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放过自己
2023-06-20 00:06:37
其它
其它

一本《三娘教子》折子戏,唱出我清泪两行,记忆一下回到十几、二十年前。

那时,爸爸非常喜欢我们陕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记忆中只要有可以看戏,听戏的机会,爸爸很少错过。家里有了电视机以后,也是特别钟情戏曲,尤其是秦腔。记事以来,妈妈离开了我和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和我对妈妈心里充满恨意,每每别人问及妈妈,我总会恨恨的说:死了。这种回答并不是家中长辈所教,而是因对妈妈没有任何记忆,才如是说。家中长辈虽说不出妈妈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们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认,多个人疼爱我们,所以,从不让我和姐姐说出恶伤妈妈的话。因年龄太小,对“母亲”一词的理解并不深,只是觉得她抛弃了我和姐姐就是我们最大的仇人。爸爸一来怕将来造成我们心理不平衡,用仇视的心理面对社会。二来怕造成将来我和姐姐和妈妈不相认,于是常常用秦腔里的《三娘教子》来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听到这个戏曲,爸爸总是非常认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的听戏,看戏,并把每句话解释给我们听,甚至事后再自己唱给我和姐姐听。虽然,年龄太小听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妈妈虽离开我们,但仍有赐我们生命之恩,作为子女不能恨,更不能伤害诋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娘教子》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直到把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变成我心里一段不堪的回忆。

那年,我10岁,姐姐12岁,新妈妈进了家门。爸爸一如既往从不错过每个秦腔《三娘教子》教育我们的机会,只是思想从感恩妈妈转变成理解继母、孝顺继母,得到家和万事兴,相亲相爱的效果。小时候,一直以为,当着继母的面让我们看《三娘教子》是给继母看的,并不是我们。后来,继母的三个儿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妈妈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逊,作为他们的继父,并无法明正言顺的教育他们,又不能看着继母常常被儿子气的寻死觅活。这部《三娘教子》就成了我们五个孩子的教材。

本以为一切事物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命运偏偏不成人之美。两年后,爸爸因家务受伤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爸爸本就担忧继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这下他又无能为力,凡事都顺着继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体会了有了继母也就有了继父的感觉。因家务事,继母的刻薄变本加厉让我和姐姐忍无可忍,时常发生不愉快事件。这时的爸爸,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的方式不止是打骂,还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娘教子》。这时的《三娘教子》教育课,都是我们跪着,哭着完成的。长大后才明白,这是爸爸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继母,可惜她始终没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随后继母也因病瘫痪在床。一时间,一个家庭本就没有达到齐心合力,此时更是各有所想。继母的儿子为推责任,不认了自己的母亲,把所有责任推卧床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家,爸爸的神经世界摧毁了,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间说的:精神病。这种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不影响生活,发作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认识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这样,以后对着电视剧挨打,流着泪看《三娘教子》的事件不断升级,教育内容不断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断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时也有继母的三个儿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坚持了几年,直到他的病情稳定,得到控制。直到让这部秦腔《三娘教子》成为我们的阴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人人都领悟,直到去年继母去世时,她的儿子们依然没有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声妈妈变成心甘情愿的叫一声:妈妈。这也许是爸爸《三娘教子》成果,只是想到这些,让我不由得五味杂陈。

再次回味秦腔《三娘教子》,想起我的亲生母亲。她在那样苦难的年代,也经历了十月怀胎,也为了我的诞生在鬼门关去闯了一回,当初抛弃我的时候,也有过万般不舍和心如刀割的感觉吧?虽然,至今我们母女依然很遥远,但我已经逐渐的把恨变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继母,如同《三娘教子》里的三娘一样,我想我们都会很幸福,虽然她没有像三娘一样,但我现在同样爱她,思念她。因为,反省过去。我何尝没错?我们要求继母给予我们亲生母亲的爱,我们何曾给过她理解或是当做亲生母亲?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娘教子》的教育意义,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娘教子》我们何曾用心体会,感受过……

不知若干年后,女儿是否和我一样,回忆《三娘教子》,潸然泪下……