今依旧在学习,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所以,学习,永无止境。

虽说是永无止境,但这并不代表一刻也不停。学习中应当劳逸结合。读死书,死读书也是不提倡的。我们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年轻时加入了研制青蒿素的项目,当时正值实验室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整天与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一度患上中轻性肝炎,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她研究的步伐。通过翻阅大量本草药籍,屠呦呦终于在一百多种药方中整理出青蒿在内的抗疟疾药方;为提取出青蒿素,团队经历了百次失败终于成功;在药剂研制成功时,团队中人们抢着试药……

整个团队经历日日夜夜的艰辛,查阅药方,提取药剂,不断扩大知识量,为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他们能无休止地学习,因为他们有造福人民的决心。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管理时间的方面堪称典例。每天清晨起床写作,一直到中午,下午又继续坐在书桌前进行校对,再一直写到半夜才去睡觉。一天下来,坐在圆椅上长达12小时。

正是巴尔扎克对时间的精准掌控,学习永不停息,从而塑造出惟妙惟肖的各类人物形象。

国学大师陈寅恪亦是如此。晚年,陈寅恪双目几近失明,只能靠听书来进行写作。他的学生便阅读各类书籍给他听。陈寅恪记忆力惊人,书读个一遍下来,他便能记个大概,有时甚至能精确到哪一页哪一行,正是这不断学习的积累,才造就了陈寅恪国学大师的称号。

处于高三学习的我们,正是需要这种学习的拼劲儿,我们虽然做不到像陈先生那样听一遍就行,但我们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认真学习,拼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