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作文(通用10篇)
高山流水
2024-08-13 07:48:24
其它
其它

重阳糕作文(1)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糕作文(2)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唐代以前已有此糕点,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由于“糕”与“高”同音,寓意吉祥,作为节日礼品一直盛行不衰。

今年10月2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出游赏景、登高望远、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都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随着时代变迁,很多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是重阳节为长辈孝敬一盒重阳糕,这一延续千百年的习俗,至今仍然活在上海人的生活中。

因各地风俗不同,重阳糕的制作方法也因地而异。上海,自开埠之后就成了移民城市,五方杂处,中西交融。随着全国各地移民进入上海,重阳糕各式制法也流入上海,而一些沪上本地农家自治糕饼颇有风味。

如今,除了沈大成、乔家栅、三阳泰、悦来芳等老字号食品店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重阳糕,郊区也有各具特色的农家自制糕点,在重阳节期间被用来馈赠亲友,如香糯软滑、松软香甜的松江叶榭软糕,甜不腻口、清香淡然的七宝农家糕,还有清香松口、糯而不粘的崇明糕。这些传统糕点的制作技艺因其独特的配方技艺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被先后收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重阳节到来之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这些“舌尖上的非遗”项目合而为一,精心制作了“上海重阳糕新装礼盒”,传美食传统制作技艺,品海派精美糕点名品,融多种非遗创新元素,扬尊老敬老重阳美德。


重阳糕作文(3)

今天的语文课,黄老师神秘兮兮地拎着一个小小的蓝袋子走进教室,笑嘻嘻地问:“你们知道这个袋子里面是什么吗?”我马上想到了上次剥花生比赛结束时老师说要给我们带熟花生的事,于是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是炒花生。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边笑边说:“袋子那么方,怎么可能是花生呢?”我只感觉脸又红又烫,很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一连好几个同学回答,老师都只是摇头。我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后来还是老师揭晓了答案:“马上就要重阳节了,……”“重阳糕。”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叫起来。黄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分享重阳糕吧!”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

开始切重阳糕啦,只见黄老师戴上了塑料手套,拿出刀来,小心翼翼地切着。趁着老师切的时候,我细细地打量,重阳糕的颜色是红白相间的,远看像一大块肥得流油的五花肉。老师一边切一边喊我们上去领,没过一会儿,我也领到了一小块“五花肉”。我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味着,它不但甜在我的嘴里,更甜在我的心里。

一轮分完了,老师问还有谁要的,一开始我们都口是心非地说不用,因为虽然我们肚子里的馋虫还在蠢蠢欲动,但黄老师还没有吃呢,我们怎么可以再伸手要呢?可渐渐的,有点同学实在抵挡不住诱惑,还是上前要了一小块,于是,有更多的同学涌到了讲台边……

黄老师切糕的时候,一不小心划伤了她的手指,这一幕被我看见了,心里又感动又心酸。“五花肉”在黄老师的手里慢慢变小,最后没有了,但有一种爱却在教室里越来越清晰……


重阳糕作文(4)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重阳糕作文(5)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糕作文(6)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登高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我和爸妈特意去夫子庙买重阳糕。到了莲湖糕团店,才发现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像一条长龙。我们赶紧跑过去排队,刚站到队尾,一群人又蜂拥而至。过了好一会儿,才轮到我们,我们买了两份重阳糕。

重阳糕还热乎乎的,是由糯米粉和豆沙做成的,上下是两层糯米糕,中间是一层豆沙什锦馅,上面还撒了一些红绿丝。尝了一口,松松软软的,还有一种清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卖重阳糕的阿姨还送了一面三角形的小红旗。这面旗子是剪纸做成的,上面有一条镂空的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回到了家,我将小红旗插在重阳糕上,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从小就带我,很辛苦。重阳糕代表代表着我对他们的感谢、敬爱之情。爷爷奶奶接过重阳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经常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孝敬长辈,将来也要教导我的儿女一定要孝敬长辈,让孝敬长辈民族优良传统永远发扬光大下去。

篇二:

今天,是重阳节,也称老人节,这下我可高兴了,因为又能吃到美味的重阳糕,但是重阳糕的制作方法我还是一窍不通,所以我决心学做重阳糕。

我和奶奶合作,先把面粉放入盆水,加温水,倒入一些甜酒,用筷子把面粉在盆里翻来覆去,面粉被拌匀后,让它发酵,过了一会面粉出现了蜂窝状,然后加少许的糖,用筷子搅拌。我心想:我做的重阳糕是什么味道呢?真是期待呀!

