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话题作文:春运(二)_800字
静待另一片天
2022-10-28 11:47:22
初三
话题

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创造的纪录相比;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纪录,已经被中国农民工彻 底刷新;他们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客流量巨大,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撇开社会学家所称的外部迁徙动因,我们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农民工的周期性返乡运动?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但正是“大腿枕”和“鸵鸟 枕”揭示出中国春运的本性;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在这样的文化诉求里, 还应当包括对于所有过去生活痕迹的周期性缅怀。

导致这种乡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农民工对未来的迷惘和对现实的焦虑。鉴于东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距,落后、破败、萧条和资源短缺的故 土,无法承载他们的未来与梦想,只有到东部发达城市谋生,才能获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但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 园的主人;于是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春晕”。即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它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 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但这场悲剧的真正要害在于,无论都市还是乡 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深藏在这场空间运动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如果这场变革能给农民带来真实利益,而非制造新 的苦痛和悲剧,我们就能指望“春运”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