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话西游观后感
思想的主角
2023-07-05 18:39:29
初三
观后感

昨晚看了一遍《大话西游》。看完之后思想焦虑混沌,想了些无聊的问题,致使我一夜没有睡好。今天很晚才起床,整整一天都在思想的煎熬中度过,弄得我没法安安心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包括吃饭和睡觉。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现在的思想感受,以此调节一下情感,梳理一下心结,以免越陷越深。
现在我已经很能理解《大话西游》在上映期间票房惨败的情况了。其实这并不难解释,因为相对于卖座的其他周星驰的电影而言,大话西游的确有太多的不同,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导致了《大话西游》的市场败绩。究其若干不同,归结于一点就是,《大话西游》讲的是神仙妖魔的故事,而周星驰其它作品大多都是讲人的故事。
就是这个原因,是不是归纳是不是太简单了?
乍一听像是在讲笑话,但仔细一想却发现是在讲废话?
其实这就是一句废话。但讲废话并不等于将错话,也不等于乱讲话。讲废话其实也是在讲道理,只是道理讲得不那么明显罢了。而讲错话和乱讲的意思则是发表一些毫无根据漫无边际的言论。废话之所以称之为废话,正是人们大多都承认其正确性的结果。因为废话本身所包涵的道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公认而失去了讲出来讨论的必要。例如我说,我每天都要吃饭和上厕所。这就是在讲废话,因为没有人会去讨论这句话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它的内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所以我们便失去了开口去说这句话的必要。倘若某人忍不住开口一说,那么便是一句废话。正如没有了矛盾就没有了小说的道理一样,没有了矛盾便没有了说话的必要。但现实是人非圣贤,孰能不说一两句废话。于是乎便有了“废话”意义及其存在的空间。
上述讲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并非毫无意义。其实都是在为了论证《大话西游》失败的原因是“《大话西游》和其他周星驰的作品的不同在于:《大话西游》是讲神仙妖魔的故事,而周星驰其他作品大多都是讲人的故事”这一句废话的正确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才会有了《大话西游》内陆上映的票房惨败和停播后的越炒越热。《大话西游》正如一瓶成年的老酒,刚入口时辛辣不已难以下咽,等辛辣味一过便回味无穷浓郁飘香。而其他一些周星驰通俗的电影和《大话西游》相比,就如糖果之于香烟,饮料之于酒水:前者更香更甜,后者回味无穷;前者比较popular,后者比较classic;前者适合小孩,后者适合大人。总之,前者更易接受,后者更具品位。
如果把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一个全新的新中国看作是一个1979年出生的小孩的话。那么在1995年的时候,16岁的她确实还不能够接受《大话西游》这么高品位重口味的电影,于是导致了《大话西游》上映时候的票房惨败。错误的批评家们却以“大陆观众对于无厘头表演风格的不能接受”为由,忽视了电影本身过于复杂的电影主线和过于复杂的影片主旨并不适合当时的人们的根本原因。然而终归大学生是一个永远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正是由于高校中的莘莘学子发现了《大话西游》的价值和艺术性,《大话西游》便才重新得到了重视人们的重视,渐渐地才得以逐渐地在全国广泛的流行开来。一直等到了1997、1998年时候,大陆地区才真正地接受、融入和理解了《大话西游》。届时,大话西游方才风扉全国。那时,六年过了,那位1979年出生的孩子已经长成了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了,开始变得有点追求品味的意思了。六年的时间,成就了的是新中国全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失败的确是彩星电影公司错误估计市场接受能力错误投资后的惨淡经营。“彩星”正像一位为向未成年人兜售烟酒的小贩一样,得到了经济社会坚决地制裁。
回首“彩星”的成功与失败,顿时觉得自己原是如此渺小。一个大公司,做了一件真确的事情,但因为背离了社会的发展,便导致了失败;几年之后,当社会发现需要他时,再次把他唤回,服务于社会。社会依旧正常运转,只是这所公司却几经波澜,他永远地记住了社会,而社会却仍就不认识他。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今后的人生也一定得把握时代的脉搏,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否则都会被这汹涌的时代波涛所淹没,弄得尸骨无存。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