搅匀后,我用手在盆水把面粉揉啊揉,揉啊揉,在揉面粉时,面粉揉上去像湿的泥土,软软的,不过注意哦!不能太用力来揉面粉,不然弄得盆的边上到处都是面粉,那就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重新把面粉全部合起来了,还有在倒水时不能倒太多哦,不能把面粉弄得太稀,不然到揉的时候就会粘在手上,干了后洗也洗不掉。我们再把一些弄碎的黑芝麻包在面粉里面,顺便在碎芝麻上撒点糖,再一点一点把面粉合起来,不要再撒点干面粉上面,使重阳糕不容易破掉。

哇!包好了,把它压压扁,注意,不能太用力,不然可是要被压破的哦!压扁后撒些芝麻,按规律放几颗红枣,啊!大功告成,我把它放进电饭煲里,开始煮了。

终于煮好了,我先给爷爷奶奶各来了一块,我也吃了一口,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这也是给长辈的一片孝心呀!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重阳糕作文(7)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作文(8)

时光总能在我的依恋中回到从前:

米粉有点糙,不是那种白白的细末,水是井水,煮开了还有点甜,当开水遇到米粉的时候,尽是那“噗噗”冒泡的兴奋劲,粉啊水啊黏糊在一起不愿意分开了。一双手伸过来一揉一按,那团黏糊糊很快就变成了面冬瓜。一双手也沾满了粉渍,然后稍用力就把那“冬瓜”掐了一段一段的,端个菜刀又拍成一方块一方块,像是豆腐,却比豆腐香,看了不小心就会流下哈喇子。再撒上些发酵粉,那是希望入锅后能蒸得壮些,让我们做孩子的看了喜欢,吃着也开心。

“豆腐”在竹架篓里排成几排,隔了水进了锅,一对丹凤大眼睛随着碎步声到了灶口,紧盯里头的火苗,几双小眼睛也挤了过来,灶后的墙上,映照出的身影,随着火苗的跳跃绘就一幅天伦永乐图。

水开始沸腾,催促着所有的小眼睛回到了灶前,却都盯住了锅盖四周不断冒出的白烟,还用手去抓。直到那白烟越来越多,多得用手怎么挥也挥不去的时候,就有笑声了,笑声之外,听得见呼吸声粗了,也急了。

大手终于揭开了锅盖子,稍事扇散那一笼笼冒不完的白烟,那一个个粉扑扑白嫩嫩待嫁的“姑娘”,就出现在眼前了,外衣缀点着一条条红红绿绿的绸丝,身上涂满了胭脂,被她们的娘一个快速给端了出来,齐齐整整坐在了灶台,等待着姑爷。

一只只黑乎乎的小手啊,伸向前去,却像被咬了一口似的,一只只又缩了回来。此刻看那“新娘子”,脸上已经印上了几个黑乎乎的小圈圈,却还是那么好看。

……

一切都逝去了,只是每年重阳,我还在等待母亲的那声叫唤:“吃重阳糕喽!”


重阳糕作文(9)

收拾干净了桌子,外婆端出一盆浸湿后又晾得半干的米粉,把它们倒在一个大竹匾里,我激动得直搓双手。我卷卷衣袖,搓搓小手,深吸了一口气,准备大干一场。第一步是和面,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用糖水和。外婆给我倒了一些糖水,我便开始揉。“我揉,我揉、我揉揉揉……”我自己为自己鼓劲。由于用力过大,铁盆被我弄得“咯噔”响。可是我的手不一会儿就酸了,使不出劲来。面团还总是不听我的话,粘在盆子的壁上不下来。于是我便用手指挖。这一挖,弄得手上黏糊糊的。外婆赶紧说:“在手上抹点干面粉。”面团差不多成形了,也越来越柔软了。我将面团一分为二,将面团按成面饼,现在要给这半成品“化妆”啦!先用红丝绿丝做几条红红绿绿的头发,眼睛一只紫一只红,鼻子只有一条线这么细,嘴巴是用瓜子做的,脸上还五颜六色。真不知道这块重阳糕烤好是什么样的。是黑乎乎的,还是白白胖胖的?只见外婆那也快做好了,外婆把细细的,白白的米粉一勺一勺放入蒸笼里,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压平,再用小刀把它们切成一块块菱形,再小心地撒上红丝、绿丝和黑芝麻,最后,我们把蒸笼放在蒸锅上蒸。外婆说:“只要我们再耐心等上二十分钟,就可以吃到又松又软的重阳糕啦!”

我们静静等待着,不一会儿,一阵甜滋滋的香味悠悠传来,重阳糕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自己的杰作,迫不及待地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好香啊!”我感叹道:“没想到重阳糕如此美味,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重阳糕呢。”


重阳糕作文(10)

一进入年糕馆,里边真是热闹非凡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又来到了“印糕制作室”。印糕又名“重阳糕”,因为正是重阳时节,制作印糕的人可真不少啊!场馆内人头攒动,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一张空闲的八仙桌,我迫不及待地请工作人员给我们调配好“原料”,并拿来制糕的工具。

只见服务员阿姨娴熟地把糖水倒入黄豆粉中,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一些喷香的黑芝麻,“原料”就算准备妥当了。随后,服务员又给我们拿来一小碗松花粉,告诉我们,在压糕前要把松花粉抹在模子的底部,便于脱模。

开始制糕了,我先试着把松花粉均匀地涂抹在印模上,再把黄豆粉压进模子,双手使足劲,把它摁得结结实实的,然后用铲子铲除多余的粉末,接着用木棒敲击模板。这时,一个个涂着金黄色松花粉的“重阳糕”就诞生了。

“重阳糕”小巧精致,有圆形的,有扇形的,还有树叶状的,正面还印有花草图案和代表吉利的祝福词呢!一个个小印糕在我手里似乎“活”了起来,一会儿工夫,食品盒就被挤得满满的。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重阳糕”,我要把这些“作品”送给关心爱护我的长辈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